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動態

工總報告指製造業經濟貢獻被低估

香港工業總會最新發布《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中期研究,報告分析推算,2018年港資廠商在內地創造約5,000億元的產值,相當於當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17.6%;但本港經濟統計中將「製造業」局限於在香港有工廠登記的企業,而在產品製造過程中的其他「生產性服務業」,如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品牌管理、檢測、貿易、物流運輸及售後服務等的產值,則被整合在總體服務業內,導致公眾無法準確解讀香港工業的經濟貢獻。 工總建議,香港應參考內地、新加坡及台灣等經濟體,修訂統計方法,包括在服務業中再細分「生產性服務業」行業作統計,因應經濟活動適時更新行業分類,以至收集離岸工業活動的數據等,方能全面地掌握香港工業的價值和影響力,作為制定「再工業化」藍圖及長遠績效指標的基礎。 報告指出,有26.8%受訪港資廠商在港已有生產線,約10%計劃回流香港,但面對產業配套及工業用地不足等障礙。 工總主席葉中賢指出,如果加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工業在香港衍生的增加價值將會更可觀。   工總主席葉中賢表示,香港在食品製造、中成藥、環保回收及高端電子等產業都有發展優勢,建議政府在專業人才培育、長遠土地政策、工業基建配套等方面作規劃。另外,他指出,要促進「再工業化」的其中一個關鍵是人才,他相信,隨着疫情帶動虛擬會議及科技應用需求增,本港將需要更多資訊科技、數據分析、電腦管理及數碼科技營銷方面人才。 出口及製造業去年第四季保持強勢,葉中賢透露,據會員反映,聖誕季節訂單估計有10%升幅,預期未來1至2個月仍可保持增長,第二季將逐步放緩。他直言,目前市場對在家工作的電子產品需求依然強勁,惟相信會慢慢回落,第二季會調整至一般水平。 香港工業總會就香港工業發布中期研究報告提到,現時的經濟數據未能全面反映產品製造過程中,在香港內外所產生的經濟貢獻。(左起:工總副主席兼是次研究項目召集人莊子雄、主席葉中賢、副主席陳祖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