博客

曾鳳珠:香港電影 中國的軟實力

最近城中熱話來自一套香港少有的大型科幻片,它代表本土電影從業員的理想及視野,亦展示他們的無窮創意和堅持。香港影迷常緬懷七十到九十年代的港產片黃金盛世,風靡東南亞,面向全球華人,李小龍的功夫片、成龍的動作片、周星馳的喜劇、杜琪峰的警匪片,都能衝出香港,雖然帶著濃厚的香港味道,但亦能觸動外國觀眾。可惜港產片如今在國際電影市場上的地位已日漸褪色,被其他亞洲國家後來居上。   那時候香港電影有多繁榮呢?美國著名電影研究學者David Bordwell在談到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時曾說道:“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影片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僅次於美國。”香港一度是僅次於好萊塢的電影製作工廠,香港電影產業曾經電照風行,今日優勢仍在,接下來應該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內核,加上創作、配合電影科技的發展,拍攝更多優秀電影,推動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促進與海外民心相通,助力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重要的一部分,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不能輕視,「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那麼香港不但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吸引力,也要有能力向海外推廣!   港產電影  曾風行東南亞   電影是最受民眾歡迎的文化產品之一,是文化傳播中重要的角色。香港電影產業有逾百年歷史,一度馳名海外,尤其在東南亞,影響力甚至媲美荷里活;雖然目前有所褪色,但高水平的製作團隊和完善的拍攝基建仍在,電影創作環境亦相對比較自由,監管較寬鬆,製作團隊風格靈活,了解海外市場和受眾的欣賞習慣、價值觀念和評判標準。這些都說明,香港完全有能力利用電影推動中華文化傳播。   電影一直是香港政府著力資助的創意產業之一,政府在2019年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十億港元,是基金創立以來所獲得過最龐大的一筆資金,2020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亦宣佈推展五項新措施,當中包括為「薪火相傳計劃」、「劇本孵化計劃」和提供免費短期進階培訓課程,雖然基金令不少港產商業電影受惠,但始終推動力不高,可謂杯水車薪。     當局應思考如何幫助業界抒困   而基金目的是扶持及培養新人導演和電影工作者,目前卻缺乏前瞻性,治標不治本。細看電影政策就會發現,政府趕不及業界變化,始終沉溺於以前的光輝歲月裏,並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已經徹底改變了電影的製片、發行與消費模式。政府政策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推陳出新,思量怎樣制定多元化的電影資助,擴大資助範圍,例如在香港發展一個電影和電影科技園,為大灣區的電影、娛樂和視覺媒體公司提供服務,資助最先進的製作工作室,可以通過利用最新技術來操控整個電影製作過程,利用最新的電影製作技術發展,實現電影和娛樂視頻的非傳統性發行等等。   上述電影製作人說我們是失落的一代,然而當你抱持信心踏出第一步,總會看見曙光。「明日是一個希望,未試過誰知道?」     撰文:曾鳳珠 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 [...]

博客

曾鳳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影響力

今年三月英國品牌金融公司公佈了2022年度的《全球軟實力指數》。該公司通過對100個國家的超過10萬人進行了調查,受訪者對120個國家的看法進行了排名。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的排名從去年的第八位飆升到第四位,創下歷史上最好的成績,並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近年,中國藉著發展包括文化、外交等軟實力,以致新冠疫情應對,改善了國家的國際形象,增進其他國家的民眾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瞭解,從而釋除國際社會的憂慮。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及媒體壟斷了國際事務的話語權,往往因價值觀不同及不諳中國國情而對中國產生偏見及負面印象。因此中國通過發展文化軟實力,積極爭取更大國際輿論的主導權及話語權,讓全球各地民眾對中國有真正的瞭解,從而建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是當前急務。   發揮文化軟實力  傳承中華文化   文化吸引力是軟實力重要的一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了五千年歷史,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也積極配合國家發展軟實力,建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加強文物古蹟的保護工作,讓市民大眾欣賞和了解故宮文化展示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和現代意義,並積極對外宣傳提升知名度,拓展香港的文化藝術產業,說好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利用好國家支持和發揮獨特優勢,協助中國的不同文化向世界推廣,藉此宣揚中華文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社會不同背景、年齡、職業、喜好的人學習場所,它擔當了文化藝術傳遞者的重要角色,北京故宮博物院願意借出藏品,是香港人學習文化的好機會及好場所,因為北京故宮的收藏非常豐富,有一百八十多萬件藏品,而且貫穿整個中華歷史。香港歷經了一百多年的英國式的教育,香港人對西方文化接觸及了解的機會較多,但對中華文化來說,尤其年輕人較缺乏長期、有系統及完整學習的環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彌補了香港人在這方面的需求。香港人可透過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識,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中華文化可說是全球華人的珍貴資源,我們如何善用、如何發揮,則有賴於中華文化學習環境的提供,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香港設立影響深遠。   筆者早前有機會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印象非常深刻,九個展廳各有主題,圍繞紫禁城的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亦有不少多媒體設施和互動裝置,生動地呈現故宮故事,貫穿中華歷史,讓時光可以倒流,讓觀眾可以體會宮廷生活,讓古代設計師的心思才華盡現眼前,整個故宮的建設還很有香港的特色,很多光影交錯的細節,也有窗外維港對岸的都市繁華,你無法從整體建築上看到傳統故宮的影子,卻可以在展廳內找到細枝末節,這裡的文物任意選一件,都已經有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歷史,為了保護它們,任何強烈的光線都不被允許存在,儘管如此,故宮設計師還是透過局部的燈光和陰暗,盡量讓觀眾看到從前皇宮的細節,實在難得。   拓展文化藝術產業   突顯香港優勢   [...]

