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動態

生產力促進局林宣武 助企業升級智能產業

經過近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歐美先進國家均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再工業化」亦成為各國的重要發展策略。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再工業化」更成為本地工商界的熱話。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表示,該局計劃成立「智能產業聯盟」,提供交流平台,讓業界掌握智能產業的最新資訊,進一步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成為創新的智能企業,協助趕上「工業4.0」的快車。 Text / Henry Lau Photo / 鄺銘漢   為支持香港「再工業化」,特區政府推行多項政策及支援措施。除創新及科技基金外,最近設立20億元的「院校中游研發基金」,鼓勵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所資助的大學,在重點科技領域進行主題性研究,例如機械人技術、智慧城市、健康老齡化等,並推動研發成果商品化。特區政府支持生產力局協助工業升級及轉型,向高增值生產邁進。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科技及互聯網的發展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方向。特區政府提出再工業化,利用香港製造業雄厚的根基,豐富的人才和經驗,配合創新科技,推動智能生產。楊偉雄期望,「再工業化」可為就業市場帶來更優質的職位,令製造業佔本地GDP的份額提升到3%至5%。 上月生產力局成立全港首個展示「工業4.0」智能營運的示範中心 — 「智能產業廊」,協助本地企業升級轉型,開展「工業4.0」的智能製造及服務,早日把握有關商機。林宣武直言「工業4.0」對企業升級有很大的幫助:「『工業4.0』運用數據及網絡,把所有業務環節,從市場信息開始、產品設計,到採購、生產、品質、物流以至銷售,完全連接起來,令企業能夠更快速有效地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香港企業必須盡早制定『工業4.0』策略,逐步改造流程,為邁向『工業4.0』打穩基礎。生產力局設立『智能產業廊』,目的是讓業界親身體驗『工業4.0』的核心元素和運作模式。另一方面,我們短期內將成立『智能產業聯盟』,提供交流平台,讓業界掌握智能產業的最新資訊,進一步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成為創新的智能企業。」 林宣武認為,工業界要升級至「工業4.0」,是可以「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廠商可透過安裝該局研發的「智能連接器」,便可把已有設備連接至聯網,毋須大量投資。「生產力局特別開發『智能連接器』技術,讓企業只需在現有設備添加有關裝置便可實現設備聯網,毋需巨額投資,更可升級至『工業4.0』。隨著『智能產業廊』啟用,生產力局將加強支援企業邁向『工業4.0』。」 林宣武續說,生產力局過去數年積極協助港商推行「工業4.0」,提供全方位的顧問服務,包括「工業4.0」評估服務,助企業部署短中長期策略性實施藍圖。該局並有多位具備由德國Fraunhofer 生產技術研究所(IPT)頒發的「工業4.0」專家資格的認可證書,協助企業培訓各級員工,掌握智能製造和服務的核心知識。 支援6大傳統產業 扶助初創 為協助業界實施「工業4.0」,生產力局早前揀選來自6個本港傳統產業 (玩具、電子、五金、塑膠、機械、模具),擁有不同規模及作業模式的廠商作試點,協助它們根據現況及未來發展方向確認合適先導項目,部署短中長期策略性實施藍圖,以及應用合適「工業4.0」之技術及效益管理。以上6個先導顧問項目均已完成;未來將為汽車零部件、印刷及珠寶行業推行顧問項目。 在支援新式創意工業方面,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委託生產力局成立「知創空間」(Inno Space),分享實用的技術和技能,推動轉化科技創意為工業設計或產品,支援本港的初創文化及「再工業化」。林宣武解釋,「知創空間」是一個一站式支援中心,旨在為本港企業及初創社群創造全新的生態系統。「知創空間」的工具、機械和設備一應俱全,可供創業人士自由開發和製造功能原型 (prototype);其一站式的諮詢服務,更為初創企業提供由專利申請至批量生產的全面支援。 另一方面,生產力局與深圳市福田區合作,將於福田保稅區成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深圳創新及技術中心」,重點開發智能製造、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環保科技等方面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此外,中心將提供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綜合支援服務,以及專業培訓課程,致力成為深港創新和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平台。中心將與特區政府委託生產力局設立的「知創空間」,產生協同效應。初創企業可在本港的「知創空間」將創新意念製作為設計原型,再透過中心在內地尋找適當的生產商,進行大量生產;同時也可向內地投資者展示創科產品,爭取業務合作機會。 在企業合作方面,他表示,生產力局不時與企業共同合作研發,提升生產力。有大型飲食集團與生產力局合作,共同研發一套適合集團使用的「自動化液態冷凍系統」,以節省人手及資源。該系統可在15分鐘內,將攝氏80度高溫的食物降至20度,大幅縮短食品冷凍時間,還可保留食物鮮味,同時提升食物安全。此外,該系統現時每天可處理約60噸食物,令生產效益大大提升,減少人力資源的投入;系統的「雪種」更可循環使用,十分環保。 工業界出身 帶動生產自動化 2016年8月,原工業總會副主席林宣武,接替突然病逝的劉展灝出任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至今。林氏家族為泰國僑商,出身工業界的他,為本地老牌紡織及成衣製造美羅針織廠商的第二代掌舵人。林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除了在本港設有工廠,也在泰國、緬甸邊境設有生產線,主力從事毛衣紡織OEM出口生產業務。 至八十年代,林從外地學成回到家族企業幫手。加入後為公司注入不少新思維,特別是紡織生產自動化,購入德國、日本兩地先進機械,並成功大幅提升產能。「當時紡織業出口仍有配額制度,公司在各地設立生產線,避免受到國際保護主義政策的影響。」 傳統紡織行業屬於勞動密集且成本利潤較低,隨著科技進步,將納米技術、生物工程等科技融入該行業,為紡織服裝行業帶來新動力。新科技可以引領行業轉型至高附加值、高利潤的技術紡織品新型產業,比如生物醫學紡織品及高性能服裝產品等。身兼美羅針織廠(國際)董事總經理的林宣武坦言,人始終要穿衣,所以看好未來紡織及製衣業發展。不過面對成本越來越高的市場,他強調行業必須要自動化,否則很難生存。公司目前34台機器可代替80個人力,機器可以24小時運作;若將維修保養做好,部分機器購買回來1年半後便可以回本。他舉例說,集團在生產訂單高峰期,曾在本港僱用工人高達2,000多,及後隨著市場競爭及加上集團推行自動化生產的關係,逐步遞減至現時餘下數百人。「加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後,一台先進自動機可代替逾30名熟練工人生產力,且產量、品質及效率亦有所保證。」 對於近年不少同業把產業北移,甚至外遷東南亞地區,林宣武指出,基於內地擁有完善及產業供應鏈,儘管近年內地在工資、原材料等成本不斷攀升下,內地在生產高質的成衣產品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現時歐美客戶十分重視品質,且交貨期趨短,且出現有要求款多量少的訂單模式,相對工資比內地更便宜的東南亞地區,未必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若單從成本因素考慮,林宣武認為,港商應未雨綢繆,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多國商機龐大,但港商對部分國家未必了解,東南亞市場則相對成熟,不少港商亦已投資東南亞多年,對該區較為了解,當中緬甸、越南、柬埔寨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投資地區。他期望香港可及早與東盟達成自由貿易的共識,並保障港商的投資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