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生產力局「Food TranSmarter」廚餘轉化再生能源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日前邀得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及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於香港中文大學參觀由生產力局研發的「Food TranSmarter」(廚餘再生俠)。該系統由「創新及科技基金 – 公營機構試用計劃」資助研發,是全港首個可自動將廚餘液化成漿液的處理系統。 生產力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及綠色生活與創新部總經理都永海,聯同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副校長(行政)及秘書長吳樹培先生及大學可持續發展總監兼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處處⻑楊詩詩到場陪同參觀。期間,由生產力局綠色生活與創新部首席顧問馬耀華詳細講解「廚餘再生俠」項目的研發理念,並示範廚餘傾倒和處理,以及漿液運送等程序,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廚餘再生俠」如何以簡單易用、潔淨衛生的方法,解決廚餘收集和運輸問題。 中大成試點   日後推食肆商場及屋苑 「廚餘再生俠」使廚餘不用棄置於堆填區,而是經回收轉化為再生能源,不但大幅減少碳排放,對引領綠色生活、環保及轉廢為能亦起正面作用。中大多年來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在減廢方面不遺餘力。自去年10月起,中大校園4間餐廳率先成為「廚餘再生俠」項目試點,系統運作試驗十分成功。生產力局期望「廚餘再生俠」日後可廣泛應用於本地食肆、商場及屋苑,協助推進本港的創新環保科技發展,為打造香港成為「善用廚餘之都」及智慧綠色城市出一分力。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右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右一)到中大參觀「Food TranSmarter」(廚餘再生俠)系統,並在中大校長段崇智(中)的陪同下,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左一)及綠色生活與創新部首席顧問馬耀華(左二)了解「廚餘再生俠」將廚餘分解成漿液及自動分隔垃圾的過程。 [...]

專題

駿盈建築:一站式助商企太陽能發電 共建綠色經濟

隨著近年全球暖化問題迫在眉睫,已有不少媒體、非政府組織已不斷提倡綠色生活,減少浪費等等。以香港而言,政府近年亦不斷推行不同的環保政策,例如膠袋稅、「藍天行動」計劃,年前更設立上網電價政策之上網電價計劃,向電力公司售賣所生產的可再生能源。隨著上網電價計劃出爐,節能顧問業務頓成市場機遇。駿盈建築有限公司(簡稱駿盈)董事馬偉成(Kenny) ,認為港人對可再生能源依然不太熟悉,為提倡更多人使用綠色能源,公司在數年前建構專業團隊,進軍節能市場,為客戶度身訂造全方位的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專業服務,提供最具效益的解決方法,為保護環境盡一分力,締造社會共贏。 駿盈建築有限公司董事馬偉成(Kenny)。   特區政府推動全民產電的「上網電價」計劃自2019年初起接受申請,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曾透露,截至去年第二季已收到超過一萬宗申請,當中逾3,700宗已接駁電網,據悉當中包括鄉郊的小型屋宇、私人獨立屋等已率先參與計劃,而不少企業、學校與機構市場相繼安裝太陽能板,市場逐步擴大。馬偉成表示,2014年公司成立時主力建築工程業務,為屋宇署註冊一般建築承建商,承接各類型大小工程,在行業內早已建立起一定的聲譽;隨著政府推出上網電價計劃,公司決定組織為數逾30多人的專業團隊,決心進軍這個藍海市場。   專業專注    進軍工商企業市場 馬偉成表示,自上網電價計劃推出,節能公司像雨後春筍般在市場出現;他強調,駿盈憑著專業專注態度立足市場。公司在建築行業享有累積了不俗口碑。他解釋,香港地小人多,樓高密集,相比其他歐美國家,在本港架設太陽板的難度可謂不低,如夏季受到颱風吹襲、商廈林立、天台的面積狹小,及日照角度等,為搭建工程帶來挑戰。他說:「我們擁有自己的專業工程師,如結構工程師、電力工程師,而我則測量師出身,若客戶在安裝方案上遇到任何問題,我們無須把工作外判,將效率提升,從報價、勘察、設計、安裝及測試,專業團隊為客戶詳細分析,能為其真正度身訂造,為其選擇最適合、效能最高的解決方案,讓他們安枕無憂。」 公司早年累積不少為新界小型屋宇承辦工程的經驗。   駿盈建築工程團隊擁有豐富的建築及工程專業知識,為客戶度身訂造合適的太陽能發電系統。   馬偉成表示,駿盈成立至今,已累積逾數百的用戶。駿盈先後獲得 ISO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發展再生能源 增加電力自主

