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大華銀行「藝·坊」成本港慈善團體 葉楊詩明:傳承中國水墨藝術

大華銀行日前宣布「藝.坊」已正式註冊成為香港慈善團體。大華銀行「藝.坊」董事、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兼集團傳播及品牌策略管理部主管葉楊詩明表示,未來「藝.坊」會以「心繫藝術 水墨傳善」為信念,以藝術連繫社區,觸動人心,致力讓更廣大的公眾接觸中國水墨藝術,將這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遺產融入社區。 大華銀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兼集團傳播及品牌策略管理部主管葉楊詩明表示,未來「藝.坊」會以「心繫藝術 水墨傳善」為信念,以藝術連繫社區。 大華銀行日前宣布「藝.坊」已正式註冊成為香港慈善團體,並進行啟禮儀式。 大華銀行「藝·坊」日前(15日)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聯合舉辦第二屆「水墨藝術節」等活動,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學堂展出「2023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得獎作品展,展期至本月31日(19日除外)。其他重點活動包括互動水墨藝術體驗、沉浸式水墨動畫投影、專題講座、期間限定音樂表演和水墨藝術工作坊等,推動中國水墨藝術傳承。 葉楊詩明表示,大華銀行「藝.坊」積極履行大華銀行的企業社會責任,致力推廣藝術、培育人才和促進教育(尤其是兒童),務求於社區發揮正面的影響力。大華銀行「藝.坊」成為慈善團體後,會接受來自企業和個人的募捐贊助,所籌得的善款將用於支持大華銀行「藝·坊」的藝術活動和發展項目。她透露,自2015年起,大華銀行「藝.坊」透過藝術己接觸超過26萬人,推動地區藝術發展。 推動普及藝術教育 培育人才 大華銀行日前宣佈,大華銀行「藝.坊」已正式註冊成為香港慈善團體。談及大華銀行「藝.坊」未來工作,葉楊詩明表示,「藝.坊」不會單單只利用金錢去冠名贊助藝術家或其活動,而是會主動與藝術家共同合作/策劃合作項目,同時亦表明在不會干預藝術家觀點或想法下, 共同促進藝術傳承。而大華銀行「藝.坊」透過精心策劃的藝術項目,旨在傳承中國水墨藝術,延續其跨時代的魅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她續指,透過水墨藝術工作坊,提供學習平台和資源,讓對水墨有不同程度認識的教師和學生都能夠接觸中國水墨藝術。「水墨在民間」的計劃更特別為中小學校提供水墨藝術課程,推動普及藝術教育。 另一方面,大華銀行「藝.坊」支持藝術人才,讓他們充分發揮潛能。透過「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We+1實習及師友計劃」以及「一日藝術家」等項目,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平台,讓他們盡情探索,實現藝術抱負。 葉楊詩明表示,大華銀行來自新加坡,在東盟藝術界貢獻良多,自1970年代起開始收藏新加坡藝術家的作品,以支持當地藝術發展。時至今天,大華銀行藝術收藏系列已超過2,600件。40年以來,大華銀行致力在東南亞國家推動藝術及培育人材,該行透過「大華銀行年度繪畫比賽」等長期藝術項目,促進大中華與東盟的文化交流。她指未來大華銀行「藝.坊」將致力促進大中華和東盟之間的文化對話,提升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期望發揮積極作用。 葉楊詩明稱,將透過大華銀行「藝.坊」這個平台, 推動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她說:「我認同藝術可改變社會,在提倡全人健康方面至關重要。大華銀行「藝.坊」透過藝術治療應對社會問題,並締造一個更平等和充滿關懷的世界。促成社區參與,未來我們會與本地企業、機構和藝術社群合作,一起籌劃社區項目,例如「水墨藝術節」。我們以藝術為媒介,培養大眾的歸屬感和團結精神,同時鼓勵集體創造力,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 她並透露,大華銀行「藝.坊」計劃將在全港18區地區團體及藝術家等合作,繪畫大型水墨藝術壁畫,共同推動中國水墨藝術普及化。 「2023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頒獎典禮於日前舉行,展廳展出今次20位得獎者的水墨作品,作品都充滿個人特色,傳遞對當代水墨畫的理解。李植強憑藉《貨櫃碼頭》獲得本年度「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大獎及「山水風景或具象」公開組金獎;林睿玥憑《破浪》獲本年度「最具潛質藝術家年獎」及「山水風景或具象」高級學生組金獎。 山水風景或具象(金獎、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貨櫃碼頭》李植強 作品利用黑與白、濃與淡、實與虛、縱橫交錯、疏密聚散的技巧,呈現貨櫃碼頭的活力和秩序,評審表揚李氏的作品在抽象和寫實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視覺重量感強烈,技法純熟沉穩,以獨特的角度表達城市繁華的氛圍。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商事動態

