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曾鳳珠:房屋政策決定社會和諧

香港地產價格連續超過10年為全世界最貴的城市,同時香港的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是0.539,為全世界貧富差距最高的十個國家之一,比較新加坡是0.439。香港的房屋政策造就地產大亨,同樣也拉闊了貧富差距。 房屋政策基本上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是香港政府一直避免直接面對的問題,因為房地產的盛行,其他以人材資源建造的行業,包括製造業,IT行業,創新產業,醫療科技等行業都被房地產行業擠出香港。昂貴和高昂的房產價不單是市民和年輕一代的枷鎖,也是創新企業和初創企業的絆腳石。根據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報告,截至2021年初,香港已經連續十一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地方,預計一個普通四人之家平均需要不吃不喝20.7年,才能購置一個500平方呎的單位安居,這種社會還會和諧嗎?   可是房屋政策從來都不是香港政府積極去處理的問題,基本策略是拖得了多久就拖,慣性回應是香港是自由經濟,市場決定了價格。基本上香港最大的謊話就是這個,因為基本上香港的土地供應政策才是房地產昂貴的主要原因。香港政府以較低的收入稅,企業營業稅根本支付不了香港政府的支出,得靠賣地來增加收入來源。當土地拍賣以根據市場價格來競標,這個只能在全球低利息的雙重推動下不斷讓房價飆升。除了土地拍賣之外,香港多項政策都是讓房價只漲不跌的原因包括土地運用策略、貨幣寬鬆政策、擱置「空置稅」決定等等。   反觀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就與香港政府的政策完全不同。基本新加坡人民置業有超過80%的家庭都是居住在政府提供的HDB房屋,平均一對已婚的年輕人只需要儲蓄6年就基本可以置業,一個4人的家庭平均擁有實用面積850尺以上的房子。新加坡2019的GDP per capita約65,000美金,香港約48,000美金。香港雖然人口7.5百萬比新加坡多出約2百萬人口,可是土地面積是新加坡的4倍,綜合以上的數據,照理新加坡的房產價應該比香港還要高。   重點就是各政府不同的初心,客觀來說,新加坡的社會比香港和諧,因為安居樂業是一般市民都能在新加坡享受到。雖然國際社會說新加坡的執政黨也常用高壓手段壓制對手,但是她依然年年都能保持超過60%的總支持度。   香港未來所採取的房屋政策將大大影響年輕一輩香港人的未來。難道真的要繼續讓新的一代人不花一分錢,兩小口儲蓄20年多才能夠買得起房屋的現象繼續嗎?難道香港位列世界前十的不公平社會的現象應該持續嗎?難道每五個人有一個香港同胞掉入貧窮線是香港值得驕傲的嗎?香港的未來需要靠年輕一代,當香港年輕一代覺得置業永遠是個夢,那社會只會是富人的社會,是個利益獲得者的社會。   今天各界社會人士的唯一共識,相信是特區政府不再找籍口拖延,是時候落實解決各項積存已久的深層次問題。踏入2021年,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紛紛「點名」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中央駐港機構各領導前後進行大型落區活動,深入家訪劏房、公屋住戶等基層市民,對「房屋問題」熱切關注。特區政府應該從中央和市民最為關注的「樓市」著手,參考內地「房住不炒」的調控,提高在土地、房屋問題上的治理效能,讓房屋回歸「居住」的本質。   曾經有一套港產電影,筆者對其中一句對白很有深刻印象:「地是用來種東西的,不是用來買賣的」,同樣,堅持「房住不炒」理念、保障「適足居住」權利,才能達致社會真正和諧。       撰文:曾鳳珠  國際青年商會基金會董事 [...]

博客

曾鳳珠:綠色能源不是未來、是現在!

