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時事

廠商會:借鑒內地海外經驗 冀搞活香港夜間經濟

政府推動夜經濟,牽頭與各界晚間推出優惠和多舉辦活動。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政策研究部日前發表題為《借鑒外地經驗「點亮」香港夜間經濟》的報告,指目前香港夜間商業活動的復甦步伐嚴重落後於本地整體消費市道,並參考內地和海外經驗,總結出5大發展策略,包括建議政府制訂長遠發展藍圖、為夜間商戶塑造有利的營商環境、拓展更多具特色及創新的夜經濟項目、打造夜間地標和標誌性活動,以及推出「夜間消費券計劃」等,以激活本地夜間經濟。 廠商會研究部近日梳理外國及內地夜經濟發展活躍城市的經驗,指出有4大經驗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借鏡: 1)訂立長遠策略:大多數城市在發展夜間經濟時並非視之為權宜之計或者短效的應急方案,而是將其正式納入城市的發展規劃和產業經濟的中長期策略之中。 2)注重協調:注重硬件和軟件配套,政府除了要從完善基建設施、優化行政管理制度和建立社會支援系統等方面入手,為夜間商戶塑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之外,亦需平衡經濟活動及居民生活和社區環境的考量,如交通、噪音、衛生、治安、市容等。 3)拓寬內容:各地城市近年更着意於把文化創意、體育、觀光甚至科技等新元素引入,透過為居民或遊客打造新鮮體驗來吸引人流,維持夜間經濟的「熱度」。4)創造亮點:由政府與業界共同打造城市的夜間地標和標誌性活動;籌辦具持續性、綜合性的旗艦型夜間活動來打造夜經濟的「閃亮名片」。   建「官民共管」統籌協調機制 廠商會指出,香港在發展夜經濟方面有着雄厚的基礎和巨大的潛力,香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便有「東方之珠」和「動感都市」的美名,稱得上是夜經濟的國際級先驅和其中的佼佼者。該會促請特區政府制定港版的「夜間經濟發展藍圖」,將發展夜經濟納入城市規劃和產業政策之中,針對香港服務業的結構性、整體性問題,建議設立「官民共管」的統籌協調機制、加快規管制度的「拆牆鬆綁」和配套措施的改進、發動民間整合和發揮已有的夜經濟特色資源,打造具香港特色、可持續發展的香港夜經濟。 ============= 延伸閱讀:廠商會率團赴肇慶考察 推動兩地產業高質量發展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hpa何力治 親歷中東二十年投資變化 綠色金融科技炙手可熱

創業家

hpa何力治 親歷中東二十年投資變化 綠色金融科技炙手可熱

早在二十年前,何力治一如其他國際顧問公司般投資中東市場,從事住宅建築、城市規劃和綜合體的設計項目。但2008年金融海嘯產生的連鎖效應,促使其撤離這個曾經被視為前景絢麗的市場。二十年後,何力治隨行政長官李家超再度踏足中東,發現迪拜和阿布扎比的建設熱火朝天,經濟發展迅速。香港從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更是與前有所不同。當年中東國家需要的是專業服務,今日,他們需要的是整套的綠色經濟圈,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綠色金融科技人才。 撰文:李樹明     攝影:張展銳 何力治現為hpa何設計主席,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城市規劃、環境設計,以及室內設計。今年二月,他以代表團成員之一的身份,隨同行政長官李家超訪問中東。期間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MOU),涉及旗下有份投資的初創公司Negawatt參與阿布扎比的智慧城市設計,共同打造綠色科技生態圈,進行減碳等ESG項目。 何力治指出,雖然中東是石油生產國,但近年朝著碳中和這個目標進發。是次出訪令他感到香港企業在中東市場有很多發展機遇。中東國家近年積極發展創科、金融及致力碳中和等,這些都是香港擅長或同樣致力發展的行業,可為港企提供大量業務機會。「當地政府十分樂意投放資金和資源在新興技術上,希望達致碳中和。」經多輪洽談,他最終與阿布扎比簽下備忘錄,負責在當地已經落成的智慧城市Masdar City所劃出的一個區域作為試點,規劃完整的減碳方案。 ●拓展國際金融中心 綜合這次參訪,何力治建議港資企業可以考慮在中東投資綠色環保項目,中標的機會也較大。例如從事電動車、新興技術的行業,當地政府不單會投資和給予補貼。當地亦十分看重金融科技、虛擬經濟,如區塊鏈與創新科技等,有意打造中東成為中東北非地區(Mena)的金融中心,希望在沙特同迪拜鼓勵國際資金、國際企業、國際人才到當地。港交所和金管局也有跟他們商討不少互聯互通的合作。 何力治指出,香港作為大灣區的營運中心及促進中心,中東為拓展多元化市場,迪拜早前宣布在港開設家族辦公室,招攬更多企業及人才,亦可以作為一個「落腳點」。早前阿聯酋內閣決議,將阿布扎比全球市場(ADGM)的管轄範圍由目前的瑪麗亞島(Al Maryah)擴大至瑞姆島(Al Reem),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區之一,總面積達1,438公頃(相當於1,440萬平方米)。 該決議將繁榮的金融業作為其多元化戰略重點經營領域之一,其中包括擴大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國際金融中心阿布扎比全球市場(ADGM)的管轄範圍。此舉還強調了ADGM的2023-2027年增長戰略,旨在促進阿布扎比金融業的增長並定位為全球領先城市,金融行業將成為其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貢獻者。 對於這一重要里程碑,阿布扎比經濟發展部主席兼ADGM主席H.E. Ahmed [...]