曼克頓扶輪社支持「愛 ·生命」繪畫比賽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香港不少市民都受到疫情影響生活、工作、社交甚至是學習,身心疲累,特別是基層市民更加苦不堪言。香港曼克頓扶輪社早前聯同全德慈善基金會,齊齊支持明愛樂進學校學生藝術發展,舉辦「愛 ·生命」學生繪畫比賽活動,鼓勵學生用最直接的繪圖和文字,傳遞出珍惜生命的訊息。比賽結束後,更選出五幅得獎作品製成眼鏡布進行義賣,收益全數撥捐明愛樂進學校作為增設教育藝術培訓用途,推動社區互助互愛精神,希望藉此項 活動為市民打打氣。 香港曼克頓扶輪社社長林青(右三)與社友林子傑(右二)及梁凱程(右一)親自送一批快速測試包給明愛樂進學校,由校長余玉珍博士(左二)及兩位代表接受。   香港曼克頓扶輪社社長林青表示,當見到學生作品變為眼鏡布時,真的非常感動和激動。這五幅手繪作品是從小朋友角度演繹「愛和生命」,他們把自己喜歡的動物、植物和事物,用繪圖形式顯示出來,並且最少是以兩朵花、兩隻 企鵝、兩條魚、三條毛毛蟲和很多的果實,就好像我們的生活上總有小伙伴,並不孤單,感覺既勵志又非常療癒。   林青續指,每件作品亦有參賽者寫的不同訊息,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我願作為你的小伙伴,伴你踏上愉快的旅程」、「我願是小魚兒,與您結伴同遊,在愛中成長」,還有「我願是小毛蟲,與你一同蛻變,化成美麗的蝴蝶」這些充滿溫暖的字句,令人倍感溫馨。疫情下,雖然大家的生活都受到影響,與其抱怨,倒不如就當成是磨練,待疫情過後,一定會有一番新景象,大家也會變得更堅強、更強大。   這次與曼克頓扶輪社携手行善的全德慈善基金會,甫於 2022 年 2 月創立,宗旨是培養及推廣公民教育、保育意識和文化傳承,推動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興趣,提升市民身心健康意識,宣傳正確預防及治療疾病知識,為社區弱勢社群提供醫療服務,贈醫施藥,向社會發放正能量。 [...]

名人系列

東華三院 譚鎮國:致力善團年輕化 燃點青年夢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服務本港已逾150載。多年來東華三院的服務,已涵蓋醫療衛生、教育、社會、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等,屬下單位多達350個,可謂同每位市民的生活相關。東華三院辛丑年董事局主席譚鎮國(Kazaf)表示,該院面對過去一年的新冠疫情,籌募工作構成重大挑戰,董事局已即時以變通手法去應對,並把相關活動及宣傳項目移師至網上舉行,力求降低疫情的影響。譚鎮國期望在任內,與各董事局成員眾志成城下,為東華三院注入更多發展新動力,延續東華百年善業的成功。 東華三院服務香港逾一個半世紀,一直堅守「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宗旨,並與時並進,配合社會的轉變和市民的需求,不斷優化及延展各項服務。譚鎮國表示,經過逾150年的發展,東華三院的醫療及衞生服務、教育服務、社會服務、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迅速發展,照顧市民各方面的需求,轄下服務單位增加至350個,成為本港最具規模的慈善團體之一。 譚鎮國是東華三院近年較年輕的主席,只有30多歲。現時要做東華主席,除了出錢出力,還要騰出時間,遵守東華三院的管治守則,先做兩年總理,成功獲董事局投票選為第五副主席後,再做五年副主席。換言之,即是要至少服務七年,才能擔任主席一職。聽不少當過東華主席的商界賢達透露,東華主席的工作十分繁重,有些甚至要暫時放下公司業務,全身投入善團的工作當中。他坦言,接任主席後,重視時間管理,會在院務、工作及家庭之間取得平衡。「很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有他們作為我的強大後盾,讓我可以安心投放時間及精力於東華三院的工作。接任主席後我明白需肩負起更重大的責任,任重道遠,也預計將會非常忙碌,我會繼續承傳東華的善業,我將會調整自己私人工作的優次,騰出更多時間專注及處理慈善工作。」 傳承父親善心  回饋社會 譚鎮國父親譚錦球亦與東華三院甚有淵源,是乙酉年(2005/2006)總理。父子兩人同為服務東華三院,對該院有一份難以解釋的感情。Kazaf坦言:「父親在內地做生意,也不忘經常向內地山區及貧瘠地區捐錢及興教辦學,長期關注扶貧工作,我多年深受他的影響,在自己有能力時候,也能夠幫助別人。」他不諱言,加入東華三院從事慈善工作,是受父親耳濡目染的下影響,相比父親只當總理,他更上一層樓,擔任主席一位,坦言有賴一眾董事局及同事的支持下,希望傳承父親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行善信念,把其發揚光大。他說:「自讀書年代起便認識東華三院的善業及服務,我加入東華這個大家庭亦是傳承他的行善美當德,彼此亦會交流做善業的心得。此外,我亦有參與其他社團及慈善組織的公職工作,當中的經驗及人脈亦對我在處理東華三院的善業時有協同作用,相得益彰。」 譚鎮國及兒子與父親譚錦球(右)三代同堂合照,要傳承慈善之心。 專注青年事務 優化社會服務 這次本刊專訪地點,是位於大角咀的東華三院「福全 ‧ 共寓」青年共居空間,足見該院對青年事務的重視。譚鎮國說,為鼓勵共享社區資本,以回應青年住屋的需要,該院透過重置及翻新位處福全街及菩提街交界唐樓,以「共居」模式, 為青年人提供可負擔的共住空間及生活平台。他提及:「「福全 ‧ 共寓」提供收費相宜的住屋選擇,同時鼓勵青年人多作交流、互相照顧;並推行「儲蓄計劃」,鼓勵青年人養成儲蓄的習慣,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同時,入住亦必須參與「好鄰居計劃」,定期探訪社區長者及組織睦鄰共享活動,建立他們對居住社區的歸屬感。以達至社區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