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加密貨幣熱潮對國際制裁的影響

過去幾年,加密貨幣的熱潮席捲全球,監管機構開始認可其主流地位,陸續制定各種措施去應對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加密貨幣背後的分散式賬本技術大幅改變了交易價值、數碼追蹤技術和普惠金融的發展。因此,加密貨幣最近也受到政府和機構投資者的歡迎。 加密貨幣以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運行,第三方不可封鎖交易或凍結資產,匿名用戶可以跨越地域國界的限制,任意進行各種交易。在加密貨幣的廣泛影響下,國際制裁領域也有明顯的改變。 地緣政治對國際支付網絡的影響 由於美元在商品市場上有主導地位,加上美國在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具有影響力,因此美國實施的制裁往往帶來更廣泛的影響。例如2018 年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其中包括在SWIFT中排除指定伊朗銀行,對伊朗經濟帶來毀滅性影響。為回應俄烏局勢,美國經過數週的考慮後,決定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指定銀行採取類似的制裁。其實,早在 2014 年美國就曾提出將俄羅斯銀行從 SWIFT 支付網絡中排除。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2019年宣布,這種限制性措施「實際上是在宣戰」。 隨著貨幣和國際支付網絡變成制裁的金融武器,許多國家都在尋找替代方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1 年的一項研究強調,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比例持續下降,在 2020 年第三季度跌至 25 年來的最低點。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也在建立替代支付系統,以減少對SWIFT的依賴。2018 年,美國威脅 SWIFT 若不遵從制裁伊朗的決定,就會面臨二次制裁,將伊朗完全排除在國際支付體系之外,引發了歐盟的擔憂。德國外交部長隨後宣布:「目前,當務之急的是增強歐洲的自主性,建立無需依賴美國的支付渠道、歐洲貨幣基金組織和獨立的 SWIFT 系統。」 分佈式賬本技術是有效的解決方法,各國可借此減輕外國金融制裁的影響。加密貨幣如比特幣等已經逐漸具有金錢的基本功能,例如可以作為交易的媒介。國際清算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正在急促冒起,吸引全球 86% 中央銀行的興趣,這可能為目前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帶來重大轉變。中國的電子人民幣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CBDC 之一,現正處於大規模的先導階段。然而,CBDC 目前仍是政府的新措施,要如何應用在跨境或跨貨幣流動上,則還是未知數。 美國意識到加密貨幣會減弱制裁的效力。因此,美國財政部在 2021 年制裁審查中承認:「種種新科技,如以數字貨幣、替代支付平台和隱藏跨境交易的新方法,都可能削弱美國制裁的效力。」  金融罪行 2.0 媒體和金融監管機構均廣泛報導加密貨幣的金融犯罪風險。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於 2014 年發布了首份指南,一直致力將虛擬貨幣納入其 40 項建議的範圍,以支持各國減低這種新興支付方式的金融犯罪風險。 在國際制裁方面,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是首個為加密貨幣訂立監管期望的機構。 2018 年發生了三個不同的事件:首先,OFAC 發布了一系列常見問題,以說明制裁措施適用於虛擬貨幣資產和交易。其次,美國總統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公民投資委內瑞拉政府的虛擬貨幣項目。最後,在 2018 年底,OFAC 將兩名伊朗籍公民列為「特別指定國民」(SDN)制裁名單,當中首次包含他們進行違禁交易的比特幣地址。 由此,全球只有OFAC 成為唯一一個加密貨幣訂立監管期望的機構,並將數字貨幣地址列入受制裁人士和實體紀錄,而現時紀錄上包含一百多個數字貨幣地址。針對美國制裁的國家,OFAC 也關注他們的加密貨幣用戶。從一份與加密平台達成的和解協議書中可見,OFAC 希望加密服務提供商實施地理定位控制,以封鎖受制裁國家的用戶。 在 2021 [...]

