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黎家聰:燕窩一哥發威 燕之屋(1497)值得期待

踏入龍年,祝各位新年快樂,財源廣進,龍光煥發,股票飛龍在天 ! 不知是否龍年效應,恒指在龍年開始後表現都不錯,連升幾天。當然,目前恒指仍然未突破下行趨勢,因為龍年首週的表現好就下定論似乎太早。美股方面,全世界關注的超微電腦(SMCI)終於大跌,加上CPI升幅超預期,美聯儲短期內降息無望,似乎預視了三大指數未來數週將會有所調整。不過,就美股來說,要估頂還是需要很大勇氣,所以大家參考一下好了。 回到港股,話說看到一則燕窩送禮廣告,令筆者想起近期才上市的一隻新股。它就是號稱「燕窩第一股」的燕之屋(1497),在內地是幾乎無人不知的消費品企業。恰好,燕之屋近期股價突破了上市高位,有點起動的跡象,似乎是準備進場的時候了。 燕之屋是中國燕窩產品市場的領先品牌,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優質的現代燕窩產品。截至2022年,燕之屋在全國200個城市核心地段開設700多家實體門市,建立起高端銷售網絡,數量全國領先。線上開拓天貓、京東、唯品會、有讚等多個銷售管道。截至2022年12月31日,燕之屋在主流電商或社群媒體平台上擁有23家自營網店及13家經銷商網店。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2022年,按零售額計算,燕之屋是中國溯源燕窩市場最大的燕窩產品公司,市場份額為14.0%。 發展深藏危與機 要知道,中國擁有廣泛悠久的食用燕窩的文化基礎和消費歷史,所以一直是燕窩產品的主要市場和最大消費地。而在中國消費者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識日漸增強的推動下,中國的燕窩市場將有望持續擴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零售額計算,中國的燕窩市場預計將由2022年的43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7年的921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為16.5%。可見燕窩市場有一定前景。 燕之屋目前主要有三大產品類別,即純燕窩產品、「燕窩+產品+燕窩產品」。純燕窩產品主要包括:碗燕(碗裝即食燕窩)、鮮燉燕窩、冰糖官燕、以及乾燕窩。而「燕窩+產品及+燕窩產品」則分別是以燕窩為基底,添加了額外成分以增強風味及適應不同消費場景的燕窩產品,以及使用燕窩或燕窩提取物,以增強風味和功能的食品(如燕窩粥)和使用燕窩肽以作提升的燕窩護膚品。由此可見,燕之屋產品組合豐富,具備一定創新能力,這點令燕之屋不受限於單純燕窩產品的單一市場,令燕之屋潛在的拓展空間變得更大。 同時,燕之屋的企業標準化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也十分出色。例如,在產品標準化方面,燕之屋是最早推出碗燕這個產品類型的企業,同時燕之屋自己參與起草了多個行業標準。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燕之屋在上游已經建立了全鏈條的可追溯計劃,確保每個產品都要符合質量要求。 燕之屋作為燕窩一哥,不只是徒有虛名,其業績表現也相當亮眼。2022年燕之屋的淨利潤超過2億元人民幣,相比2021年增長近兩成。而2023年則亦表現出強勢開局,前五個月的淨利潤就已突破1億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對比起過去幾年誕生的新品牌來說,是相當可觀的。此外,近年公司毛利率亦穩步提升,2019-2022 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爲42.7%、48.2%和 50.8%。 有意見指燕之屋聘請了很多明星代言人如劉嘉玲、林志玲和趙麗穎等等,是一個營銷過度的品牌。事實上燕之屋的營銷費用的確一直居高不下,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的營銷費用分別爲3.18億人民幣、3.99億人民幣和5.04億人民幣,佔總營收的比例高達24.43%、26.48%和29.13%,其中廣告及推廣費分別為2.36億元人民幣、2.69億元人民幣和3.26億元人民幣。即是說,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花了8.31億元人民幣做營銷,而同期的淨利潤總額也不過才5億元人民幣。不禁令人質疑,到底燕之屋這種重營銷的企業模式可否持續下去,還是只是一個爆火一會便慢慢走向了衰弱網紅品牌? 關於這點,投資者不妨先試試他們的產品,以及他們競爭對手的產品再看看。畢竟,消費品來說,用家的親身體驗也重要,亦帶點主觀成分,加上燕窩行業又的確沒有很深的護城河。但暫時來看,燕之屋團隊的工作做得不錯,線上及線下也能同時兼顧。而且,燕之屋專注在燕窩產品已經26年,但思維與時並進,從這點看來燕之屋更像一個長青品牌。因此,有興趣投資消費品的朋友,燕之屋大概會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撰文:黎家聰 在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學學士畢業,投資經驗達10年以上,善於財務報表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財技分析等。此前創立聰明錢走勢投資教學,教育超過500名學生,亦曾任不同金融機構的要職,現為財經節目嘉賓常客,身兼專欄作家、亦曾為香港電台《經濟「識」堂節目》主持人。 利益申報:筆者執筆時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免責聲明: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本評論並非及不應被視為邀約、招攬、邀請、建議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投資決策之依據,亦不應被詮釋為專業意見。閱覽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完全了解其風險以及有關法律、賦稅及會計觀點及所帶來的後果,並根據個人的情況決定投資是否切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及投資目標,以及能否承受有關風險,必要時應尋求適當的專業意見。本人或其有聯繫者並未持有本評論所評論的上市法團的任何財務權益。 ============= 延伸閱讀:黎家聰:AI半導體熱潮 ASMPT(522)可追落後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企業策略

