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周榮春專欄:天堂地獄

疫情底下,正當傳統零售、餐飲及旅遊業不斷傳出倒閉裁員等消息同時,一眾上市線上企業的收入卻於今年以來均獲得可觀升幅,不同業務範疇不同故事及賣點,但同樣圍繞著Home Economy 概念。 Netflix 全球線上視頻平台,香港都擁有不少用戶,對年輕一輩來說,收視可能高過大台。受惠疫情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特別是戲院關閉下,不少人的娛樂話題都是「你看了Emily in Paris 、Queen’ Gambit 沒有?」股價由年初至今增長超過60%。 公司於7月時報告首兩季訂閱人數增加2,600萬(第一季1,000萬及第二季1,600萬),季度收入持續攀升,第三季獲得64億美元收入。 ZOOM 相信對於ZOOM,香港人並不陌生,一來不少用家,二來由於李嘉誠早期投資,有說現時其價值佔他本人身家三分之一。公司公布直至今年10月底,第三季收入達到7.77億美元,年比大升3.7倍,純利接近2億美元,增長達89倍,而擁有10名員工以上的顧客更增加4.8倍。 預計全年收入超過25億美元。 Slack 小弟也是使用Slack, 除了作為工作上聊天工具,它同時提供小程式讓企業透過接口整合其企業系統,十分方便。與線上會議同為WFH 必備工具。12月2日市場報導,商業軟件巨擎Salesforce以277億美元收購Slack. ,兩家公司皆與微軟有過過節。2016年Salesforce 在收購Linkedin 上輸給微軟;而微軟曾經於四年前考慮收購Slack,但最終沒有發生,相反微軟投放資源開發自己平台Teams,更與office 軟件綑綁,現時使用量已經超過Slack,Slack 更因此於歐盟就有關綑綁Teams到其他軟件作出反競爭投訴。 Peloton 香港對Peloton可能比較不熟悉。被譽為健身單車界Bentley的Peloton是美國公司,創辦於2012年,售賣健身設備特別是健身單車,同時透過單車上配備的屏幕提供線上訓練課程,所以同時為一家線上媒體公司。 2013年於Kickstarter 透過眾籌開發第一款產品,今年股價已經升超過2倍以上。 公司最近公布首季銷售增加超過1倍,同時調升2021收入預測,從36億美元到39億美元。政府長時間封閉健身室,戴口罩做運動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在家運動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香港房屋比較小,大型健身器材難以普及。 Amazon 股價今年增長已超過70%。在疫情封城期間,由於整體消費者購買行為改變下,銷售額再創新高,包括特別在清潔消毒用品增長,Amazon於第二季銷售額升48%至459億美元。本地電商HKTV mall 股價表現更加誇張,年初至今升幅接近3倍,由大眾不看好到現時銷售額不斷攀升。 51Talk 於紐約交易所上市的51Talk,今年以來股價已升超過3倍,其專注於國內成人英語教育,擁有1,000萬註冊用戶。第一季度同比增長超過52%,停課不停學,似乎在成人教育也同樣受惠。不只是線上教育,不少基金加大投放到Edtech行業,著名矽谷投資人Michael Moe正準備上市籌集2億美元投資在教育科技公司,其看中的,是疫情下教育模式的改變。 還有送餐服務公司、線上廣告、遊戲公司,所有可以在你家可以發生業務的公司,都在疫情增長。小弟從事之直播行業,包括敝公司同樣亦獲得可觀增長,然而在不同行業當中,哪些是徹底用戶行為改變,哪些是人們無可奈何,相信疫情過後大家都可以很快看到。在這次全球大範圍強迫性線下轉線上的契機之後,如何繼續留下用戶將會是這些公司的一大挑戰。至於傳統行業,特別是旅遊業於疫情之後,幾可肯定將會迎來報復式消費。真是來回地獄又折返天堂。 [...]

博客

周榮春專欄:直播地攤

直播帶貨在疫情下變成新的風口,有別於過去,這次並沒有催生出幾百甚至幾千家創新公司,吹向的反而是在其本業已經在領導地位的如淘寶抖音、快手又或者是幾個頭面網紅。 創新公司難以玩這個遊戲不是因為高技術門檻,也不是複雜的商業模式,而是它的誕生本來就是建築在一個強大的資源基礎。淘寶本身就是電商巨人,用直播模式銷售一方面可以速銷,另一方面像賣衣服的商家,能更好地說服及展現給買家看產品的真確性;至於在流量商如短視頻抖音及直播快手的角度,帶貨就是簡單的流量變現,是引入新的盈利來源。對於Startup來說,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的空間當然是有,如怎樣利用大數據,更好的內容推薦,但一開始要同時解決貨、人、流量,物流門檻還是比較高的。 所以這次資金是投入在主播上,及其背後的MCN (Multi-Channel Network)。紅起來的,被媒體吹捧成奇蹟的也是主播:薇婭、李佳琦、董明珠、羅永浩等,這些本身有名氣及粉絲的網紅,他們崛起不是因為驚人的銷售技巧,不是洞悉顧客心理,更多的是本身積累,是早著先機及marketing gimmick,像男人賣口紅,老闆賣電器。 說得上風口,當然是全民參與,品牌商老闆、互聯網公司的CEO,甚至連官都帶貨起來。然而對品牌及產品供應商來說,相信他們比較看重宣傳價值而不是銷售利潤。過去互聯網一直標榜去中間人,減低成本,帶貨卻是在本來的價值鏈上增加了新角色,而且「沒有更便宜」、「超低價」、「三十天內全國最便宜」 一直是帶貨的核心賣點,同時要讓頭部網紅幫你帶貨,要高昂的坑位費 (類似零售商的上架費),加上各單位分成,中間的利潤擠壓都在供貨商身上了。 有報告說在中國直播帶貨流量,有超過一半都在上面提過的幾個網紅身上,然而還是很多新人投入這個產業,事實上做主播帶貨不是很困難的事,如果本身有一定粉絲,在長尾效應下能找到貨賣的機會還是不少,而且不少主播帶的是三無產品( 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以及無生產廠家)其利潤還是不錯,雖然隨之而來帶種種投訴及賣假新聞對產業構成很大負面影響。所以對產品質量及銷售手法具有一定程度的監管對行業還是很重要,畢竟這不是在街市賣菜刀或抹窗棉面對幾個顧客,而是面向全國的。 在國家鼓勵內循環、地攤經濟下,估計直播帶貨這種線上地攤模式還會繼續發展。往後發展除了人才培養(已經有不少直播帶貨培訓)之外,還是回到技術及功能,如何利用數據更了解客戶,更強大的演算法,更針對性的互動刺激銷售等才是直播帶貨的未來,而不只是流於電視廣告雜誌網上版。有幸的是這次風口不像之前共享單車造成全國大範圍的「單車墳場」,這次在汰弱留強及行業整固後,最起碼培養了很多銷售人才。 作者:周榮春(17 Media(H.K.)行政總裁) (純個人意見,與本人就職公司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