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周文港:控制好香港疫情 就是對中國經濟的最大貢獻

相信沒有人會否認,香港第5波的疫情已經失控。截至2月25日,香港的感染人數已接近7萬多人,還未計算呈報個案的17,000多宗。數目之誇張,已經超越2020年時候的武漢。   輸入性通脹令市民百上加斤   過去兩年因為新冠肺炎,香港的公共財政通過在《財政預算案》推出逆周期措施,連同防疫抗疫基金多輪撥款,涉及總金額超過4,600億元,花費可謂不菲。但更為嚴重的是,疫症不但摧毁了不少勞動密集的服務性行業運作,當中包括旅遊、百貨、飲食、酒店等,更加影響了內地與香港的通關,以至《十三五》以至《十四五規劃》等涉及兩地合作的工作。在疫情之下,更加出現了不少反常現象,因為空運尤其陸路物流不暢通,導致蔬果和日用品等輸入性通脹嚴重,逆境之下已經深受開工不足之苦的香港市民,因此百上加斤。   香港過去是內地在經濟、金融和社會管理制度方面的學習典範之一。但經過這三年分別遇上半個世紀不遇的社會動盪,以及百年不遇的世紀疫症,充分反映了=過去以「大市場、小政府」自傲的香港公共行政體制,缺乏基本的應變和應急能力。如何促進香港公共行政與時並進地進行改革,已經成為香港市民尤其相繼工商專業界別的普遍期望。   從科學到現實亦必須「動態清零」   早前仍有一些社會領袖提出,香港在疫情控制方面應該是採取「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的討論。除了從長者染疫甚至死亡個案不斷上升的情況能充分說明,「與病毒共存」正是如盧寵茂教授所言的就是「與病毒共赴黃泉」之外,現在全國的每日新增感染個案有近1/5涉及香港輸入。由此可見,香港疫情的日益嚴重,的而且確對中國的整體國計民生帶來越來越大的風險。習近平主席於二月中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香港特區政府要切實負起主體責任,把盡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以及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確保香港市民的生命和身體健康,以及確保香港社會大局穩定。」又指令中央各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全力支持和幫助港府做好防疫抗疫工作,更顯非常正確、必要和及時。   在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同立法會議員支持下,不但已經通過270億元的第七輪防疫抗疫基金、《財政預算案》涉及防疫抗疫開支總金額達675億元亦預計會於3月順利通過。錢還是其次,筆者還是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只有全面在香港貫徹落實在內地有效實踐、「科學至上」的「動態清零」防疫抗疫措施,才能幫到香港,將香港市民和百業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亦只有控制好香港疫情,今年中國經濟才能穩步增長。   撰文:周文港博士  立法會議員   [...]

