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惜食堂 董愛麗「與商界合作 回收剩材 倡惜食文化」

香港是一個國際及富裕的城市,商業及家居活動每天製造超過3,500噸廚餘,衍生浪費及環保等問題。環保團體「惜食堂」自成立以來,先後開設柴灣廚房、深水埗廚房、「惜食堂」社區中心、惜食分餉站及粒粒皆辛館,成立外展隊伍及食物回收隊伍,並與學校合辦社區飯堂,在食物回收、扶貧以及教育方面三線發展。創辦人董愛麗 (Gigi)表示,多年積極與商界企業合作,致力向本地飲食界回收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通過嚴格的食物安檢程序,再經中央廚房烹煮成營養均衡的熱飯餐,最後由物流團隊,免費派發給社會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減少浪費之餘,以達致社會多贏。  Text / Santos    Photo / 張展銳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每年供人類食用的糧食中,有三分之一遭到耗損或浪費,但卻同時有十億人口勒緊褲帶、忍飢挨餓。因此,減少食物浪費已成為國際焦點,APEC提出2020年亞太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要減少10%;歐洲議會宣告要在2020年減少50%的食物浪費;聯合國亦訂出2030年全球糧食浪費在生產端、消費端都要減半。作為國際都市,香港在防止浪費食物方面,成效並不理想。 現時香港每日有逾3,600噸廚餘棄置於堆填區,佔都市固體廢物量近四成。每日人均廚餘量相比鄰近地區如上海、新加坡、南韓和台灣,分別高出6.3倍、1.6倍、1.7倍和2.6倍。儘管特區政府在2013年推出全港性減少廚餘運動─「惜食香港運動」,希望增加公眾對廚餘問題的關注,鼓勵社會,包括個人、家庭以至工商業界,改變生活習慣,避免及減少產生廚餘。但現時惜食運動只是局限於少數超市等商戶,參與率甚低,普通市民依然缺乏渠道處理生活中多餘的食物。政府推行的私人屋邨廚餘循環再造項目,以及公屋廚餘回收試驗計劃,只有大約有5,200住戶參與廚餘分類,而收集、運送和再生是由屋邨自行招標找承辦商,政府角色只提供短期資助,非全盤規劃和一條龍統籌。政府投入參與不足,廚餘循環成效自然甚不理想。   創辦惜食堂 讓窮人有餐食 創辦人董愛麗作風一向極為低調,鮮有接受訪問。而出身富裕家庭的她,外表短髮斯文的董愛麗重申,選擇每天出入深水埗社區中心及中央廚房,不想突出自己,她只想助人,坦言願望接受訪問只想多些講些機構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