環觀世界趨勢,綠色能源是未來?不是,我們的現在已經離不開它了!在2015年的巴黎,對於關心地球和人類未來的科學家們都發出激動的歡呼聲,經過超過20年的談判和協調,世界191個國家都同意減低二氧化碳的釋放,讓世界暖化畫上休止符,讓地球有機會可以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 雖然2015年的巴黎協議沒有設立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可是卻要求了簽署其協議的國家對於減少二氧化碳,並且從氣候減少二氧化碳設立了明確的目標,並且要求各國每年都提出各國如何執行2015年巴黎協議的實際工作方案。雖然這次各國所採取的行動已經開始有所優化,但是氣候變化的現實和體現已經容不下各國的緩慢變化。在歐洲,德國的水災泛濫,是100年未曾遇到的。在美國,森林大火在近期的每個夏天都火燒加州,造成不可估計的經濟損失。在中國,水災淹沒了河南省,也造成了性命悲劇,和嚴重的經濟損失。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1,200多公頃的土地已經被山火燒毀,目前火勢仍然在蔓延。過去的5年裡,竟然幾乎都創下百年來的新高溫紀錄。很顯然,氣候變化正在加速,而綠色能源已經是解救氣候變化的唯一機會。綠色能源已經不是我們可有可無的新技術,而是不能沒有它的救命稻草!   其實綠色新能源在這20年間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像太陽能,在美國已經從2009年的8美元/WATT 降至目前2.75美元/WATT,在這12年來降了65%。不止太陽能,像風力發電,也在十幾年內降價了許多。綠色能源其實已經可以成為世界上能源供應的一大支柱。雖然在價格競爭中還是比煤炭或天然氣差,可是不轉換成綠色能源的成本估計會更大!   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表示,政府近十年撥款超過470億元,推行各項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措施、推廣電動車船,以及引入創新轉廢為能和轉廢為材設施,以協助減廢減碳;而兩家電力公司在上個及今個發展計劃中,十年間投放於減碳的主要項目合共約390億港元,政府正按著《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邁向相比2005年基準年減少65%至70%碳強度的2030年目標。她強調會研究各種減碳方法,包括探索不同零碳能源和減碳技術、提高新建和現有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推動零碳車輛和綠色運輸,以及興建具規模轉廢為能設施等。雖然近年來環境局實施了多項保護環境的政策和法規,但我們於許多範疇上仍大幅落後於其他國家,包括塑膠飲料容器及包裝物料生產者責任計劃、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強制性廚餘分類回收、電子道路收費、以電動汽車取代內燃機汽車、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實行碳定價制度、引領產品創新和綠色金融產品開發等等。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極有資源及人才發展成為區域綠色金融先導者,讓綠電投資與交易的法規更加完善,開拓綠能交易市場。   政府需要透過更嚴格的能源效益標準等方法來減省能源需求,並且推動社會各界全力配合,實行低碳生活和經濟轉型,亦要加快發展綠色金融以增加有助減碳的投資,建構低碳和更具氣候變化抵禦力的經濟體系,以及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等。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第三屆巴黎和平論壇說綠色經濟是人類發展的潮流,也是促進復蘇的關鍵。   天災無情,也摧毀人類辛苦建造的家園,但它同時作為一個提醒,我們必須更加積極務實,為市民提供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

博客

曾鳳珠:消費券的經濟與社會效應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打擊全球經濟至今超過一年多,亦為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區政府在去年財政預算案和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超過3,000億元的紓困措施,而今年的預算案亦推出超過1,2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希望可以為企業和市民提供支援。 為鼓勵本地消費以增強經濟復甦的動力,本港首個電子消費券計劃已於本月率先推出,由7月4號開始接受登記,其中首期2,000元消費券,最快可於8月1日領取。各大電子支付平台亦紛紛推出各種優惠、商戶都推出相應的推廣活動,增加市民消費意欲,讓消費券發揮乘數效應,加大對經濟復甦的刺激。但如果消費券可以提早半個月領取,於上月20日結束的第31屆書展便能大派用場。   消費劵作為一種短期提振經濟的政策工具,適時推出是重中之重,提升購買能力加上消費者慾望才能做到經濟學說的「乘數效應」。市民收到消費券後可能會將原計劃用於購買某些產品的消費轉化為儲蓄,而首先使用消費券,從而產生「替代效應」。消費券的經濟效應是雙重的,發放消費券是否利於刺激經濟增長,需要看乘數效應和替代效應的比對。     由於書展曾停辦一年,出版商「捱足一年」、書迷「餓足一年」,單看市民無視風雨、過千人輪候入場,就可以知道市民對書展的消費意欲,也可以想像消費券若能應用到本屆的書展上,乘數效應有多大。   七月份也正值暑假開始,家長忙於為子女購買書籍及補充練習,有書商自行推出「舊補充換現金券」的優惠,家長可用以往寫過的補充練習,兌換為價值5元的現金券,該優惠反應出奇熱烈,也可以想像消費券若能應用到本屆的書展上,替代效應的微不足道。   除了經濟效益,消費券的發放還有其他無法用貨幣量化的社會效應,例如提振消費信心、拉動內需、紓緩部分居民困境、提升市民對政府施政滿意度等。對於去年在最後一天被煞停的書展,書展商要承擔製作費用,也飽受經濟上損失,已經怨聲再道,特區政府實在要在細節上好好把握,以使政策能够真正急市施政「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   如財政預算條件許可,筆者建議政府也可以考慮日後推出混合使用型的消費券,為香港內需市場再打一次強心針。直接使用型的消費券可單獨代替現金消費,由此產生較大的替代效應和較小的乘數效應。如果採取混合使用型消費券,即消費券加一定比例現金的方式,則會引致居民將手中一部分的現金消費,這就會有較高的乘數效應,從而擴大消費的刺激作用。   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內部消費的提升並不一定能立竿見影地刺激經濟增長,但其保就業、穩經濟和惠民生的作用仍然可以發揮一定作用。要切記消費券只能在短期內較快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只是一種短期經濟政策,整體經濟要得以全面復甦,市民同心繼續做好防疫抗疫的工作,特區政府加大力度,爭取全面通關,為經濟恢復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才是治本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