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中國夥東盟建設亞太自貿區

由亞太區15個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本月2日起對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15名簽署國正式全面生效。RCEP區域的人口數目、GDP總值、貨物貿易額均佔全球比重約30%,這個全球最大自貿區終到了全面實施階段。 RCEP由15國在2020年簽署,計劃2022年1月生效。根據規定,只要6個東盟成員國和3個非東盟國提交核准書,便達到生效門檻。事實上,RCEP在2022年開始對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日本、紐西蘭和澳洲10國生效,韓國、馬來西亞及緬甸去年上半年亦陸續生效。最後兩國印尼及菲律賓,前者今年1月生效;後者完成核准程序,終在6月2日生效。 RCEP由東盟發起,東盟曾與中、日、韓、澳、紐及印度6國簽署「10+1」自由貿易協定,RCEP將6個「10+1」綜合成1個「10+6」。可惜,印度為了保障勞工及農民,暫時不加入,最終成為「10+5」自貿區。RCEP生效後,成員國之間90%以上貨物零關稅,分為即時實現或10年內降至零。服務貿易方面,金融、電信、交通、旅遊、教育等領域的開放水平將顯著提高,6年內全面轉為負面清單。投資方面,非服務業投資採用負面清單,清單以外不可新增限制,有利於各國企業相互擴大投資。 2022年RCEP首年生效,中國與RCEP其餘成員貿易額達12.9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7.5%,佔中國外貿比重30.8%;今年增長趨勢持續,首5個月貿易額按年增4.5%至5.11萬億元,繼續佔外貿比重逾30%。 東盟成為中國最大交易夥伴 其實,在RCEP之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中國連續12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而東盟自2020年起取代歐盟,躍升為中國最大交易夥伴地位,持續3年至今。隨着今年RCEP對所有東盟成員國生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將更上一層樓。2022年中國東盟貿易規模繼續增長15%至6.52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整體外貿比重升至15.5%,佔中國對RCEP貿易比重更高達50.3%。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東盟貿易增速高於對整個RCEP區域。今年首5個月,中國東盟貿易規模增長9.9%,高於中國對RCEP的4.5%增速。至於去年全年,前者增速15%同樣高於後者的7.5%增速,顯示東盟對中國經貿發展越來越重要。 今後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將持續增加,首先,RCEP對印尼及菲律賓今年才生效,而印尼是東盟10國經濟規模最大,RCEP生效有助推動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其次,東盟將增添新成員──東帝汶,去年11月東盟峰會原則性接納東帝汶的申請,上月峰會更批准加盟路線圖,東帝汶需簽署涵蓋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共66項關鍵協定,才能成為成員國。 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除了經貿之外,中國與東盟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出席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時宣佈,建立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就雙方未來關係提出5點建議,即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5大家園,涵蓋政治軍事、公共衛生、经贸發展、绿色環保、交流合作5方面。 去年是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局之年,《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行動計劃(2022-2025)》公佈,根據共建5大家園的願景,提出48項行動計劃,當中以共促繁榮(共21項)着墨最多,當中首兩項行動計劃是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以及共同全面有效落實RCEP。 中國與東盟去年11月啟動自貿區3.0版談判,涵蓋貨物貿易、投資、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和供應鏈產業鏈合作,盡早實現服務貿易開放由正面清單過渡至負面清單,打造更包容、現代、全面和互利的自貿區。今年2月、4月及6月已分別舉行3輪談判,中國商務部表示,今年全面推進談判,期望能增強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除了貿易更一體化外,亦帶動RCEP發揮協同效應。由於自貿區11個成員國與RCEP重叠。3.0版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的新規定,只要與日、韓、澳、紐4國達成共識,便可推動RCEP 2.0誕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估計,到2035年,RCEP將帶動區域出口和進口累計增量達到8571億和9837億美元。 RCEP面對印太經濟框架挑戰 不過,RCEP要面對兩大對手的挑戰。RCEP成立前,亞太區已有一個區域𣍝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CPTPP在2018年底生效,成員國有11個,包括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及秘魯。RCEP自由化水平與CPTPP仍有一段距離。面對CPTPP,中國早在2021年便提交加入的申請書,化被動為主動。 不過,另一挑戰者是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表明將中國排除在外。2021年美國提出,在印太地區建立一個適應需求的多邊伙伴關係,加強成員國之間在數字經濟、供應鏈、綠色能源、稅收與反腐等領域一體化。13個成員國包括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洲、新西蘭、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文萊。IPEF成員國約佔全球GDP約40%。美國希望今年11月APEC會議前完成談判。 亞太區在全球經貿格局的角色越來越吃重。三大經濟大國──美國、中國、日本各自主導了一個區域經貿協定,未來競爭的勝負看制度優勢,多於區位優勢。不過,東盟國家在3個區域協定均是成員,反映在未來亞洲經濟的新格局,東盟角色的重要性。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2021年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上稱:中國希望與東盟「擺脫冷戰陰霾,共同維護地區穩定。我們引領東亞經濟一體化,促進共同發展繁榮,讓20多億民眾過上了更好生活。」 作者: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 [...]

