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曾鳳珠:精準扶貧

李家超在競選特首時,將解決跨代貧窮問題列為未來施政重點工作之一,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於7月12日主持「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首次會議,行動小組以精準扶貧為務,推行計劃以助解決跨代貧窮問題。計劃將在社區和學校招募來自弱勢社群(尤其是居住在『劏房』)的初中(即中一至中三)學生,第一期設2,000個名額,包含『師友配對』、『個人發展規劃』和『財政支援』三大元素。   筆者一直關注貧富懸殊與青少年成長問題,透過不同團體過去幾年在多間大專及中學舉辦人生規劃分享會、師友計劃,直接資助等等。陳國基司長提出從這三方面入手幫助劏房戶同學,非常切合實際情況,亦相信社會上不乏願意積極支持和配合政府相關計劃的有心人。然而,要解決跨代貧窮問題,不僅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師友計劃也不應該僅限一年和區區2,000名額,特區政府應該從根本入手,解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懸殊問題。至於財政支援方面,必須顧及實際扶貧對象的切實生活需要,並需要設立機制防止資金挪用、形象工程等問題。近年疫情肆虐以來,學校經常需要暫停面授課程,改上網課,特區政府應當關注疫境中基層家庭孩子的學習及面對的問題,包括惡劣的家庭學習環境、缺乏電子、電腦器材的輔助、家庭的照顧和家長管教能力的問題等等。   貧窮兒童  欠缺生活機會   香港有接近四份之一的兒童生活於入息低於一半中位數的家庭,為數約27.5萬。這些兒童面對的境況,筆者認為不能單一以物質或經濟條件來衡量他們的需要。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兒童權利關注會去年發表了2021年民間兒童權利專員報告及貧窮兒童2022年十大關注政策,1)包括房屋政策不善、社區設施不符貧窮學生學習需要;2)教育承擔不足,十五年免費教育不全面,學生資助不足,申請資格及範圍欠善;3)綜援金額不足、兒童生活困苦;4)醫療服務欠善,門診預約困難、輪候時間極長;5)貧富懸殊問題嚴重,跨代貧窮問題未解決;6)街童、疏忽照顧兒童問題及6歲以上課餘託管服務欠善,無為貧窮家庭設立寄宿學校;7)香港兒童不能申請內地媽媽來港照顧及團聚;8)缺乏整體處理兒童貧窮政策、無兒童中央資料庫、有制定貧窮線但欠滅貧指標;9)新移民學童及家庭面對歧視,缺乏立法保障免受歧視;及10)未設立兒童專員及兒童權利委員會,無就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進行本地立法。有關貧窮兒童的研究發現,貧窮兒童的個人質素、身體及心理健康及資本狀況均較一般非貧窮兒童為差,由此可見,貧窮不單是「生存」,而是「生活」及「生活機會」的問題。   全方位政策 減少跨代貧窮   總括而言,要解決跨代貧窮精準扶貧必須要以多元匱乏的概念,整理及具體處理貧窮兒童的實際問題,例如學習意願、身體健康、自我照顧、社交及情緒發展、家庭管教能力、親子關係、社交網絡等。也要加深大眾對貧窮兒童的生活狀況和不同需要的認識,集合社區資源、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去配合特區政府的扶貧政策。以及倡議社會政策及措施,因應不同貧窮兒童組群的情況,設計提供更有效的服務以協助貧窮兒童成長,從而減少跨代貧窮的機會。   扶貧工作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投入,深入的探索,而內地的「精準扶貧」就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鑒學習,期待新一屆行政長官把問題有序化解,真正解決跨世代貧窮,讓年青一代看到未來、看到希望!     撰文: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 曾鳳珠 [...]