商事動態

《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展覽 香港站壓軸開幕

香港回歸祖國25載,為了展示我城在過去四分一世紀於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豐碩成果,香港建築師學會分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及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的資助下,誠摯呈獻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成就展《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展覽於本年8月至10月先後於杭州、北京、紐約巡迴展出,並於今天日前回到香港作為整個系列的壓軸活動,整個展期由即日至明年一月4日。今次的策展團隊組合亦印證了香港建築界的多元與活力,團隊的三位策展人分別是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主席及創辦人林雲峯教授;對活化建築計劃擁有豐富經驗及活躍於內地、香港及英國三地的胡燦森;以及屢獲殊榮的本地傑出建築師蕭國健。 建築既是文化及社會的倒影,亦是城市人文的彰顯。是次巡迴展覽旨在展示香港一眾建築師的專業知識及貢獻,並就「過去與未來相遇,東方與西方交匯」的命題作出獨特見解,展現出對這座城市過去的沉思、現今不拘一格的創意社區,和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通過一同「重塑過去、展望將來」,帶出香港建築業界不論是在本地或周邊地區均佔著領先地位,同時具有開創未來的無限可能。策展團隊成員之一的林雲峯教授表示:「《越界 – 回憶 . 實現 . 變進》巡迴展覽,由杭州、北京、紐約來到了最終站 [...]

博客

何民傑:遷碼頭建海景新都會區

香港回歸以來經歷任特首,每一位都非常重視房屋問題,但都無法解決,現時全港21萬人居於劏房單位,輸候上公屋時間也屢創新高,本港樓價高據不下,市民在香港難擁有安樂窩,自然產生怨氣。   特首林鄭月娥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對土地房屋問題着墨甚多,但一個不能迴避的事實是,施政報告的焦點「北部都會區」計劃要20 年才能完成,而且地點毗鄰邊境,遠離市中心,居民日後上班將甚不方便。   故此,除「北部都會區」,政府亦有需要在市區覓地建屋,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香港房地產協會會長黃俊康及副執行委員會主席葉少明日前接受筆者電台節目時提出,議把葵涌貨櫃碼頭搬遷至珠海管轄的桂山島,騰出土地發展為海景新都會區,以連接西九龍及荃灣。他們認為,項目不單對香港有重大益處,同時對整個廣東及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相信只要特區府積極推行,中央政府會予以支持。   搬遷葵涌貨櫃碼頭用地作房屋發展並非新建議,於2018年「土地大辯論」中,18個選項亦包括「重置葵涌貨櫃碼頭」及「葵涌貨櫃碼頭上蓋發展」兩個選項。可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最終報告中,並未有將這兩個選項列入優先建議,但近期不少議員及智庫重提此計劃。連特首林鄭月娥也曾稱,搬遷葵涌貨櫃碼頭屬「正路」想法,《施政報告》未有提及上述計劃,料很大程度基於未能決定搬遷的選址。   事實上,香港房地產協會提出的建議選址桂山島,島上約10平方公頃的陸地經開山填海後,可馬上作貨櫃碼頭用途,減省約五至八年的發展時間。該地同時與大嶼山相鄰,並擁有水深優勢,適合作為貨櫃碼頭的新選址,同時也可作為粵港澳「智能物流」產業園,提升香港航運動業的競爭力。   葵涌貨櫃碼頭佔地約380公頃,而且位處市中心,附近有完善的基建及交通配套,無需再花大量公帑興建交通接駁,有研究指若利用整塊土地來建屋,落成的私人住宅規模將等同9個太古城,大大紓緩香港的住房短缺的問題。   搬遷葵涌貨櫃碼頭,再在原址打造成海景新都會區,特區政府值得再深入研究。   [...]

