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封面故事 | 綠色北京冬奧 全面實現碳中和

第24屆冬季奧運於本月四日開幕,二十日閉幕,共16天。本屆冬奧會共設置7個大項、15個分項、109個小項,將成為設項和產生金牌最多的一屆。而北京冬殘奧會則於三月四日至十三日舉行,為期10天,屆時運動員將參加兩大類中的六個運動項目、共78個不同競賽項目的爭奪。 經過六年籌辦,本屆奧運將綠色元素落實到整個運動會上。據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介紹,針對雪上比賽項目主要分布在山區的情況,大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源頭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規劃設計比賽場地前,大會已開展了環保評價,確定保護措施,包括通過就地、近地、遷地措施保護賽區的植物;通過設置動物通道、布設人工鳥巢、規範施工行為等多種措施,降低對賽區內動物的影響。並且從多種途徑收集、儲存和回收利用雨水和融雪水,高效利用水資源。通過以上各種措施,守護了賽區的青山綠水,實現「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目標。 延慶賽區的「四無」到標準高山滑雪 在北京西北的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是建設難度最大的一個賽區,在無水、無路、無電、無通訊的山區,從2017年開工建設,三年時間就建起了內地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和第一座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場。 為了讓動物自由遷徙,延慶賽區在施工初期控制施工時長、時段和施工強度,並利用橋樑、涵洞等形式形成動物通道。在施工過程中,科研人員在賽區周邊設置人工鳥巢。2019年春天,鳥巢已有過半的入住率。賽區設置的紅外相機,也監測到諸如麅子、斑羚等動物在賽區的生活軌跡。 至於河北張家口賽區,雲頂滑雪公園是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項目的競賽場館,依著現有滑雪場而建。施工時充分考慮土石方挖填平衡,賽道和場館區域挖方約37萬立方米、填方約35萬立方米,多出的石方轉而用於臨建道路鋪設、護坡、擋牆、排水等的建設。 此次的奧運籌備工作還包括一項植樹計畫,將張家口的森林覆蓋率從56%提升到70%-80%。距離北京200多公里的張家口賽區將承辦冬奧會的大部分單板和雙板項目的比賽,包括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北歐兩項和冬季兩項。 延慶和張家口賽區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經過整體化設計之後,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賽區雪道和道路邊坡、冬奧村和停車場等裸露地面,採用土石和喬灌草植被進行生態修復,如一塊巨大的「吸水」海綿,盡量保證雨水入滲。賽區的生活用水在經過處理之後,也用於沖廁、灌溉等。 張家口的風點亮北京的燈 據了解,延慶賽區的用電全部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用水來自當地的河湖和水庫,不使用地下水。這將保障本屆冬奧是一場環保的奧運會。而且人造雪融化後,雪水會被再度收集利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能源方面,冬奧會實現奧運史上首次100%綠色供電。 綠色冬奧不僅在場館建設方面,同時在與奧運籌辦相關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採購過程中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讓低碳冬奧成為時尚。例如「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該工程是世界上首個輸送大規模風電、光伏、抽水蓄能等多種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電網,把張家口地區的清潔能源輸送到北京,助力北京冬奧會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 過去冰上場館製冰使用的製冷劑大都含有大量氟利昂,會對臭氧層造成損耗。經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會反覆溝通,決定在國家速滑館等四個冰上場館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製冷方式製冰。這是奧運史和世界上的首創,碳排放趨近於零,相當於減少近3,900輛汽車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 水立方想要變身冰立方,也需攻克諸多難題,因為冰壺在所有冰上專案中對場地要求最苛刻。國家游泳中心進行了場地結構、溫度、濕度、照明、聲學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關,並通過將近一年時間的改造,在場館內打造出了符合冬奧會冰壺賽事舉辦標準的制冰系統、除濕系統、空調系統、體育照明系統和控制系統。 在嚴格實施低碳管理方面,大會充分利用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從源頭減少碳排放。同時,建設低碳場館,所有場館都達到綠色建築標准,4個冰上場館使用了新型二氧化碳製冷劑,建成超過5萬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範工程,全面使用低碳能源,賽時全部場館常規能源100%使用綠色電源。 構建低碳交通體系,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賽時車輛中佔比超過八成。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展碳補償渠道,北京和張家口兩地政府將林業碳匯捐贈北京冬奧會,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三峽集團也為北京冬奧會贊助了碳中和產品,通過這些措施,北京冬奧會將全面實現碳中和。 (詳細內容,請閱讀《CAPITAL 資本雜誌》二月號,按此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