博客

曾鳯珠:電子消費券營造數碼化市場生態

疫情加速全球數碼化趨勢,電子支付將成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一環。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出,推動電子支付服務有助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節省營運成本以及推動產業的轉型及創新。電子支付令整個採購及付款的過程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用戶透過電腦或手機簡單快捷地付款、理財、投資,使生活變得更輕鬆方便,而商店亦同時開拓了網上新市場,可謂商機處處。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展開,香港經濟在下半年有望逐步復蘇,筆者樂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二月《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五千元電子消費券計劃,在大幅刺激本地消費的同時,緊貼數碼化時代趨勢,為香港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與應用注入新動力。 在連續兩年過千億元赤字的壓力下,政府推出了這項規模達到360億元的電子消費券計劃,讓市民可用於光顧街市、快餐店、零售店,甚至網上購物,目的在於推動社會內循環,讓環環相扣的市民以至本地商戶廣泛受惠。香港政府在電子錢包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選擇透過八達通、支付寶香港、Tap&Go拍住賞以及微信支付這四大龍頭支付工具,向合資格市民發放五千元電子消費券,絕對是為創造香港經濟新亮點邁出了勇敢一大步。筆者相信這項政策不但能為民紓困、穩定內需市場,更可加速商戶拓展電子支付服務,推動市民從此習慣在日常消費中使用電子交易,從而營造數碼化市場生態。 發展智慧城市是近年各地政府的主流政策,內地「一機在手」已可支付衣食住行生活所需,現金交易早已淪為少數,然而本港的電子支付發展卻相對落後。不過有見疫情令大眾傾向使用非接觸式付款,甚至減少外出購物及用餐,網購亦因而更為流行,令市民逐漸信任及習慣新一代電子交易方式。根據Worldpay的《2021 年全球支付報告》,2020年香港現金交易佔店內消費額9%,按年下降17%,預計現金結賬的使用率於未來四年將迅速下跌,電子錢包則預計會於2024年佔總交易額達36%,成為增長最快的店內付款方式,甚至可帶領本港在四年後正式進入無現金化時代。電子消費券的出現正正能為本港追趕電子支付發展的進度,鼓勵尚未接觸電子支付的商家及市民初嚐電子錢包的方便、安全與發展潛力,對於大部分市民而言,是學習科技應用、強化「數碼素養」的最佳契機。當然,在發展智慧城市的同時,筆者期望政府亦能照顧長者、低收入人士、殘疾人士及數碼鴻溝一群的需要,才能兼顧用戶體驗及計劃成效。 電子消費券的用意固然很好,但坊間有不少聲音指出六億元行政費未免過於高昂。筆者認為這六億元行政費若只為發放五千元,定然很不划算,但政府甄選的四大支付工具均表示會將此項計劃所得的額外收益,以不同方式回饋商戶及市民,例如補貼及豁免商戶租機、交易及安裝費用,或為消費者提供額外的積分或印花優惠等,因此若營運商能將行政費用於協助市民及商家習慣新付款模式,推動本港電子支付迅速崛起,就可算是用得其所。筆者深信,這項政策的成功推行將會大大增加商戶及普羅大眾對電子支付的信心,為本港經濟復蘇展開電子消費的新方向。期待電子消費券盡快推出市場,讓香港人合力共建共享數碼化市場生態。 撰文:曾鳯珠  香港菁英會主席 [...]

博客

曾鳯珠:來自UA戲院結業的啟示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本港影藝娛樂行業,戲院停業多時至農曆新年假期後才有限度重開。當大家剛迎來高先電影戲院開業的好消息,還在慶賀可以再次相約於大銀幕下看電影時,沒想到轉頭就傳來大型連鎖戲院UA Cinema不敵疫情打擊全線結業的噩耗,令不少戲迷頓感震驚與惋惜。 成立於1985年的UA戲院不但為香港人帶來難忘的集體回憶,更為香港影院發展作出了莫大的貢獻。在過去的36載,UA戲院屢創先河,率先引入美式迷你戲院模式及私人貴賓室影廳概念,其後開創電話和網上購票,更在2007年引進IMAX巨幕技術,並在2015年成為IMAX全球平均單銀幕票房最高的院線。2018 年,UA成為了全港首個增設口述影像觀影輔助設施的院線,方便視障人士與普羅大眾一同欣賞電影。多次創新求變的UA戲院如今結業,不少盲人戲迷都大呼可惜。但事實上,戲院無奈結業其實並非毫無預兆,全港電影業去年三度停業,先後錯過聖誕、新年、農曆新年及情人節等多個黃金檔期,全年僅有二百多部電影上畫,比前年少近三成,總票房只有五億八千多萬元,按年大跌七成,各戲院收入暴跌九成,個別甚至零收入,惟租金及人工等開支卻高達十五至十八億元。 UA戲院自去年領取逾八百萬元保就業資助後,一直未有裁員,銅鑼灣及九龍灣兩間戲院早在去年五月底已多次被物業代理公司入稟追討租金。在長時間的收支失衡下,耗時近五年落成的旗艦影院UA K11 Art House因經營困難於2月28日告別,由MCL院線吸納營運,而全線戲院亦於三月初進入清盤程序。 UA戲院的落幕無疑是疫下的犧牲品。除了停業令導致收入頓減、租金支出高昂而補助金卻不足外,觀眾的觀影習慣在疫情漫長的洗禮下早已默默改變,也驅使了UA 戲院不得不作出急流勇退的艱難決定。這個決定不僅代表著香港市民又失去了一個集體回憶,同時也反映了疫情對本港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浮現。即便只是一間戲院的倒閉,對整個行業造成的打擊都極其重大。在骨牌效應之下,港產片投資者或將卻步,本土影視製作或受衝擊,本港影藝娛樂行業或會進一步萎縮,甚至引領著一個影院時代的終結。疫情期間百業蕭條,各行各業都叫苦連天,但人們卻從未想到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型連鎖戲院竟會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黯然宣布即時全線結業清盤,而許久前的一次光顧驀然已成絕響。見證著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院線這樣就沒有了,令筆者不勝唏噓,亦啟發筆者反思——被疫情大大打擊的旅遊、健身、美容、酒吧等行業,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究竟還能撐多久?即便勉強捱過了這次的經營危機,早已元氣大傷的往日行業龍頭,又能否應對宅經濟的崛起與蓬勃發展?能否適應後疫情時代的新消費者口味? 隨著疫苗推出市場,筆者能預見香港經濟在疫情完結後,將會有爭奪消費者的一番惡鬥,而這場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對決中,究竟誰勝誰負仍是不得而知。但願香港能盡快走出疫情,各行各業能重新恢復營業,經濟能早日雨過天晴;更願各行各業在艱苦堅持的同時,也能為後疫情時代的數碼轉型作長遠規劃,讓那些彌足珍貴的集體回憶繼續延續下去。   撰文:曾鳯珠 香港菁英會主席 [...]

