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葉中賢:善用活化工廈 為先進工業創空間

香港政府自2016年將「再工業化」納入政策,鼓勵業界善用創科、智能生產程序等,助傳統的勞工密集製造業升級轉型,並在香港進行先進製造業,刺激對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創造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助香港經濟結構更加穩定。政府在去年推出了20億元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我認識的不少工業界朋友都躍躍欲試,把握香港制度的優勢和政策輔助,在港開設高增值智能生產線。然而,不少廠商在物色合適現代工業的用地上仍然面對不少問題。   規劃署的《香港 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中,工業用地可歸納為一般工業與特殊工業用地兩類,前者指一般傳統製造業、倉儲和其他工業用地;後者則指對特定環境或作業具嚴格要求的工業,例如高負重、高樓底、較廣闊的平層、具後備電力供應、以及無塵環境等,是「再工業化」中先進製造業所需要的用地。至2033年,香港的一般工業用地短缺將達38.0 公頃;而上述特殊工業用地短缺則會飆升至70.0 公頃。 自2015年起,科技園修訂了旗下工業邨政策,收回土地興建專用多層工廈,以供高增值製造業進駐,包括於2017年已完成翻新的大埔精密製造中心、將於2022年落成的將軍澳先進製造業中心及將於2023年落成、由舊廠房改裝的元朗微電子中心,合共總樓面面積逾十五萬平方米。在香港,此類先進工業的用地可謂長期供不應求,政府應更積極推動在工業邨以外,開拓更多此類特殊工業用地,特別是改造舊式工廈以符合先進工業用途,作為推動「再工業化」的必要一環。 活化進度緩慢 盡快釋放工業用地 香港現存的大部份工廈都是在數十年前落成的舊式大廈,早已難以符合現今製造業的需要。政府自2010年開始「活化工廈計劃」,改善舊式工廈的安全之餘,亦釋放土地資源以應付社會經濟需要。本港約有1000幢舊工廈符合資格,但至2020年底只收到了60多幢工廈申請重建,以及150多幢申請整幢改裝,多數擬改建爲辦公室、食肆、商店及服務行業和酒店,重建作工業用途的申請寥寥可數。長此下去,不但會令工業用途樓面越來越少,亦會推高整體工廈租值,想回港從事先進工業的廠商更難找到合適用地,即使有地亦需要投資不少改裝廠房,情況令人堪憂。 政府今年初推出的工廈重建補地價的標準金額先導計劃,可望稍為紓解現時工廈重建進度緩慢的困境。計劃制定了標準金額,工廈業主可以預先計算應繳地價,有助鼓勵業主加快重建活化程序。不過,計劃中修契後「商業/現代工業」用途的標準地價相同,可以預期較多業主仍會選擇重建後作商業用途。工總期望政府日後能適時檢視計劃,為現代工業用途提供額外的地價減免,以吸引更多業主將工廈重建為適合先進工業的新型大樓。由於現代製造業需要大量的上下游服務支援,工總亦希望政府能放寬工廈作「工業用途」的要求,容許更多支援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進駐,讓活化後的工廈區可以支持「再工業化」,成為符合香港未來經濟所需的活力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