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李秀恒:美政策難遏資金東移

12月2日,美國眾議院全票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The 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要求在美國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遵守美國的審計標準,否則將面臨退市,預料法案在總統特朗普簽署後便會生效。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此項法案是特朗普政府限制中概股於美國上市,進一步打壓中資企業集資的手段。不過,這種將金融及證券監管問題政治化的做法,不僅有違自由市場原則,亦將會引發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退出美國市場,這對美國金融業及全球投資者來說,都不樂見。   據了解,新通過的「法案」對中資企業設下了較高的門檻,除要求連續三年通過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外,還需要向PCAOB提供公司的審計底稿,否則就會遭到除牌,禁止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及納斯達克交易所進行交易。 然而,根據中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審計底稿等較重要的檔案必須存放在中國境內,不得擅自通過任何渠道將審計底稿發送給境外的機構或個人。由此可見,「法案」中的相關規定,似乎是為遏制中資企業在美國集資而「度身定造」,而且這些要求帶有明顯的歧視性,是對中資企業無理刁難,並非出於對證券監管的專業考慮。 事實上,在美國受「法案」影響需要額外披露審計資料的上市企業,有90%為中資公司,其餘的企業來自法國及比利時等歐洲國家。更甚者,「法案」並沒設立對話和合作機制,令中資企業不能通過對話協商,以及與美國監管機構建立跨境合作的方式來化解分歧。換言之,中資企業很難在同時滿足「法案」要求及中國法律的情況下,提供符合要求的審計文件。因此可以預計,在美國上市的逾200家中資企業,在被針對的情況下,唯有設法轉移至其他地方上市。可以想像,面臨大量上市公司退場和撤資,華爾街的環境會好過嗎?這些中概股例如阿里巴巴、百度、網易及拼多多等,正正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同時亦備受國際資金追捧,以在香港IPO集資的螞蟻集團和京東健康為例,成功籌集逾340億和逾40億美元,顯示出中概股對國際投資者極具吸引力。若中概股集體撤出美國市場,只會令美國的投資機會減少,加速國際資金東移的速度。 事實上,為了在疫情期間支撐疲弱的經濟,各國央行只能通過「印銀紙」、發債及維持超低利率來勉強維持經濟穩定。以美國為例,今年上半年就發行了逾30000億美元的債券,同時財政赤字達到創紀錄的3.13萬億美元;日本及歐盟等國家的情況亦相似。然而,這類救市措施,導致大量資金湧入資產市場,使全球資產流動性大增,也導致市場的不確定性上升。 其實,由於美國政府無法有效控制疫情,只依賴發行新債來償還舊債,美國市場的吸引力必然會下降。國際金融協會(IIF)在上月底的報告中便指出:「新興市場已經渡過資金外流期,加上新冠疫苗的利好消息吸引國際資金湧入,新興市場出現多年來最為強勁的非居民資金流入」。這種趨勢,相信已不可逆轉。 至於香港,反而得利。事關自從去年開始,中概股回流亞太區市場的情況已漸趨普遍,而香港正是這些中概股的首選上市地點。須知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總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逾2.3萬億元),若香港能利用本身在金融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的多樣性,以及增加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應能持續吸引中概股來港上市,有利於支持本地經濟復甦。   撰文: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