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劉煦怡 Fiona Lau(SHOPLINE 創辦人及COO)| (右)黃浩昌 Tony Wong(SHOPLINE 創辦人及CEO)

創業家

SHOPLINE | 黃浩昌×劉煦怡 【本地 「80後」創業家 | 革新網店平台方案】

在當今網購熱潮帶動下,網店的需求應運而生。香港有兩位80後年輕人—黃浩昌及劉煦怡,於2013年便看準了當時的網店風潮,決定自組3人團隊,由零出發創立電商開店平台SHOPLINE。公司於2014年底獲930萬港元的種子基金後,其後2016年再獲阿里巴巴創業基金投資,今年1月獲阿里巴巴香港創業基金及中華開發創新加速股份注資,創業至今已獲500萬美元資金。5年間開展5個市場,團隊成員橫跨香港、台灣、越南、馬來西亞以及中國等地。這一切絕非偶然,當中經歷摸索、發現與扎根。在過程中,為數以十萬計的品牌建立網店平台,帶領更多人走進浩瀚的電商世界。 Text / Jamie Tsang Photo / Cheung Chin Yui E:Capital Entrepreneur W:黃浩昌 Tony Wong(SHOPLINE 創辦人及CEO) L:劉煦怡 Fiona Lau(SHOPLINE 創辦人及COO) 瞥見網店平台商機 E:SHOPLINE創立的契機是? W:我是在南美洲出生,早年跟隨家人移民到加拿大,爸爸是香港人,母親則是馬來西亞華僑,從小便接觸多元文化。本身是全端工程師,過去的工作都是跟電商和媒體有關的。2013年,我跟Fiona在香港一個創業比賽認識。那次比賽是專為有志創業的朋友而設,驅使我們在短時間內構想創業ideas。從比賽結識到她時,發覺我倆的創業理念很一致,同樣有個疑問,就是外國有很多電商發展不俗,但為何在亞洲仍有距離?我們想令亞洲商戶也同受得益,有了這想法後,便創立SHOPLINE了。 L:我本身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美國讀書,回港後最初在投資銀行工作,再轉到迪士尼做新業務拓展,如新科技和電子商務等。因我曾在大公司工作過,知道不少公司都對電子商貿十分看好。然而,大公司固然有資金做事,但許多中小企,如一間約10 人的公司,資金不足之餘卻又需要科技令營運更佳。我便決定離開大機構,嘗試發掘創業商機,希望與Tony一起創造一些產品和解決方案,幫助中小企去解決問題。 E:萬事起頭難,通常創業的第一步是摸索及建立階段,那時是如何開展的? W:起初是研發手機應用程式(Apps),這Apps令商戶可以輕易上載貨品做交易,但當推出市場6個星期後,縱然多人使用,但感覺仍需要一個商業模式。之後,我們便與商戶傾談,分析他們的痛點所在。收集資訊後,歸納出客戶原來是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及專屬網店。當發現有此需求後,便改變模式,主力幫助客戶發展網店品牌。 L:我們的初衷是幫助中小企將貨品賣得更好,及賣至全世界。最初我們只是3人的公司團隊,現在整個SHOPLINE在全球不同地區共有250人。剛開始時,因手頭上的資金不多,尋找客源是一大難題。最初的大半年,均以人手方式去做宣傳推廣。在Instagram找尋有關網店的hashtag後,尋到目標潛在客戶,再向每個客戶發放宣傳信息。Tony那時研發了一個不錯的工具連結,只要將這連結發給客戶,一按相關按鈕,頁面便會自動變成他們自家品牌的online store,可預視整個網店運作,給客戶有即時參考作用。 E:由3人演變至過百人的團隊,當中的催化劑是? L:我們在2014年獲選加入矽谷的500 Starups創業加速器的育成、投資計劃,這計劃旨在為全球尋找有潛力的初創企業,匯聚那些有相類似背景、都是數個人組成的公司。