專題

立法會新力軍 | 周文港 跳出象牙搭的代議士

今屆立法會多了不少「智庫型」學者加入,包括有擅長政策研究的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黃元山;熟悉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高等教育的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周文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孫東等。其中新任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周文港坦言,自己出身基層,能夠接到地氣,了解低下層及青年向上流問題,他期望跳出大學的象牙搭,做好為他們真正發聲的代議士。 周文港一向予人溫文儒雅的學者形象。現在嶺南大學任教。周文港曾在競選宣傳單張上這樣形容自己,因為他自大學畢業10多年來,分別在工會、商會、智庫及多間大學從事公共政策研究,又曾出任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更是國務院港澳辦轄下學術機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但儘管外表看著老成持重,兩鬢也都有些花白,可他確實今年剛滿40歲,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八十後」。而他近年醉心經濟及教育政策研究。「對香港和國家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倡議,我可說是『由有頭髮做到少頭髮,由少頭髮做到白頭髮』。」不少人認為學者論政只埋頭象牙搭當中,他強調自己生活十分貼地。「我的英文名字叫做『Andy』,因為從小就很喜歡劉德華,甚至可以說,他是其中一位引導我走向愛國道路的關鍵人物。」他續解釋,事源劉德華曾在電影《天若有情三之烽火佳人》飾演一位抗日空軍,而他為了支持對方到戲院看電影。學者也是普通人,一同愛國之餘又可以愛劉德華。 由論政至議政  從幕後走向幕前 受父親的愛國思想啟蒙影響,教導他要仿傚要前國家總理周恩來卻道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要身體力行以身報國。周文港早就立志將來從事公共行政工作;因為愛國,所以周文港從小就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時事很感興趣,後來升讀浸會大學也是主修歷史。亦因為愛國,分別再到中文大學和教育學院深造,最後在香港大學取得經濟社會學哲學博士;而在中大期間,他師從兩位「非常出名而低調」的政策研究學者,從此走上教學與研究並重的道路,累積至少出版20本專著、叢書和研究報告。 亦是因為愛國,周文港早年已經跑遍國家的大江南北,積極與各地高校交流,慢慢見證了國家實力的崛地而起和教育體系的突飛猛進,也越發感受香港經濟增長的不濟和教育制度的守舊。最後,還是因為愛國,為了展現擔當,周文港決定從政策研究的幕後走到解決問題的台前,決定親自披甲上陣立會。他提到:「用我這十幾年的政策研究經驗,通過這個議會的平台,貢獻我的香港、我的國家。」   談及其出身,周文港不諱言自己是在板間房中成長。從出生起,周文港和父母家人一起住了20多年板間房和公屋。「大家看我西裝骨骨,其實我出身基層,住過10多年板間房,再住10多年公屋,畢業後背著幾十萬元學費的負債,但我並沒有放棄,而是每天打三份工,捱了三年終於儲到首期買居屋,後來再有機會換成私人住宅單位,成功改善家人生活。」他以自己的經歷,堅信青年人只要肯努力,必定有向上流及出頭天的機會。 落實政綱三支箭     放眼內地 「住過劏房,捱過貧窮」的周文港強調自己對當下基層和青年的辛酸感同身受,所以希望發揮自己所長,用科學、務實、理性的態度,致力推動特區政府積極改善經濟產業和教育創新政策,從而幫助下一代像他那樣透過知識改變命運。 當選後他承諾落實「三支箭」競選政綱,從經濟、教育、青年三大方面出,主要涵蓋六大範疇,包括擴闊經濟格局、改良公共行政;健全教育制度、力促科創發展;解決房屋困境、關顧青年民生。以「健全教育制度」為例,周文港說:「香港應該建立一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創新教育制度,才能促進「官、產、學、研」四方發展,既為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提供全新發展引擎,更為國家發展大局貢獻香港之力。」 至於本港受到疫情拖累,如何擴闊當今的經濟格局?周文港則認為,在疫情穩定下,應儘快恢復香港與內地的雙向免隔離「通關」是首要任務,屆時必須「加強內交關係」,再借助《十四五規劃》東風,牢牢把握內地為數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所能帶來的經濟商機,相信能為本港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振興提供重要基礎,又謂只要做好符合「雙循環」發展格局政策,香港是不愁復甦。 (詳細內容,請閱讀《CAPITAL 資本雜誌》二月號,按此訂閱)   [...]

名家觀點

吃透「十四五」和制度紅利 讓金融更具活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早前指出,全球70%的離岸人民幣清算、80%離岸人民幣債券都是在港發行,而且香港還有8,200億人民幣的存款,佔境外人民幣總存款額超過六成。由此可見,香港早已是「離岸人民幣樞紐」。 基於香港的政府習慣,回歸後港人對國家的每五年一次的規劃所知不多。但是大家都知道,《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當中,可謂字字珠璣、字字千金。如何吃透當中的制度紅利,讓本身的地區或者領域得到更快的發展,都是全國各地方政府和國企板塊的「兵家必爭」之地。 月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央宣講團來港出席多場活動,向香港社會不同階層介紹國家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及香港需要把握的機遇,周誠君主講的《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打造離岸人民幣樞紐》中指出,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上海等國際金融城市。但與這些城市相比,香港的優勢在於政治上是國家一部份,而金融制度卻是「離岸」,當中包括金融基礎設施完善、體系透明,與國際接軌、更容易被外國投資者接受等。但我們要明白,如果繼續只靠這些老本,香港金融優勢是無以為計的。 香港人民幣國際化必由之路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國家推出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香港也是時候重新檢視在金融板塊如何發揮「香港所長、國家所需」的獨特作用。其實業界不少人士反映,香港有法律和監管優勢,較容易與國際接軌。但有時監管過於嚴苛,缺乏靈活性,加上技術含量不足,金融科技含量明顯落後於內地,這些方面都要加以改進。 隨著「跨境理財通」部分已經開展,不少香港銀行和金融證券商已摩拳擦掌迎接商機。但大家都明白,只靠「北水南調」也不是長久之計。香港需要更進一步做好: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保險通機制,配套人民幣兌換、代理、託管服務,促進內地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爭取成為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大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進一步繁榮疫情香港的旅遊等相關行業;以及協助一帶一路地區尤其東南亞率先發展當地人民幣市場,穩妥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水準。 做好人民幣市場,政府立會均有責任 中聯辦駱惠寧主任說:「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期待新一屆的立法會和特區政府在鼓勵人民幣產品和服務的發行、創新監管制度和規則、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便利甚至傾斜,令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更加穩固,服務內容更加豐富,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以致中國及境外金融機構真正的「走出去、引進來」的重要中介平台,令香港經濟發展行久致遠,中國金融對世界更具影響力。 作者:周文港博士(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 [...]