博客

曾鳳珠:抗疫與受限商戶的經濟活動需要並存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警告不應試圖預測病毒會在何時消失,即使有疫苗,控制疫情也要花「很大氣力」,全球經濟可能要在疫病的陰霾下運行相當長的一段日子。 事實上,香港特區受疫情困擾快將三年,而近日疫情反覆並漸趨嚴峻,不但單日錄得確診數字屢創新高,甚至估計社區存在逾百條隱形傳播鏈!政府政策唯有不斷將社交距離收緊,限制餐飲業及表列場所的營業時間和限制,且期限不斷延長,一眾商戶叫苦連天。受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在第五波下再陷深淵,多家酒樓暫停營業甚至結業,筆者亦相信未來會再有一番涉及健身會所、美容行業等受限商戶的停業或結業潮,這些商戶都是以預付消費營運的,屆時將會影響普羅大眾市民,社會負面情緒一再蔓延。   筆者強烈建議特區政府為受限商戶在漫長的疫情抗爭下定下長遠的規劃,並不是只要有疫情爆發,就限制他們的營業,儘管特區政府倡議日後有補貼,這並不是治本的方法,也難防止日後會有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的疫情爆發。   在防疫問題上,特區政府首先要和受限商戶定下主要原則﹕ – 動態清零的大方向不變,必須完全摒棄與病毒共存之想法。 – 在保護私隱和全香港市民的身體健康取得平衡的同時,以抗疫優先。 – 全港商戶及市民亦要克盡公民責任,採取更嚴厲的立法方式進行抗疫。 – [...]

博客

曾鳳珠:「快、狠、準」用於防疫也用於房屋政策

筆者之前已經發表過本人對房屋政策的大方針,政府需要成立的獨立房屋局才能夠解決青年房屋問題,欣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新一屆立法會首次答問大會時提及政府架構重組,包括分折運房局為房屋局、運輸及物流局,房屋局將全力統籌增建公營房屋,政策局由13增至15個。立法會秘書處去年發表「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的研究簡報指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在整體自置居所戶主中的比例,自1997年的22.1%大幅收縮至2020年的7.6%。情況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加上新冠肺炎對目前經濟環境的打擊,若特區政府選擇的是像以往「什麼都不肯做」,縱使重組政策局也不會有什麼改變,香港年輕人只能再苦等。   筆者之前強烈建議房屋政策需要一個獨立的房屋局,才能確保能快速、全面和在無約束下去完成解決房屋政策的使命。在這個前提之下,如果新獨立的房屋局是真的想解決房屋問題,房屋局也需要更大的權力與支持。筆者曾建議房屋局可以加多一個功能,即城市規劃局的功能,也負責全香港未來城市規劃,效仿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方式。這樣可以更清晰的把城市的總體規劃考慮的周全,以服務市民,安居樂業的總體規劃為出發點,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去設計香港未來的城市發展。   筆者希望日後成立的房屋局能「快、狠、準」落實和推出「短、中、長」期房屋政策,認認真真解決積存已久的房屋問題,改善市民生活及居住環境素質,吸引青年人駐港置業。   中長遠房屋策略不單單是覓地、發展棕地群、重建房委會工廠大廈等等,更重要的是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的比例必需如施政報告由六四比調整至七三比,進一步加大政策力度興建更多公營房屋;還要就居住面積狹窄和居住環境欠佳的問題作出有效措施改善,還有提升社會配套設施的需要,靈活的土地規劃及建屋的新思維才能解決對症下藥。   特區政府一直倡議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除了解決香港房屋問題,也可以更緊密連接大灣區,跟國內快速發展的經濟更加緊密,與深圳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更多的商機,交通基建和產業規劃便是這十年的重中之重。現屆政府任期只剩下不足六個月,去年施政報告的藍圖和今次特首答問大會的理想都欠缺時間表、沒有說明怎樣做,用多少資源去做。希望新一屆政府和新一屆的立法會和行政機構能夠與年青人的福祉為重,也以「快、狠、準」落實以上中長期房屋政策。   短期政策包括撤辣,令私樓租金不要太貴,青年人方能儲蓄上樓;政府於居屋層面亦能作出改革,方式由「抽籤」改為「輪侯」,令青年人更容易規劃人生、更有希望上樓。因omicron變種病毒入侵社區,疫情嚴峻,牽連甚廣,筆者也被定為緊密接觸者而需要入住竹篙灣隔離,這裡的基本設施齊備,環境也尚算不錯,忽發奇想,待疫情過後,這些臨時的隔離房屋,經過適當的調飾和衛生處理後,也可以用作過渡性房屋並立刻推出市場,作為短期房屋的政策和措施。   撰文:曾鳳珠 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