香港

林筱魯:發展新界

若說「新界」只有120年歷史,大家必然不相信。但事實上「新界」這名稱,只是在1898年時滿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由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233個島嶼之後才出現。現時香港整體土地面積約為1,100平方公里,新界的範圍佔了八成六以上,就算撇除包括大嶼山的離島區,仍佔了七成的比重。 當年殖民地政府發現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土地不敷使用時,便伸手進界限街以北和九龍群山以南的新九龍,亦即今天的荔枝角、長沙灣、深水埗、石硤尾、九龍塘、九龍城、黃大仙、新蒲崗、牛頭角和觀塘區。這些地區全部都是當年「新界」的範圍。而不少村落,則給淹沒和遷置,以建設支援市區發展的水塘。隨著新九龍的開發完成,一代又一代的新市鎮:荃灣/葵涌、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上水、將軍澳、馬鞍山、天水圍和東涌,陸陸續續發展起來。而新市鎮的土地來源,離不開移山填海,與及農田、鄉宅和沼澤的轉換。 在郊野公園以外,已有法定規劃圖覆蓋的440平方公里新界土地(不計葵涌和荃灣但包括其它新市鎮)當中,有三分一給劃作農業用途和綠化地帶,兩成是自然保育用地,一成二左右是包括機場、軍事用地和堆填區等特殊指定用途,一成一左右是包括鄉村式發展的低至極低密度住宅,露天倉儲用地則不到百分之一。時至今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洪水橋新市鎮和東涌新市鎮拓展等計劃,依舊是將以往未轉變成大規模發展用地的新界土地和岸綫,逐漸開發。 只有城市規劃  沒有鄉郊規劃 揭開這些歷史和數字,目的在於提出一點簡單事實:碩大的新界,從來都是香港的土地儲備;不管今天被劃作農地、綠化地帶,還是各式包括露天倉儲的低經濟效益用地,除非具有確切的保育價值,否則都只是現有發展區以外的剩餘用地,或是在未被更高效益的功能取代前的「臨時」用途。從城市規劃角度而言,這只是清楚不過的客觀事實,因為香港從來只有城市規劃而沒有鄉郊規劃,一直假設有效規管和引導城市建設的那一套方式完全適用於鄉郊。 香港的土地建設規管細則,從殖民地政府開拓維多利亞城至今,依靠的是土地批租和契約,與及建築物條例。當土地未經「徵收」或「交回」,並得政府重新批租確立使用細則前,所有土地業權人手上的土地,都沒有發展或建設權;就算在法定規劃圖上被劃作某類用途,未經重新批租也是不能發展。 這跟1842年以前的制度並不一様,業權人可在其土地上自由建設,但建後正式登記便得納更高的稅。著名的永發和生發兩個判決案例,一方面確認了土地業權人必須得到政府批准才可在其擁有土地上建「屋」,另一方面亦確定了新界土地不是只限於農耕用途,而是可在土地上放置物件。基本法並沒有推翻百多年來沿用的土地管理法例和制度,若大家仍舊圍繞新界土地是否「農地」,應否有發展權,可謂是浪費時間。 2047 大限  土地產權或存變數 另一邊廂,簡單地假設2047年時,所有未經重批的新界土地自然地「收歸國有」,政府可以為所欲為,這對極度重視私有產權的香港社會而言,會引發甚麼憂慮與爭議,答案自不待言。 往前看,需要作根本檢視的是,應否擺脫過往「見步行步」的思維,到要發展時是才做「市鎮」規劃的方式?筆者之見,是時候為整個「新界」作全盤的長期定位和設計,為日後的土地和發展管理墊下基礎—— 認真地做好鄉郊保育,認真地推動城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