我們去了三藩市約數個月參與整個過程,之後再回來發展。那時主辦方有供應資金和培訓指導,而同場會認識到不少同類型的start-up,獲取了很多寶貴經驗。例如:如何聘請我們的第一個員工?當公司規模很細時,如何說服他們加入?我們一齊去分享經驗,學習怎樣去落Facebook廣告,走少很多冤枉路。 W:那個加速器是集合美國、歐洲及亞洲多地公司,我們除了認識到不同行業的創業家,亦從中學習到怎樣去做marketing、組成團隊、向投資者融資等。對我們這些新創業,從零開始的公司,是很寶貴的資訊。 向外伸展的智慧平台 E:回港後,公司如何再扎根下去? L:去到2015年,除了香港團隊,我們也正式擴展到台灣市場,那裡的請人文化都需要一段時間去了解,慢慢去摸索。事實是,不單是香港,其實整個亞洲市場都需要有我們類似的產品,所以我們在5年內共拓展了5個市場,分別是香港、台灣、越南胡志明市、深圳和馬來西亞吉隆坡。香港和台灣團隊較大,馬來西亞是最新的。東南亞近幾年的發展迅速,我們在馬來西亞則先選其中一個城市去落戶,發現在支付方式和物流配套,及對網購或者零售等的活躍度均高。然而,我們現階段的挑戰就是如何好好去分配時間,做好資源配套。 W:每個市場都有不同文化差異,要先投入當地市場,才可有更深入的了解。當每次開發一個新市場,我和Fiona都會親身飛到當地了解,再建立團隊,繼而去發展。 E:在發展開店平台上,在不同市場會否有不同策略? L:我們每個地方的團隊都是聘請本地人,那就會有local insight。例如香港人習慣在online shop刷卡或做銀行轉賬付款;而在馬來西亞,最普遍的是在網上銀行做轉賬,即一按付款鍵便會跳至銀行專頁,故用信用卡的比例較香港低。我們需了解當地人最需要的是甚麽功能,從而開發合適產品。 平實易用 吸引經典及新興品牌 E:SHOPLINE漸上軌道,你認為你們的產品模式,有甚麽吸引力? L:當潛在客戶去找我們時,他們過去大多只在Facebook和Instagram賣東西,同時帳戶儲了一些followers和可賣產品,但始終缺乏一個技術團隊去建立網店。我們將產品介紹給他們時,會強調人性化的設計,目的是你不需擁有任何技術背景,操作簡單,最基本如只需懂玩Facebook,就一定識用我們的產品去建立自己的網店平台。過往,若你想半夜在網店平台上有改動,可能要隔天聯絡網站設計員才可修改。但現在,我們將靈活性放回商戶上,由用家自主,無時無刻用手機或電腦可以修改平台資訊,隨時「賣嘢」。 E:按你們了解,現時電子商貿的趨勢是? L:現時線上和線下的整合,對於很多商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開了實體店的,大多日頭開店,晚上休息,但夜晚其實是人們使用手機最活躍的高峰期。既有客源,商戶們就會想到究竟如何運用這段時間去賺錢?那便不如在網上也可購物吧!在這情況下,我們推出的方案並不單純針對線上,而是網羅線上和線下的全方位零售整合方案;從平台的數據中,可知悉客戶的來源。舉個例,平日從實體店的VIP客戶來到網上購物,可向他們提供折扣。由網購開始,再到實體店取貨,這是近一兩年香港網購的其中一個做法。 E:在接觸過的眾多客戶當中,有哪些品牌特別深刻? L:有一班正轉型的傳統公司客戶,其中最深刻的是香港的地道品牌檸檬王。他們創辦於六七十年代,以擺賣涼果車仔檔生意起家。後來慢慢越做越好,到現在承傳至第三代,這一輩的傳人明白發展網購的重要性,又知道自家製的涼果甚有市場,便開了網店平台去售賣產品。這是一個很好的拓展例子,從以前賣傳統物件,演變至現今用科技去作零售。在線上接觸新的消費者,在線下又可保留一班忠實擁躉。 W:另一種是年輕人的創業故事,有一對大學生情侶,從Insta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