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廖錦興:築夢航天 星海揚帆

「究竟天有幾高 我想飛 飛進星河路 可惜天雖我能望到 卻是太高觸不到」林子祥在1981年唱出了林振強的詞,令當年還是初中生的我對太空有無限憧憬,也就在那年,中國成功用一枚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這種「一箭三星」技術當時轟動了全世界。中國的航天史告訴了我們要從0到1不僅是一條困難的道路,更可說是將沒可能變成可能。時至今日,中國的航天成果豐碩,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的預定區域着陸,採集1731克月球樣本;亦建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携祝融號火星車到達火星表面開展巡視探測;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將三位航天員送到中國空間站,毫無疑問,中國已擠身航天大國之列。 上週,一行60人的國家航天科學團隊訪問香港。在一系列活動中包括一連兩天在理工大學的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本人有幸於現場聆聽幾位對國家航天科技作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分享國家在過去幾十年航天發展的種種挑戰和成就。首天由中國工程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被稱為「行走的航天百科全書」的戚發軔院士以《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題作出演說,戚院士細說當年國家在資源匱乏、缺乏別國支援的情況下發展航天科技,創造多個不可能,他見證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的研發。戚院士提及國家於去年完成的北斗系統,將來可為各種民生和經濟發展提供重大的貢獻,而重點是其零件和材料均由我國製造,因此在軍事上能發揮更大作用,建立能捍衛太空主權的能力,保衛國民。 戚院士的一段經歷令人動容,他是在1933年遼寧省大連市出生。當年是「九一八事變」後兩年,日本關東軍侵佔東北三省全境,他生在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童年經常被人欺負還需要向天皇敬禮,至抗戰勝利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他勉勵香港年輕人要銘記歷史,要愛國愛港,珍惜作為中國人的身份亦要努力發奮,貢獻國家。有中學生問到香港人能否參與國家航天任務,戚院士稱中國航天事業需要具有不同範疇的年輕專才,當然歡迎有能力的香港年輕科學家參與。在理工大學的歡迎午宴上,我也認識到兩位曾在香港科技大學完成碩士課程的航天科學團隊的年輕科學家。他們均強調在港所學的技術對在航天科技上發揮重要作用,現時香港只有理工大學曾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而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亦有多所大學,相信日後將會有更多香港科研人員可以參與國家航天發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