品牌局廠商會調查:香港品牌在大灣區優勢仍在

隨着內地消費市場蓬勃發展,香港品牌愈來愈重視開拓內地市場,有調查指大灣區市民來港購物的意慾有下跌跡象。品牌局及廠商會早前已委託法國里昂商學院陸定光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大灣區內地9城市和澳門進行「粵港澳大灣區消費者對香港品牌的態度及購買行為調查報告」,研究發現有51%受訪大灣區市民較喜歡在本地城市購買香港品牌,建議港商應積極在大灣區投資設立實體店以及改善網購和配送設施,並加強於社交媒體上的宣傳力度。   調查於去年7月至10月期間在大灣區內地9市和澳門進行,以面對面問卷的形式訪問了逾1,700名大灣區城市的消費者,探討大灣區居民的消費形態和變化趨勢。 調查顯示,很多大灣區市民喜歡來港消費,但近年來港購物的意欲有下跌跡象,反而喜歡在本地城市購買香港產品,故港商應積極在大灣區投資設立實體店,以及改善網購和配送設施,並加強於社交媒體上的宣傳力度。 特別在新冠疫情下,尤其喜歡在淘寶、京東、天貓等平台搜索產品/服務資訊和下單購物。在線上消費時,產品質量仍是影響購買決定的最重要因素,但大灣區消費者亦愈來愈重視購物的方便性、配送服務以及個性化的消費體驗。調查亦發現,不同城市、年齡的灣區消費者在購買行為的差異性,主要見於品牌導向(重視品牌因素),和休閒及娛樂傾向(重視零售場所的氣氛、服務及體驗)上。 55%人願付較高價格購港產品 此外,逾55%受訪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以5%-10%的溢價為主)購買香港品牌,可見港商在定價方面有較大的操作空間。然而,若與品牌局過往在其他省市的消費調查相比,大灣區消費者對香港品牌優勢的認同程度,以及付出溢價的意願均有所降低。 在眾多香港品牌當中,以周大福、周生生、屈臣氏、維他奶和美心五大品牌於大灣區的認知度最高。但同時,一些消費者對香港品牌的整體認知度和辨識度較為不足;部分受訪者將某些國際大品牌誤認為是香港品牌,有些更將香港品牌與其他名稱相似的內地品牌混淆。 研究建議,港商應加緊認識「Z世代」(意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消費者,引入新零售技巧,加強顧客體驗管理,而特區政府可倡導以「品牌大灣區」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的願景,凸顯本港在大灣區品牌經濟建設中的特殊角色與作用,為香港、「香港品牌」的正面形象注入新的元素。 設電子名冊 助提升港品牌認受 為提升香港品牌在大灣區的辨識度,品牌局推出了電子「香港品牌名冊」(Brand HKiD),透過一套由具權威、第三方的香港身份認證標準,建立香港原創品牌的登記/註冊和網上公示系統(id.hkbrandhk. org),讓內地消費者能夠更便捷地識別香港的優質品牌。 香港中華廠商會常務副會長兼「香港品牌名冊」督導委員會主席盧金榮表示,品牌局目前已為首批130多個本地品牌辦理登記,並上載了其資料供公眾免費查閱,期望藉此打造香港原創品牌的中央資料庫,以提升香港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受性和公信力。 [...]