博客

後疫情時代的香港經濟考驗

擁有四十三年歷史的海洋公園曾獲全球最受歡迎和入場人次最多的主題樂園等殊榮,承載了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見證了香港的起起伏伏。然而,捱過了沙士和金融海嘯的衝擊,海洋公園卻終抵受不了世界經濟格局與遊客消費型態的轉變,在訪港旅客人數屢創新高的情況下連續四年出現巨額虧損,步向瀕臨倒閉的邊緣。 作為屬於香港人的主題樂園,未能與時並進及過分依賴單一客源或許正是讓香港人不再光臨、讓海洋公園由盛轉衰的主因,而本港上年度的社會事件和今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海洋公園在閉園逾三個月後終於宣告在下月底正式破產。對於是否撥款54億港元拯救養了7,500隻動物和提供2,000個職位的海洋公園,政界和坊間的意見分歧,筆者深信海洋公園的問題源自經營模式和市場結構,因此在關注動物保育議題外,首要考慮的應是制定未來可持續的營商模式和市場定位,以及任命具經驗的商界人才領導海洋公園死回生。海洋公園如此,香港經濟亦是如此。 被壓死的駱駝當然不只歷史悠久的海洋公園,還有最輝煌時期市值曾破二千億元的利豐最終減薪退市、逾三十年歷史的本地時裝品牌Bossini低價賣盤、一度風靡時尚界的JOYCE正式私有化、香港最老牌百貨公司先施亦已沒落易手。這些本土品牌都曾風光一時,而香港流行文化更曾走在全球的尖端。如今各行各業的衰落,不正正是本港經濟發展的縮影嗎?回首半世紀前的「亞洲四小龍」,如今台灣的半導體已在全球站穩重要核心、「韓流」軟實力強勁的韓國更以3C電子產品引領全國走向信息高科技型經濟,而選擇繼續發展製造業的新加坡更是晉身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及世界首屈一指的修船基地,以其產業多元及創科發展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經濟體以及全球第一智慧城市。反觀完全向服務業傾斜的香港,科技行業長期求才若渴,本土文化在來勢洶洶的全球化洪流衝擊下逐漸褪色,本港綜合競爭力早已屈居深圳之下,過去連續25年奪冠的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殊榮亦已失落,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降至第六,貨櫃吞吐量正被擠出全球前十名······時代正在不斷進步,原地踏步的香港只能從歷史的舞台上黯然退場,而固步自封、一成不變的經濟結構,亦注定將香港推向社會矛盾持續惡化的不歸路。 香港不可再單靠昔日的光環在國際舞台中輕易勝出,在克服百日抗疫的嚴峻考驗後,我們需要的是在保持經濟增長之餘追求平均而多元的經濟結構;在提供良好的福利配套之餘建立能擁抱多元價值的社會;在減少環境污染之餘盡力保護生態系統;在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之餘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平衡。 有見及此,筆者相信在後疫情時代,最大的經濟考驗並不是喚醒停擺已久的香港經濟,而是如何引領香港轉向這條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型經濟增長之路。 撰文:香港菁英會主席 曾鳯珠 (編者按:立法會財委會已在5月29日通過54億元撥款予海洋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