博客

掌握人口發展趨勢,深耕內循環

《十四五規劃綱要》當中清晰表示,內循環是一個重要關鍵詞。因此,5月11日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自然備受關注。 撰文:周文港博士(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 這次普查的主要數據結果顯示:過去10年中國人口雖然保持增長,但是整體增速有所放緩,由2000年到2010年的平均年增長率0.57%下降到0.53%。也就是說,儘管中國從2013年開始放寬為兩胎,但仍未追回人口減少的幅度。此外,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也不諱言:「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較快,老齡化已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更有數據顯示,內地結婚人數連跌兩年。據民政部公佈去年內地31個省份中,有813.1萬對夫妻註冊結婚,為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後,再次跌穿900萬關口,更創2003年後新低紀錄,且僅為2013年高峰期的60%。 上述數據表明,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需要通過鼓勵結婚、支持生育政策等來改變相關狀況;更加有經濟學者建議,可以全面開放生育,或者先放開三胎,並加快構建生養支撐體系,讓民眾生得起、養得起。此外,官方應需要積極因應老齡化程度加大,打造高質素銀齡服務產品和體系;為保障整體生產力,更要考慮適當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問題。 另一組數字,亦值得大家留意。最新全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億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億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億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億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也就是說,國內的城鎮化速度正在快速增長。面對這個情況,內地以服務為主體的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需求必定大大增加,城鎮居民會更講求優質生活,也會花更多資源在少子化和老齡化的需要上,開拓了相關的服務需求。而養老產業的整個產業鏈,可以分為醫療、醫藥及保健業、家政服務業、院舍安排、房地產業、娛樂文化產業、旅遊業、保險及金融業等多個細分產業。 值得留意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在很多經濟學家看來是直接受益於人口紅利;而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國家相關部委將越來越可能適時採取政策行動。老、少、婚三個階段的整個產業鏈,將會因此獲得政府更多的支持甚至補貼。各位有意勇闖內需市場的港商,值得仔細研究,深耕內循環商機。 [...]

大中華時事

周文港:加速灣區發展,需從深度發展邊境入手

國家統計局公佈,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49,31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8.3%,比2020年四季度按月增長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0%。 此前市場就已普遍預計,受2020年一季度GDP出現了負增長的低基數影響,第一季度GDP增速大幅回升;加上前兩個月中國經濟主要指標包括消費、投資、進出口等都按年增速均超過 30%。所以,出現兩位數的增幅,不是意外。無論如何,都能說明了中國經濟因成功控制疫情而恢復較快增長。反觀香港,2020年第四季度仍然出現負增長;要做到政府預測2021年香港GDP實質增長為3.5%-5.5%之目標,內循環將成為香港恢復增長的重要動力。 4月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在廣州舉行專題會議,特首林鄭月娥出席會議時指絕大部份經領導小組會議後公布的政策措施已順利落實,有助香港居民、企業和專業人士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居住、工作和發展,筆者對此表示保留。畢竟疫情影響兩地超過15個月無法正常通關,若指已順利落實言之尚早;最好的落實,一定是盡快有序通關,以驗證各項措施的實效。 邊境仍是鄉郊,政策嚴重過時 近月深圳河傍的沙嶺興建大型殯葬設施引起爭議,同時亦引起香港的邊境用地長期閒置、粵港發展大灣區的思維和步伐不一致等討論。雖然香港存在每年有四萬多名人士去世而又有相應處理身後事的較強剛性需求,而且在歷史上沙嶺附近領域又是香港的傳統土葬地帶,但需要留意的是,深圳河一帶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和合作區域,特區政府應該調整邊境和防務思維,將深圳河一帶原來的邊境土地進一步釋出,並以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作為基礎,然後沿深圳河南岸,分階段發展成為香港科創園區和相關人才配套設施的北區新智慧城市,這才能有利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較大幅度推進和提速,亦能從根本上改變港英年代遺留下來的壁壘性政策和分隔心態。 同時,香港不能再繼續做一些,當深圳同意將河套地區土地轉移給香港並支持香港發展的時候,香港卻在深圳河邊興建大型殯儀設施「作為回應」,這樣不恰當和不符合兩地市民生活和發展利益的事。加快發展邊境地區成為北區新智慧城市,不但令香港有了一個新經濟增長引擎,更能解決香港個別地區過度擠擁、市區重建的迫切需求(若由現在開始不重建任何單位,按推算到2046年,香港70年或以上樓齡(即1976年或以前興建)的私人住宅單位總數將會達到33萬間,是現時的近300倍)。 深度發展邊境能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撰文:周文港博士 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