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加密時代:金融犯罪合規的展望

加密貨幣的崛起為金融系統帶來新的風險。與傳統金融服務業相比,使用加密貨幣作為支付方式仍處於起步階段。加密貨幣引入了新的數字資產、去中心化金融平台、非同質化代幣和創新的區塊鏈項目。企業如加密貨幣交易所和數字錢包等業務要保持領先地位,必須調整其合規實踐,以面對瞬息萬變的持久格局。 加密貨幣使用者能夠使用匿名交易,構成了識別真實用戶身份方面的挑戰。犯罪分子利用難追蹤的隱藏身份從事洗錢、詐騙或其他非法活動。與此同時,加密貨幣行業的監管才剛剛起步,這可能會容許用戶在沒有進行適當身份驗證檢查的情況下進行交易。 另一方面,全球對加密貨幣的使用不斷增加,而越來越多零售商開始接受加密貨幣作為購買支付方式,促使對全面金融犯罪合規措施的需求。 新興挑戰 加密貨幣監管缺乏統一標準,而且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法規差異很大。標準化的缺乏為國際運營或為多個地區客戶提供服務的交易所帶來合規方面的挑戰。新的加密貨幣、代幣和區塊鏈項目的不斷湧現,監管機構正試圖將加密運營與新的法律法規相協調,但這也給合規專業人士帶來額外的挑戰。 多樣化的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網絡展示不同程度的透明度,使跨其交易追踪變得復雜。這種複雜性對交易所和監管機構有效監控和識別涉及多個加密或區塊鏈網絡的可疑活動構成了挑戰。 即使擁有熟練的專業人員和專業技術,應對不斷變化的金融犯罪合規風險環境也是一個挑戰。將加密貨幣引入其中會使合規性變得更加複雜,並導致費用增加。例如,全球合規支出的50%以上用於勞動力相關費用,表明勞動力成本已成為支出上升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塊鏈分析的崛起 為監應付管要求,金融機構必須進行交易監控,在防止洗錢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加密貨幣交易發生在這些機構之外,迫使企業和業務採取新方法或調整監控工作。 有些人認為,數字資產助長金融犯罪,包括詐騙、賄賂、恐怖資金以及其他非法交易。事實上,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近年來一直在加強打擊洗錢行動,並加強反洗錢(AML)控制。 為應對AML法規帶來的複雜性,我們察覺到企業在區塊鏈進行分析,並應用分析追蹤加密貨幣的流動,識別涉及可疑交易的個人或實體。通過分析區塊鏈數據,加密貨幣交易所和監管機構可以發現表明非法活動的值得注意的模式。這些模式包括大筆資金轉移、與同一地址的重覆交易,以及與此前涉嫌犯罪行為的實體的接觸。 嶄新方法 許多加密貨幣交易所正採用多個系統和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些挑戰。不過,如果企業未能以全面評估風險,同時滿足不斷變化的合規要求和客戶期望,依賴多個系統和分立數據可能會導致更高的合規成本和工作量。 傳統的風險管理方法亦需應對合規要求和客戶期望,以多個團隊共同開展客戶入職和交易監控工作,同樣消耗大量時間和資源而延長流程,阻礙決策步伐。 為有效應對這些挑戰,許多加密貨幣交易所正在採用風險為基礎的風險編排技術。作為孤立風險管理產品的漸進替代方案,風險編排正迅速獲得關注。從客戶入職到盡職調查,交易所可以更全面了解對客戶,並作出明智的商業決策。 [...]

