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陳茂波:「專利盒」草案本周三(10日)首讀 知識產權稅率減至5%

政府計劃推動本港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最新網誌(7日)中透露,會研究完善《版權條例》,因應人工智能AI 最新發展,而對版權提供適當的保障,重申今年內會諮詢。陳說,政府將推行「專利盒」稅務優惠,將專利所產生的合資格利潤稅率,由現時16.5%減至5%,鼓勵各業界積極進行更多研發活動,相關的條例草案將於本周三(10 日)提交立法會首讀,爭取早日完成立法工作。 陳茂波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政府與不少創科企業交流時留意到,企業決定落戶香港的主因之一,是認為香港的法制、法治和專業服務,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讓他們在拓展國際業務時,技術和產品都受到專利保護,有利他們透過授權其他企業使用有關技術研發更多新應用,以「專利營運」模式產生收益,可以說鞏固和提升本港知識產權保障的制度,以至促進知識產權的管理、商品化和貿易,可讓香港發揮優勢,在整個創科產業鏈中的高增值部分蓬勃發展。 全球知識產權重心向亞洲轉移 陳茂波指出,全球知識產權重心已向亞洲轉移。截至去年底,中國擁有近500萬件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居全球首位。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蟬聯全球創科活動第二密集的地區。 知識產權署在2021至2023年批出的標準專利註冊每年均超過一萬宗,較之前10年每年的平均註冊量上升逾5成,顯示香港的創科上游生態越趨蓬勃,知識產權貿易的市場潛力龐大,不少國際授權商及代理商以香港為策略基地以拓展亞洲業務;本港2022年使用知識產權相關服務,輸出和輸入總值達58億和163億港元,較5年前增長3% 和9%,反映授權業務值得發展。 為了進一步加速這方面的發展,陳茂波表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已提出多項措施,加快推動香港「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建設,這將與國際創科中心的發展相輔相成。《預算案》亦提出在香港籌建一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預計中心投入運作後,可為本地企業和創業者提供與專利相關的優質資訊及服務,協助他們創造、保護、管理和商品化知識產權,並促進知識產權貿易。 陳茂波表示,政府會推行「專利盒」稅務優惠,將專利所產生的合資格利潤的稅率,由現時的16.5%減至5%,以鼓勵各業界積極進行更多研發活動,創造更多具市場潛力的知識產權,加快推動創科和知識產權貿易活動。相關的條例草案將於本周三提交立法會首讀,會爭取早日完成立法工作。 他又指,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貿易亦有利本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助力「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而授權業務是其中一個值得發展的方向。貿發局正著手優化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加入有關創意產權內容,以促進文藝創意產業化,目標今年內試行。 另外,因應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而對版權提供適當的保障,今年內會進行諮詢。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盧銘恩:數據如何估值 是數據資產化的重要前提

數據是現代經濟中最重要、價值最高的資產之一,數據就是當代的石油,這個說法業已是常識。 數據資產化,數據如何交易等都成為商業金融界的熱門話題,但如此種種,都需要對數據進行定價和估值。可是,數據在本質上是很難觀察、衡量和定價的。 與專利一樣,數據可以通過附加在數據上的產權進行買賣。 就像可以授權給多方的技術一樣,數據的多個副本可以出售給多方。 然而,數據生產與專利的生產有很大的不同。 大數據集不是在實驗室中研發的。相反,大數據之所以龐大,是因為它們是經濟活動留下的足跡。數據其實就是經濟活動的副產品,使其有別於專利和其他無形資產。數據歸公司所有,可以定價和被交易的,而公司和股東就是數據租金的受益者。   這種所有權和可交易性的差異對於數據估值和擁有數據的公司的估值極為重要。數據經濟的興起正在改變收入來源和風險來源。故此,以往金融業常用的工業時代的估值工具,都需要更新以適應新的數據經濟時代。   經典的資產估值工具或許不適合數據這種新的資產類別,原因之一是數據具有很大的私有價值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大數據對某個投資者或公司的價值,通常並不等同對另一個投資者或公司的價值。   故此,有人會提議用成本法來對數據進行估值,問題是這些數據也沒有明確的生產成本。 然而,數據是經濟活動的副產品,標準的 GAAP [...]

企業策略

本地初創推 AI專利快檢索 助力科研發展

本地初創優端合科 (InnoAIbator) 日前推出自家本地研發的「人工智能專利檢索評估」,運用首創人工智能新算法「自然語言彩色圖騰」(NLCT)核心技術,突破現時專利檢索評估技術的弊端,令專利檢索評估更全面更省時,該團隊表示,新技術不僅有助於發明者節省專利評估時間,更協助投資企業獲得更全面的資料,有助推動香港以至國內科研初創企業的發展。 公司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馮威棠教授   申請專利是從事科研初創者踏出的第一步,然而現時市面上專利代理涵蓋的科研範圍有限,只能透過搜尋器以人手檢索,不能精準檢測。同時,發明者若想找普通專利代理人進行專利評估,一次需耗費2,000至3,000元。可以說,現有的專利檢測評估方法不夠全面、準確度低、十分耗時且價格較高。 針對目前專利檢索評估技術的弊端,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創業培育計劃」成員之一InnoAIbator日前推出「人工智能專利檢索評估」。該系統能把專利文章內組合的所有關鍵詞,透過人工智能新算法轉化成彩色圖騰,提升文章相似度對比的效率,預測發明者獲取專利的成功率,減少人工專利檢索的時間和成本,令專利檢測評估更全面、省時、準確,提高發明者獲得專利的成功率。 公司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馮威棠教授表示,透過一堆關鍵字及同義字對比,專利檢索可快至20分鐘,能提高發明者及創科投資者的工作效率,協助發明者往更先進、有潛力的科研方向邁進;從長遠來看,亦能推動香港科研的發展。同時,該系統收費較低,通常在千元以下,可減輕發明者負擔。此外,除了能快速高效評估專利,該系統亦能提供專業分析數據,如利用人工智能建議增加其他技術含量等。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日趨普遍,本港近年來在相關領域方面發展迅速,各高等院校表現出眾,研發能力屬世界前沿。今年,本港數間高校透過AI技術,先後研發出有益人類身體健康及社會運轉的科技,有助於預測患者病情惡化風險,協助醫生診斷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等。 團隊稱,系統的大數據覆蓋中國逾1,000萬個及美國逾300萬個專利,研發成本約600萬元,當中三分之二由港府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資助,自去年7年運作後,共有近300多間創科公司、50多個本地大學科研團隊使用,涉及醫療、互聯網、機械人等行業。 馮威棠說,全球專利代理及周邊服務的市場利潤龐大,單在內地已有約4,000 間專利代理公司,期望除了初創公司外,亦能吸引更多專利代理使用,公司未來會重點開拓中國市場。 本地初創優端合科 (InnoAIbator) 正式推出自家本地研發的「人工智能專利檢索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