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迎戰16度】中大劉雅章:談氣候變化下的危機

近年氣候變化加劇,全球變暖、降雨分佈改變、海平面上升及極端天氣情況漸趨頻密等,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公共衛生均影響深遠。縱然香港發展成熟、基建完善,加上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但研究氣象學與氣候變化多年的中文大學AXA安盛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及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雅章卻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是全球性的,無人無處可倖免,即使是有「福地」之稱的香港亦備受考驗,需嚴陣以待。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鄺銘漢 氣候變化可能與天然災害有關,如熱帶和溫帶風暴、洪水和乾旱事件以及酷暑和寒冷,都會導致相當嚴重的傷亡和社會經濟動盪。科學預測在21世紀,許多氣候變化信號將變得清晰可辨,並影響當代和後代。 劉雅章教授一直致力研究氣候系統於未來數十年的變化,曾在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工作,近六年來則專注於預測和理解氣候變化對東亞地區的影響,他與團隊跟蹤及分析了近30、40年的氣象紀錄,發現區內暖化表象的生成、頻率和幅度都越來越明顯,氣候暖化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香港身處亞熱帶地區,根據天文台自1885 年來一直錄得的氣溫平均數據,顯示氣溫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雨量及海平面的高度亦見上升,氣候危機已悄然而至。劉雅章教授表示,很多人都以為香港高度發展,地理位置有優勢,在鋼鐵水泥內的建築物內十分安全,故對氣候變化掉以輕心。 天災可癱瘓發達城市 「事實上,颱風和暴雨來襲次數越來越頻密,其破壞力幾乎每年遞增,相信大家對山竹的威力仍記憶猶新,假如其路線只要偏移少許,殺傷力會更強,後果不堪設想。另外,暴雨不單令低窪地區出現水浸,更會引發山泥傾瀉, 造成二次傷害。」 香港三面環海,不少土地都是填海得來,離海平面不遠,交通系統、城市供電、供水、電訊網絡都深埋地下,假如水位上升,我們日常及居住環境可能不保,甚至全城癱瘓。劉雅章說:「有研究指出,只要香港的海平面上升三米,中環就會出現大水浸,海水會淹至豐銀行總行。」由此可見,若然氣候暖化持續,水淹香江並非沒有可能出現。 另外,還有熱浪來襲,會令電力需求大增,一旦供電系統超出負荷,將引發大停電。氣候轉變也會威脅長者及病患的健康,一些傳染病如登革熱的個案也日益增加,屆時將會加重香港醫療系統的負擔,增加政府的資源及財務壓力。由此可見, 發展成熟的城市都未必可以應付極端天氣帶來的危機。 預測變化有助提前規劃 一個城市的發展與氣候研究息息相關,了解氣候系統於未來數十年的變化,可以提前規劃及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尤其是香港將有多項大型基建項目動工。 劉教授說:「掌握氣候變化有助提升預測數周以至數年內不尋常天氣之技術,同時亦為城市規劃師及政策制訂者提供有用資料。以日本關西機場為例,去年因跑道淹水和連外橋樑被撞斷而需全面封閉。赤角機場將興建第三跑道,也要考慮到極端天氣下可能出現的水浸風險,地基平台到底要有多高才足夠抵禦風險?當然,這也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造價也要納入考慮因素,不同高度的成本可能相差上億元。」 大型基建或影響微氣候 談起香港大型基建,劉雅章教授顯得有些憂心,指大型工程對環境及微氣候的影響巨大,事前必須做好全面的評估及考慮。「香港在夏天靠海陸風調節溫度,猶如天然冷氣機吹向陸地,溫度不會持續上升。不過,填海或在海上興建大型基建都會改變風的路向,尤其是大嶼山的人工島計劃,規模龐大,對香港整個氣候很有大及深遠的影響。」 作為學者,劉教授明言不會給予政治意見,只會將數據及事實公開,讓從政者及公眾自行定奪,他指指面前那本比字典還要厚的《聯合國氣候報告》,說:「是有很多質疑氣候變化的真確性,因為未來不斷在變,預測並非百分百準確,而是存在不確性,但我們會持續修正,最後的決策還要是交給從政者。」 提供誘因驅動企業實行環保 至商界方面,劉雅章教授指很多企業關心氣候變化,只是想獲得資訊制定相應的業務策略,他冀望企業不要只著重追求盈利,反而要肩負起更多環境責任,並建議政府可提供更多稅務扣減及經濟誘因,吸引企業多實行環保。 對於人類的將來,劉教授自言抱謹慎而樂觀的態度,「我認為離完全絕望仍有一段距離,但時間緊迫,氣候變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對環境及社會的影響也更大。日後更嚴重的氣候災難或許都是我們今日造成,這又是否對下一代公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