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港運動產業化下的良機

隨著本港運動選手在東京奧運取得佳績,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多項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新建議,包括加快推進體院新大樓計劃、成立提升運動員國際競爭力的一項3億元特別基金,以及加強支援精英運動員在運動和學業方面雙軌發展等。把香港體育運動邁向產業化是值得關注和支持,預期措施會為香港創造龐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品牌借助運動員的知名度,亦可以提升影響力,達至雙贏效果。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左)與劍擊隊大師兄張小倫(前排右),出席品牌聯乘活動。   例如DESCENTE早前與林寶堅尼聯名合作,將兩個品牌對美學、性能和態度的共同追求,注入到系列中,意在全新定義冬季超跑運動體驗——疾速越界。在宣傳上,邀請了東京奧運女子單車爭先賽銅牌得主、女車神李慧詩及花劍代表隊成員張小倫體驗產品的性能。 政府提出推動運動產業化是良機,需要好好把握。例如在產業鏈的上游,可加強培訓運動精英,正如有港奧協委員所言,若體院針對精英的運動運動科研和醫學可以普及和商品化,就可以配合近年興起、配備流動智能裝置的個人健身運動,提升健康和運動質素。 在中下游方面,除了啟德體育園外,政府正籌劃白石體育園,把元朗大球場等場地升級等,可望安排區域和國際賽事,如排名賽和計分賽,屆時本地運動員就可以憑主場之利爭取大賽資格。政府大可順水推舟,牽頭帶領賽會與周邊國家城市合作各類運動聯賽,而大灣區將會是理想區域。 運動產業化充滿挑戰,但既然政府支持體育發展,便要排除萬難,長期禆益香港運動員和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