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怡和大廈五十週年雙展覽揭幕 見證中環半世紀變遷

位於中環核心區的怡和大廈(前身名為:康樂大廈),於 1973 年落成,這座是香港首座摩天大廈及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物,成為當時中環的地標,引領中環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也是不少港人成長的集體回憶。怡和集團與置地公司合辦雙展覽,同時舉辦導賞團等活動,展覽讓公眾了解怡和大廈的歷史變化;同時,置地公司亦邀請了本地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策展「怡和大廈 50 前行—— 又一山人攝影日常」,通過獨特的攝影視角和真實的人文故事,捕捉大廈與港人的相伴時光。 怡和大廈於 1973 年落成時刷新各種建築紀錄。怡和大廈以穩健的設計、當時亞洲最快的電梯、最大的空調冷卻系統及標志性的 1,748 扇圓形玻璃窗而聞名國際,為維港增加一道獨特的美景,當年更成為中環以至本港的地標。 (左起:)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怡和大廈建築設計師木下一、置地公司執行董事及總法律顧問莊思勤、怡和集團企業事務及可持續發展總監 Jonathan Lloyd、怡和大廈落成時室內平面設計師石漢瑞、1973 年至今大廈租戶胡關李羅律師行創辦人關卓然。 怡和集團企業事務及可持續發展總監 Jonathan Lloyd 表示:「怡和大廈於 1973 年落成時刷新各種建築紀錄。怡和大廈以穩健的設計、當時亞洲最快的電梯及最大的空調冷卻系統,在設計和物料運用上已加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綠色建築的雛型;標志性的 1,748 扇圓形玻璃窗而聞名國際,亦為中環地區商業大廈樹立了嶄新的標準,讓為維港增加一道獨特的美景。時至今日,怡和大廈仍然在不斷創新和求變,以配合綠色建築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獲得本港綠色建築議會的認可,獲得『綠建環評』鉑金級的最高級別認證。」 置地公司表示,多年來,怡和大廈不斷與時俱進,引領可持續發展,集團每年投放約五千萬至一億美元持續革新並升級包括怡和大廈在內旗下所有中環物業,以滿足租戶及社會對綠色建築及可持續發展與日俱增的期望。自 1985 年起,集團每年舉辦「齊步上怡廈」慈善活動,多年來籌款超過 5,000 萬元,促進和提高社區對精神健康的關注,致力為社會作出貢獻。   又一山人:以鏡頭捕捉大廈與港人的相伴時光 另一展覽「怡和大廈 50 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展覽位於怡和大廈地下,由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 (Stanley Wong) 策展,以獨特的攝影視角和真實的人文故事,展現怡和大廈與港人的故事。又一山人熱愛香港人文風貌,一直以各種藝術形式展現香港文化的多元和生動。為著今次「怡和大廈 50 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他以鏡頭捕捉多位與怡和大廈息息相關的合作夥伴、租戶和員工與怡和大廈的相伴時光,包括怡和大廈建築師、怡和大廈平面設計師、怡和大廈落成以來長期租戶、置地資深員工等,透過獨特角度及人物故事,從 1,748 扇玻璃圓窗回顧大家奮發圖強的初心,與未來可期的盼望。每張照片都蘊含著與怡和大廈相關的獨特故事和特殊情感。   「怡和大廈 50 前行 —— 又一山人攝影日常」是由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 (Stanley Wong) 策展。又一山人熱愛香港人文風貌,一直以各種藝術形式展現香港文化的多元和生動。   [...]