博客

廖錦興:數字貨幣

廣播出現了38年才有50萬聽眾,而互聯網卻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便獲得了億萬網民的歡心,互聯網的持續發展還改變了幾代、甚至未來幾十代人,不僅如此,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還為金融市場帶來了不同形式的全新貨幣,最受人們聚焦的當然是沒有實際形態的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當中比特幣(Bitcoin)由不被看好到炒高至五萬多美元,如坐過山車般的貨幣價值令人咋舌。虛擬貨幣要全球流通仍面對不少困難,而另一種受到各國關注的新貨幣 – 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 DC)亦漸露頭角,究竟這數字貨幣能否受到各國認可,成為後發先至的新型貨幣?還是曇花一現很快被拋棄?它與現時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又有何分別? 中國和大多數國家仍未承認虛擬貨幣,反而數字貨幣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新形式貨幣,中國正全方位測試數字貨幣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去年的深圳「福田有禮數字人民幣紅包活動」中,近9.5萬人嘗試使用數字貨幣,超過一萬家商戶完成了近14萬宗數字貨幣交易,主要是支付餐飲連鎖、零售百貨、出行、培訓教育、文化、健身、醫療等消費用途,而蘇州和北京亦有類似的消費模式測試。近期公佈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顯示數字貨幣已非紙上談兵,而是砥礪前行的政策,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經濟峰會上表示:「數字人民幣就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與紙鈔硬幣等價,而其測試工作正在穩步推行」。比較在內地非常普及的電子支付(Electric Payment, EP)工具如銀行卡、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數字貨幣對用戶私隱有更高的保護性。目前的支付工具都是與實名制的銀行賬戶體系綁定,無法滿足匿名要求,但數字貨幣在可控的條件下,技術上可實現小額匿名,既可保障公眾合理的匿名交易和個人訊息保護的需求,又能防控和打擊洗黑錢、恐怖組織融資、逃稅等違法犯罪行為,維護金融安全的客觀需要,希望達到「小額匿名、大額可溯」的效果。 從技術角度,中國中央銀行推行的數字貨幣(DC/EP)並不是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分散式加密貨幣,而是法定貨幣人民幣的集中數字形式。 不過,從狹義上,它仍是一種虛擬貨幣。之所以將其命名為數字人民幣(DC/EP),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它的作用是電子付款。因此我們在內地除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外,將來還可以用數字人民幣作匿名支付,在保障私隱和防止罪案中要拿捏一個大眾接受的平衡點殊不簡單,但在內地的制度和文化上相對容易,若在香港實施,你認為可行嗎? [...]

商事動態

互聯網金融新趨勢 數字人民幣與香港關係值探討

「第六屆互聯網金融論壇」於日前舉行,多位機構代表分享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最新趨勢,包括探討大灣區的數字經濟、5G技術、區塊鏈、香港電商、供應鏈金融,以及從推動者角度探討疫後香港互聯網金融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兼華人大數據學會執行主席冼漢廸分享自己對大灣區數字經濟的看法時表示,數字經濟是指數字化、以網絡為載體,並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的經濟。中國於2019年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已達人民幣35.8萬億元,佔GDP 36.2%,而數字產業化的增加亦達人民幣7.1萬億元,現正建設「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數字化程度全國稱冠,現正發展「大灣區城市群泛載感知網絡」,藉手機、二維碼、傳感器及攝鏡頭等構建「數字灣區」,從海陸空實時監測與感知,收集數據至統一的大數據平台,做到數據融合,集成共享,從而發展多元應用系統。 大灣區可作「數字絲路」新窗口 冼漢廸認為大灣區除了可作為「數字絲路」的新窗口,亦可成為中國數字交易的大平台、數字治理的「示範單位」,並建議於大灣區成立「數據特區」,以儲存大數據,供企業使用,但不能帶走。其他建議包括協助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建立數字灣區組織協同機制,以及推動區域統一數據標準。 他又提到,大灣區互聯網金融可循跨境支付、人工智能、跨境區塊鏈平台及財富管理、保險互聯等方向發展。而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如何利用數字貨幣在資本帳下及可控環境下進行交易、投資及信貸,是值得探討。 5G混合AICDE 創建新商業模式NaaS 中國移動香港公司首席工程師鄭啟良解釋5G技術如何影響香港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時指,5G配合AICDE(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可創造新通用功能,例如車聯網、無人機、遠程工業控制、流動智慧監控等,以支撐不同的垂直行業應用場景。 鄭啟良認為,香港金融科技發展重點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網絡安全、金融監管科技、保險科技及財富管理,而5G網絡如空氣中的光纖網絡,能靈活支持金融科技所需的網絡容量及快速反應,作為金融科技的催化劑。 例如以5G配合智慧金融,可通過「萬物互聯」獲得大量數據,了解及監察企業的資金流、實體流量及訊息流,有效執行風險管理。又例如用戶通過手機使用網上理財時,5G可提供低時延服務,用戶可體驗更便捷的高清視頻客服之餘,更可以增設生物認證技術或攝像頭等,以保障交易安全。又或者透過5G使用AR及VR技術,體驗更真實的服務。 未來通過5G服務,將創造新商業模式: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