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興:以歷史為鑒 反思戰爭禍害

博客

廖錦興:以歷史為鑒 反思戰爭禍害

以巴衝突令生靈塗碳,雙方死傷枕藉。加沙地區遭受缺糧缺電的困境下,還要面對以色列的地面部隊的入侵。至截稿為止,自以巴衝突爆發以來,加沙有約8,800巴勒斯坦人死亡,當中有3,600是兒童,受傷者不計其數。巴勒斯坦人民欲逃無路,亦無力還擊。以軍的精銳部隊乘裝甲車和坦克入城,對抗就是以卵擊石,必定送命,但敵方殺到豈能不擋亦無法袖手旁觀,終於又不知有多少平民和戰士犧牲。這場強弱懸殊的戰爭就像是現實版的悲劇電影,如古詩「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所形容,巴方甘願犧牲生命的勇士在這世代彷彿只是電影情節,然而以巴這一強弱懸殊一戰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戰爭悲劇電影。   上月,筆者與33位香港青少年到上海交流學習,其中包括參觀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了解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歷程。體會到今天國家能有非凡成就與國泰民安,乃是先輩經過無數奮鬥和抵抗外敵入侵,並犧牲生命換來穩定局面,從而發展基建和民生經濟,非常值得中國人珍惜、致敬和感恩。 四行倉庫是在抗日戰爭中一處十分重要的地方。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日軍原本希望透過猛烈攻擊在三個月內佔領整個中國,卻遭中國軍隊頑強反抗陷入長期拉鋸戰。10月26日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中國軍人死守了四行倉庫四個晝夜,縱然死傷枕藉但亦無畏無懼,展現保家衛國敢於犧牲的精神。 而位於外灘黃埔公園內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建成於1993年,是為了緬懷自1840年以來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紀念性建築。三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宛若無言的豐碑,追念着由1840-1921年、1921-1949年以及1949年为上海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驅。紀念塔環型的牆面鐫刻著上海百年來的革命鬥爭歷史,這兒是回顧歷史、追憶先烈的主要場地。讓小輩們學習中國烈士們的英勇抗敵的大無畏精神;讓長輩們將這段用鮮血換來的歷史永遠銘記心中。   先秦屈原的詩中《九歌.國殤》有兩句:「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形容在戰爭互相廝殺中的慘烈情況,殺得天昏地暗,威嚴神靈也震怒,將士殘酷殺盡後,屍首棄原野。當我們享受平靜生活的同時,亦要謹記這一片土地上曾有過不少的戰魂。當我們温飽安全時,別忘記地球的另一面,數百萬被戰火摧殘的人們正在面對缺水、缺糧、缺電。筆者祈求交戰雙方盡快停火止戰,避免衝突擴大至失控,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撰文:廖錦興博士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 延伸閱讀:廖錦興:滬港交流 攜手同心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旅遊

宗教與領土衝突之下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若在搜索引擎中輸入「以巴衝突」,就會發現這場衝突其實從1948年開始,至今一直未能解決。2021年5月7日,由於不滿以色列準備驅逐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和限制巴勒斯坦人齋月期間前往聖殿山祈禱,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軍警爆發大規模衝突。5月11日,哈馬斯向特拉維夫(Tel Aviv)發射數百枚火箭彈,而以色列用以攔截的「鐵穹」在中東空中形成了絢麗的色彩,更隨即轟炸加薩走廊報復。 以巴衝突的可追溯歷史非常漫長,歷史原因亦十分複雜。猶太民族在歷史上可謂「多災多難」。猶太人的祖先在古代被稱呼為希伯來人(Hebrews,意即河那邊來的人),約在公元前1960年,希伯來人在耶和華的指令及首領亞伯拉罕的帶領下,來到猶太教經書塔納赫(Tanakh)中應許賜予在中東從尼羅河至幼發拉底河的土地——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這是一塊「流着奶和蜜」的土地。 然而,歷史上的以色列王國先後被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滅亡。在公元70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入侵以色列後,由於並不了解猶太文明,羅馬皇帝欲將皇帝雕像放置猶太聖殿,引起了強烈的反抗,因此爆發了「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而這次戰爭,亦直接導致猶太人接下來兩千年流離失所的流亡生涯。 在這兩千年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以巴地區被信奉伊斯蘭教的統治者所統治,當地居住的都為阿拉伯人,語言、文化、宗教皆完全阿拉伯化,直至在殖民時代成為英國殖民地,基督徒才在耶路撒冷重新找到立錐之地。而同時,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從來未曾忘記過自己民族的應許之地,在不同地方都表現出突出的凝聚力,而被當地其他民族所忌憚,在20世紀上半葉,不少猶太人都逐漸回到以巴地區。 戰火又再重燃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召開大會投票,決議贊成將巴勒斯坦分裂成獨立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國家,稱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成為一座國際城市。雙方疆域範圍以英國劃分的地圖為準。雖然後來雙方之間的不同程度衝突,讓兩國版圖都有所影響,但國際上普遍支持雙方進行和平談判。 然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不顧阿拉伯國家、土耳其,甚至是法國等盟國領導人的憂慮,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推翻一直以來支持的「兩國方案」立場,成為在以巴地區重燃新一輪衝突的導火線。由於2021年對於以色列政府及巴勒斯坦方面的武裝組織哈瑪斯來講,都是選舉年份,因此雙方亦不會讓步,衝突一旦發生就難以收場。 耶路撒冷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奉為聖地,在這片被當地居民都極為珍視的土地之上,期望猶太人、阿拉伯人都能和平共處,共同守護他們的家園。要前往以巴地區遊歷,若能事先對當地的歷史有所理解,相信定能有更為特別、有意義的感悟。 [...]