何啟俊:虛擬資產交易趨向合規化,歐科雲鏈(1499)產品增長潛力大

博客

何啟俊:虛擬資產交易趨向合規化,歐科雲鏈(1499)產品增長潛力大

歐科雲鏈(1499)主要從事數字資產投資業務、區塊鏈技術服務等業務。旗下OKLink之Web3一站式數據分析平台oklink.com之產品線相當豐富,包括區塊鏈瀏覽器(Explorer)、鏈上反洗錢解決方案(Onchain AML),以及助力監管監控的鏈上天眼(Chaintelligence),覆蓋100多條區塊鏈網絡,擁有多達30億地址標籤以及逾200個項目全解析。 上周,公司公布截至2023年3月底止之全年業績。收入達3.6億港元;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錄得虧轉盈4,349.1萬港元。盈利能力顯著改善,歸因於數字資產相關業務迅速發展,特別是數字資產自主交易業務毛利率較高,拉動整體毛利率按年上升21.6個百分點至43.5%,加上公司積極控制成本,行政及其他經營費用率由2022財年的33.5%,下降至2023財年的24.9%。 憑「可視化產品」抓住機遇 按業務劃分,傳統的建築相關業務貢獻收入減少至1.9億港元,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來自創新型業務佔比增加至約四成。其中數字資產相關業務(數字資產自主交易、信託及託管服務)收入大幅飆升8.8倍至1.34億港元;數字資產自主交易收益及數字資產之淨公平值變得達到1.3億港元,較2022財年大增25倍。 大疫情在全球流行期間,區塊鏈發展依然一日千里,元宇宙、Web3等創新概念應運而生。數字資產作為Web3世界之核心,受重視程度愈來愈高,不少機構投資者相繼參與到虛擬資產投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與時並進就虛擬資產交易和運作準備。今年6月份,香港證監會之虛擬資產服務商發牌制度正式落地,讓持牌平台向零售投資者提供服務,預期可更有效保障投資者,提高大眾對參與虛擬資產投資之信心。 然而,區塊鏈監測和法規未算成熟,虛擬資產交易存有安全隱患,向合規化發展屬大勢所趨。OKLink之產品群通過龐大的數據和地址標籤進行多維度的評估、對比和風險辨別,形成了可視化產品,達到快速搜尋涉案賬戶,確定非法資金的來源及去向等目的,助力各國監管、執法部門、虛擬資產服務供應商維持交易安全性,促成行業合規和健康方向發展。 綜合而言,歐科雲鏈致力轉型至數字資產行業,初見成效,逐漸取代原有的建築業務,而且盈利能力更高。尤其虛擬資產交易產業在發展規模日益壯大,合規化為全球政府所重視,故公司專注於此領域增長潛力龐大,認為現價未能充份反映公司業務前景,建議作中長線部署。 撰文:何啟俊 千里碩證券研究部經理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並無持有上述股票) ============= 延伸閱讀:何啟俊:港府大力支持虛擬資產發展,成安領國際(1410)新增長點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

博客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對《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回應

香港創科發展協會樂見政府對虛擬資產持開放態度,我們期望政策宣言所提及的各項計劃將盡快發展成有實際功效的行動及政策;同時能進一步定義及區分虛擬資產(Virtual Asset)及數字資產(Digital Asset);並為新型態(New Form)資產制定合適的發展政策和監管制度。 長久以來,穩固的金融基礎設施,給予香港條件成為亞洲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和CDI(商業數據交換)的領導者。針對其他國家地區,例如新加坡在新型態資產領域的優勢,香港應充分利用「一國兩制」下的「兩制」特色,加快新型態資產政策的出台,令香港成為中國虛擬資產服務的先行者。如果香港只維持在試驗階段將會錯失機遇。 本會歡迎監管機構在「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same business, same risk, same rule)下將虛擬資產與傳統資產同等對待的取態。理解先行者也可能是第一個失敗者,加上現時加密貨幣和 NFT 正處於下行趨勢;政府可籍此研究出更適合新型態資產市場的監管模式。本會認同監管是新型態資產發展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政府與法律、保險、行業、技術提供者、智庫、基礎設施供應商等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任重道遠。本會希望政府在過程中鼓勵業界持份者促進優質項目及應用,提升市民對這種新型態資產的了解、接受和建立起信心。 新型態資產行業與傳統行業有別,發展速度快加上沒有地理限制;如果想搶先取得新型態資產的話語權,香港需要有膽識,快速訂立各項監管制度;不單止在NFT層面的嘗試,亦要多方面發展,在DeFi,GameFi, 區塊鏈,質押等領域深入研究及發展。現在香港的Web3公司超過100間,規模不少,建議香港政府深入探討各公司的業務,改善營商和人才環境,增加這些公司對香港的信心,吸引他們,甚至外國的機構,在香港發展。 [...]

博客

周鳳儀:加密貨幣是貨幣 還是數字資產?

對於加密貨幣,不少人開始認為需要加入某程度的監管制度,以期繼續發展;美國更在積極考慮該如何監管時,引發了對其「本質」的辯論——究竟加密貨幣是錢?是商品?還是證券、期貨? 2010至2012年是加密貨幣的發展前期,原有設計乃以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的去中心化功能,取代受信任第三方(Trusted Third Party)。最初加密貨幣亦僅作為虛擬世界的一種支付形式,符合「貨幣」的一般定義。   最怕改錯名   隨著市場持續增長,幣種越增越多,加密貨幣開始演變成投資工具,搖身一變成為「數字資產」,不再純粹是一種支付形式。加密貨幣被稱之為「貨幣」,性質卻是「數字資產」,是謂「名不正」。由於加密貨幣最初的設計並非是金融產品,近期出現崩盤現象,實在不足為奇。   加密貨幣現時所面臨的寒冬期,更是令人回想起當年雷曼爆煲的情況。雷曼最有名的產品是「迷你債券」,洋名叫「Minibond」,被稱之為「債券」,同樣是名實不副。當年推出認購的時候,大家「望文生義」,認為這是入場較易的債券,零售銀行也提供分銷業務。正因為「改錯名」加上銀行櫃台有售,大家都以為迷你債券就是類似定期存款般的定息低風險金融產品。   迷你債券的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