博客

曾鳳珠:天貓香港上線 本港網購市場還有多大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不但令市民改變以往的購物模式,更是推動香港電子商貿發展的催化劑。疫情前的香港交通發達、實體零售店繁多,方便快捷的購物天堂令本港的電子支付及電商發展緩慢落後。如今踏進了數碼轉型的新時代,各行各業紛紛開拓網上市場,就連傳統行業都必須擁抱新科技、探索網購市場,以方便消費者足不出戶完成交易。   香港近年的網購市場主要由香港電視旗下的HKTVmall佔據,其應用程式的每月活躍使用者約135.2萬人,平均每日訂單數約3.68萬宗,營業額高達4.88億元,營運模式更隨著市場變化而不斷進步,近期推出進行二手商品交易的綠色市集,以及保證一小時到戶的「極速送」服務,以提升其競爭力。除此之外,還有士多、Foodpanda mall、友和、無線、香港電訊、香港寬頻以及各大超級市場等發展了網購平台,可謂百花齊放。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淘寶」看準了香港電商市場的崛起,又見「淘寶香港站」活躍用戶的人數及人均收入充滿潛力,無懼競爭激烈於五月初正式進軍香港,並借助「淘寶香港站」的品牌與電商營運經驗,在短短一個月間引進了逾2000個本港品牌進駐,業績非常樂觀。然而,天貓香港的上線卻令香港電視股價急挫,創逾半年新低。究竟股民為何信心頓減?天貓香港進場是「做大個餅」還是攤分市場?到底本港網購市場還有多大潛力?   O2O營銷  開拓新客源 疫情漸趨穩定及疫苗反應良好令不少市民重拾外出消費的信心,以致本港網購市場高速增長不再。根據政府公佈的零售業數據顯示,本港今年首三個月的網上銷售額雖然較去年同期急升62.6%,但整季未見升幅,似乎已有見頂跡象,而本港領先網購平台HKTV mall今年首三個月的交易總額同樣在疫情逐步受控後出現回落的現象,因此筆者相信香港網購市場增長乏力,若不設法吸引新商店及新客源加入,新平台的出現很大機會將瓜分現有平台的市場佔有率。由於網購市場盛行已近兩年,願意擁抱新常態的商店早已開通了網上渠道,而願意接受新科技的消費者亦早已成為了網購消費者,因此網購平台需要儘快推動Online-to-offline(O2O)營銷模式,以宣傳效果絕佳的線上營銷策略吸引消費者到線下實體店光顧,再透過實體店的良好顧客體驗鼓勵消費者於網上付款購物,利用網絡留住老主顧的同時開拓新客源,做到線上線下互相導流。 在這個數碼轉型的新時代,O2O新零售模式不再是營銷噱頭或紙上談兵,而是解決網購市場增長放緩的一大良方。有見香港商家仍不太熟悉新零售的運作方法,筆者期待電商能在致力豐富本港消費市場的商品選擇的同時,首要協助本地商家更有效地發展電商業務,透過培訓及諮詢分享O2O新零售模式的成功經驗和策略技術,推動本港網購市場實現可持續消費及可持續發展,拯救在疫情下大受打擊的本港零售業。   撰文:香港菁英會主席 曾鳳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