環球時事

特朗普的挑撥離間戰略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16年的選舉中成功當上總統寶座後,台灣總統蔡英文主動致電特朗普恭賀。特朗普把原本低調進行的電話會議,高調地在社交媒體宣揚,事件令中國大為緊張,尤其是能否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特朗普這樣做,有可能是想借著挑釁糾纏不清的中台關係,從中取得利益,例如是提升與台灣的貿易關係,以及借台灣之力去制約中國。 撰文:吳鴻生、南華證券研究部、本刊編輯部 不過,特朗普在2017年11月進行的亞洲訪問,先後訪問日本、韓國、中國、越南、菲律賓五國,雖然他在中日韓三地都獲得高規格禮遇,但一般評論都認為,特朗普此行對美國經濟和貿易的幫助有限。值得留意的是,特朗普此行並未與台灣有太多互動,後者似是被「用完即棄」。 挑起中東爭端 繼亞洲之後,特朗普將焦點放到中東。特朗普在12月6日宣布承認耶路撤冷為以色列首都,並下令國務院提出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至耶路撒冷的計畫。國際間對特朗普此舉的反應甚大,相信除了以色列和美國之外,難找到第三個國家或地區肯定這種說法,就連之前與美國友好的台灣,也不敢肯定,其外交部只說會跟著大部分國家走。 要了解為何全球主要國家會那麼大反應,相信要從耶路撤冷的歷史說起。耶路撤冷是猶太教、穆斯林及基督教的聖城。耶路撤冷內的聖殿山,是猶太世界最神聖的地方,猶太人都會到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西牆(又稱哭牆)下祈禱。耶路撤冷也是穆斯林的神聖禁地,那裡的阿克薩清真寺是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位於耶路撤冷舊城的聖墓教當,是基督徒尊為耶穌的墳墓遺址。耶路撤冷在宗教上具有特殊地位,聯合國1947年投票決定把英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分割成獨立的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時,不希望任何一方控制耶路撒冷,成為由聯合國托管理事會管理的國際區。然而,特朗普此舉,明顯是不放聯合國在眼內,難怪不獲得國際社會支持。   言猶在耳,由遍及中東、中亞、西非、北非和印度次大陸的57個國家組成,覆蓋的人口約為16億的伊斯蘭合作組織,在召開特別首腦會議後,與會領袖批評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在會後發表公報,宣布承認東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該會輪任主席、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由美國主導的中東和平進程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就已經完結,華府並不可能再在以巴之間擔當斡旋的角色。由此可見,特朗普此舉相當於把美國多年來在中東建立的關係放棄。 製造爭端從中套利 事實上,自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國策方向明顯轉變,例如是退出各種貿易協議,以及削減對不同國際組織的預算。特朗普在去年3月16日公布預算藍圖時,把美國分擔聯合國維和預算的比例,由28%下降至25%以下,似乎早已有淡出在中東的部署。不過,特朗普似乎不願意美國只是靜靜地淡出,反而重施故技,利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複雜關係,試圖挑撥離間以從中套利。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關係,遠比中國和台灣複雜。巴勒斯坦自古以來就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聚居地。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多數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自七世紀以來,巴勒斯坦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鄂圖曼帝國,大戰末期被英國佔領,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分東西兩部,東部即今日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日的以色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支持下,世界各地猶太人大規模移居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衝突,最後聯合國於1947年通過決議,將該地方一分為二,以色列佔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阿拉伯則佔約一萬一千五百平方公里,而耶路撒冷則實行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 以色列建國後四次戰爭 以色列在建國後,先後進行過四次領土擴張,分別在1948年、1956年、1967年和1973年,其中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東耶路撒冷,並按照以色列律法建市。在1980年,以色列議會通過法律,宣布「完整和統一的」耶路撒冷為首都,但當時大多數國家拒絕承認,僅有的兩個承認的國家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最終也把他們的外交駐地搬遷到耶路撒冷以西70公里的特拉維夫。在阿拉伯國家的壓力下,其他所有國家的使領館都在這裡。 至於另邊廂的阿拉伯人,他們的佔領地愈縮愈少,今日的所謂「巴勒斯坦國」,是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於1988年11月成立,面積已減縮為5,8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0萬,但尚未被國際社會全部承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