吳老闆筆記

【吳老闆週記】2027年或之前 中國經濟勢超美(12月15日)

吳老闆週記(12月15日) .北方疫情擴散速度將較南方快。 .內地疫情今個月內將達到高峰。 .撈埋做生意,中東局勢更安全。   港府本週二(13日)公布,放寬一系列防疫抗疫措施;當中較重要的調整,包括撤銷入境人士的「黃碼」安排,以及撤銷前往內地或澳門人士在口岸的離境額外核酸檢測安排。 雖然前者仍需在抵港後第2日進行核酸檢測,以及進行快測至第5日,但總算提升到方便度,起碼不會被阻着在社區正常活動,相信此舉可增加香港對商務旅客以至遊客的吸引力,旅遊業包括航空、餐飲及消費等將慢慢復甦。始終,放寬措施後遊客不會立即來,會有時間滯後,業界也需要時間做準備工夫。因此,以此角度看來,香港放寬防疫措施的步伐還是慢。 此外,本欄一提再提,現時香港的新冠死亡率仍偏高,每日還有雙位數字的死亡個案,本週二有37宗,創反彈後新高,本週三(14日)也有35宗,政府實在需要嚴正審視問題,盡快解決。 北方傳播較南方快 反觀內地,放寬防疫措施的步伐則十分快,短短一個月內兩度優化,在「新十條」下,已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本週二還取消了「行程碼」。 隨着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極強,估計很快便會有很多人受感染。尤其是北方,包括東北三省、河北,以至北京、瀋陽等,由於天氣嚴寒的關係,在供暖系統下,空氣較不流通,疫情擴散速度將較南方快。 由於病毒的毒性已降低,絕大部分患者都無病徵;就算有,病徵也較輕微,只是發燒、喉嚨痛等,自己食藥便可處理,加上政府大力宣傳,個人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以及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入院等,因此,即使短期內有大量人受感染,也沒造成恐慌,只是相關藥物被搶購一空、醫護中招也要返工等,情況不算混亂,比香港爆發第五波時好得多。 或暫不放入境政策 根據目前「進度」判斷,內地疫情將於今個月內達到高峰,然後再在一個月後搞掂,即是大約在農曆新年前。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團隊就指出,新冠疫情正在進入「最後一程」,並最終會向季節性流行病轉變。 事實上,新冠病毒並無群體免疫這回事,因為病毒會不停變,但會愈變愈弱,弱到能與人類「共存」,成為身體的「自己友」,毒性愈變愈「無料到」,還溫和過流感。 [...]

博客

史立德:印太經濟框架開闢對華新戰場

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5月23日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框架」);目前「框架」的創始成員國包括美國、日本、澳洲、印度、文萊、印尼、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韓國、泰國、越南和斐濟,共佔全球GDP約40%和總人口約60%。外界關注,「框架」將會是美國對華打壓的新戰場。   美國白宮指,成立「印太經濟框架」旨在加強美國與印太地區的聯繫;「框架」涵蓋互聯經濟、強韌經濟、潔淨經濟及公平經濟四大支柱領域。第一大支柱涉及貿易相關議題,包括加強數字經濟的貿易合作、建立數據跨國交換的安全和技術標準等。第二支柱旨在協調建立供應鏈監測機制,對供應鏈突發中斷提前預警,加強供應鏈多樣化等;第三大和第四大支柱分別是加快開發清潔能源、脫碳及基礎設施,以及實施稅務、反洗錢、反賄賂等法規制度。     框架為美政府打壓中國新招   「框架」啟動後,各成員國將進行談判,並劃定各支柱的政策範圍,確定每個支柱的具體內容,以及各成員國承諾並簽署的內容;但鑒於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水準差異巨大,拜登政府為鼓勵更多國家及地區加盟,傾向採用磋商等非正式執行機制,而非建立類似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並允許成員國自主決定是否加入上述的支柱範疇。   從表面上看,「框架」標榜要加強美國與印太地區經濟體的合作、共同促進區域繁榮發展;但其本質上卻是拜登政府打壓中國的新招式。事實上,特朗普時期對華商品加徵關稅的手段,不僅未能減少中國對美出口和紓緩雙邊貿易逆差,反而因為絕大部分關稅成本最終由美國消費者承擔,變相助推了美國本土消費物價的「上漲瘋」。因此,拜登政府在對華經貿策略上有意「另起爐灶」,一方面試圖透過拉攏印尼、越南、菲律賓及印度等中國周邊的重要製造業基地,慫恿、協助他們承接中國外遷的部分製造業產能,降低美國對中國商品出口的依賴;另一方面則透過與日本、韓國等合作,在高科技和戰略性產業領域建立起將中國排除在外的供應鏈體系,以落實美國推動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鈎的戰略意圖。   換言之,這「框架」對美國而言是「政治目的高於經濟」,當中的地緣政治戰略考量自然是路人皆知。不過,當前大部分表態參與的東盟國家均抱持觀望態度,並不希望在中美博弈中「選邊站」。   與美國以外國家建立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