生活品味

廖錦興: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無定向喪心病狂間歇性全身機能失調症、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很多喜愛港產喜劇電影的都不會忘記1992年一部賀歲喜劇片《家有囍事》中的常歡,周星馳電影系列廣受華人社會歡迎,每逢佳節電視重播又重播,星迷上網無限次翻煲,我也不例外,但我喜歡的是周星星、何金水、尹天仇、華安、至尊寶和淩淩漆等電影中的角色。星爺的電影受歡迎有很多原因,無厘頭的演繹方法令觀眾捧腹大笑,於90年代能突破平凡的愛情和警匪片讓觀眾頓覺新鮮,那些年許氏兄弟的鬼馬雙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星爺電影寓意深刻,能通過喜劇方式表達對社會的挖苦與嘲諷,笑聲過後饒有哲理的餘味,無論是被忽略但身懷絕技的特務淩淩漆,還是放蕩不羈的蘇察哈爾燦、為民請命的九品芝麻官包龍星皆是經過人生高低起伏,心懷正義的角色,用笑中有淚手法帶出勵志訊息。「畫圖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書僮可笑可笑」;「棋盤裡,車無輪馬無韁,叫聲將軍提防提防」在電影《唐百虎點秋香》中,對穿祥與華安的吟詩作隊可是一絕。 周星馳電影結合了大量仿戲和無厘頭元素,並用超過20次橋段和配樂去向他崇拜的李小龍作出致敬。演而優則導,星爺拿過香港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已證明他是一位成功的香港電影人,最難得是他善用綠葉:達叔、大師兄、達聞西、綺夢、如花、甜筒輝等,有點石成金之效。星爺電影裡抵死的對白實在太多,一些經典對白更含特別寓意:「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心戀落花」感覺一種兒女私情的寂寞憂愁,現在的他還是孤家寡人;「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曾與他合作人士都眾叛親離,但他從來沒反駁或諉過於人;「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喚醒很多年輕人。前香港電台一姐張敏儀在2002年頒發傑出青年導演獎給星爺時說的一句:「你令到很多香港人在不開心時都會笑」可能是廣大星迷的心聲。 從1988年的電影處女作到現在的30多年間,周星馳塑造了大大小小幾十個螢幕角色,成為華語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喜劇之王,他的動作、表性、台詞成為幾代人他青年記憶,周星馳本人的經歷也是個活生生的勵志故事,雖然有天賦但從未停止奮鬥和學習,及嘗試創新的努力。在電影製作上用偏執般的雕琢,才會有那些現在看來難以超越的經典作品。周星馳電影可說是跨年代的電影文化,無論是60後還是千禧年出生的人也喜歡及不斷翻煲,當星迷走在一起時還是拿戲中經典台詞互相比拼及欣賞,究竟是周星馳電影的無厘頭橋段引人入勝,還是電影中細節和隱喻深深打入人心引發共鳴?無論如何,我肯定星迷還是不斷繼續翻煲而樂在其中,在此我衷心感謝周星馳電影的所有製作參與者給了星迷歡樂的回憶。 撰文:廖錦興 – 萬通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名人系列

黃炳培 建立多元的「香港製造」

因著美國大選前的中美貿易戰,銜生出港商之間,甚至普羅大眾市場對「香港製造」這個標記的關注度。「香港製造」的字面意義,是源於香港,本地製造,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型市場,由早年轉口貿易,至70、80年代經濟騰飛,從工業,到旅遊業、金融服務,至近年的創科。每個時代均有不同的「香港製造」價值,世界各地的經營者、品牌、投資者進進出出,究竟甚麼是真正的「香港製造」?是純百分百本地原創及生產,或是早已與外地創意交融一起,作為只是市場上的一個品牌?請來本地著名平面設計師黃炳培(Stanley Wong,又名「又一山人」),亦是今屆DFA 設計獎「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獎項的得主,談論甚麼是「香港製造」? 撰文 許思源 | 攝影 張展銳 疫情關係,今屆DFA 設計獎不能如往年般在會展舉行,改為網上發布消息及舉行得獎者作品展覽,同時間,亦於灣仔的茂羅街7 號舉行實體展覽活動,不過實體展期不足兩星期,很快於上月完結。我們邀約Stanley前往展覽場地進行訪談的一刻,只剩下兩天的展期。 從本土到國際的《紅白藍》 談「香港製造」,為何與Stanley有關?他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平面設計師,亦身兼「又一山人」身份,分別從事商業及純個人創作。就以個人創作題材來說,在過去多年來,一直圍繞社會價值議題,對香港過去的發展狀況有深入研究及理解;而其作品之一,跨越近20年的「正面香港」《紅白藍》系列,更令其名字帶至國際舞台,將向來難登大雅之堂,富有香港人生活特色的紅白藍膠袋,為全世界人所認識。「20多年前,當我開始做《紅白藍》系列時,身邊很多朋友,甚至專家的反應,均認為很土、很cheap,然而經過多年的時間沉澱後,整件事已完全不同了。」 回到「香港製造」的議題上,既然紅白藍膠袋在香港如此具有代表性,由這些材料及元素創作出來的《紅白藍》系列,一定可以冠以「香港製造」榮銜了?他卻笑道:「大家可能不知,其實我們常用的紅白藍膠袋,其物料不是在香港製造的,那是由日本發明,然後在台灣製造的,它是入口物料來的。而我便將之『提煉』,變成『正面香港』的題材,再將之應用到平面設計上,包括個人創作,亦有部分是為新生精神康復會而做的,那是義務工作部分。這個以紅白藍膠袋為題的創作,具有豐富的本土特色,因為我是將作品的訊息完全投放在本土上。它最初是『內銷』的,為香港人而創作,希望將訊息講給香港人聽,後來去到國際參加展覽,又是另一回事。那並不是我原意,亦不在計算中,我只視之為一種『交流』。」 要彈性去理解「香港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