綠色能源是環保大趨勢,同時亦是減碳的重要部分。近日本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出《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文件,學者指文件帶出一個明確信息,就是以香港有限的土地及天然資源,是無法達到未來的減碳目標,故需要增加向內地購電。 然而,此舉或會令電費上升,加上內地電力的環保質量難以監察。因此,不少人均反思到是否應加強本港的再生能源發展進程。事實上,如奧地利和南韓政府,均大力鼓勵社區安裝太陽能板等設施,以達到能源自主之效,本港亦不妨參考,並推動結束兩電壟斷,加入競爭,找出既環保,又能把電費維持現水平的方案。 為了達到《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香港須於二○二○年或以前制訂二○五○年的長遠減碳策略。因此,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於上週五(六月十四日)發出《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文件,展開為期三個月公眾諮詢,內容包括邁向低碳社會、節約能源和在發電界別中如何進一步減碳,以及智慧城市下的低碳交通這三個主要議題。 當中,由於電力佔了本地六成七的碳排放,因此成為重要減碳目標。公眾參與文件亦指出,若要在二○五○年長遠減碳,估計香港約須有八成電力來自零碳能源。文件認為香港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的潛力非常有限,若要長遠符合減排,必須透過非常緊密的區域合作,亦即日後香港或須從內地輸入更多可再生能源或核電。 再生電發展慢 事實上,香港的再生能源難以應付本港的需要,環境局去年指出,估計至二○三○年間,香港能以風力、太陽能及轉廢為能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僅能佔總耗電量的百分之三至四。當中潛在的風力發電場所能提供的電力,佔全港總耗電量不多於百分之一點五,主要來自電力公司的發電裝置。而電力公司和政府的太陽能系統,以及分布在社區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則佔總耗電量約百分之一至一點五。另外,政府的轉廢為能設施預計在二○二四年可應付約百分之一。 造成這個局面,一大原因是近年香港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有學者認為,香港的可再生能源難以發展,是因為電網沒有第三方加入競爭,令壟斷市場的兩間電力公司欠缺誘因大幅增加再生能源的投資。尤其政府與兩電的新一期管制協議,在沒有詳細的開放電網計畫下,把協議期延至二○三三年,令兩電可以繼續維持壟斷電力市場的局面。 若能把電網開放,市民便不再受中電和港燈各自的服務範圍所限。以現時的太陽能上網電價為例,由於太陽能板多集中在新界安裝,港島居民根本難以參與。而開放電網,就可讓市民自由選擇購買哪一間公司的電力,包括綠色電力。其實在荷蘭、德國、英國等地,市民已可以決定是否購買綠電,並成為支持綠能發展的一大渠道。 除了開放電網,在社區中加設太陽設備亦是加快發展的一途。本港不少村屋的屋頂都適合安裝太陽能板,而自從太陽能上網電價推出後,亦有不少市民均欲申請「賣電」。然而,由於投資較大,未計算保養成本便要約十三萬至十五萬元,故讓不少人卻步。 另外,土地不足亦障礙,港燈發言人曾指出,與火力發電比較,風力發電佔地較多。以南丫島發電廠為例,五十公頃的土地容納了三千四百二十兆瓦火力的發電機組,但風力發電機組則需超過五萬公頃的土地才可提供相同的發電量。故若要風能產到中電現時總發電量的百分之四,需要相等於整個九龍半島的面積。 向奧地利取經 土地限制、開放電網等難題都非一日可解決,故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楊凱珊亦坦言,若單靠本港節能,確實不能達標,有需與內地合作減排。然而,若過度依賴某一處供電,亦會令香港的電力市場、以至電費都失去主導性。 如今次的公眾諮詢提議向內地買電,就讓不少人更擔心此舉對電費有影響。消息人士分析,中電雖已接駁南方電網,但為了維持供電穩定,料需再另建專線,或涉過百億投資,目前未能評估對電費影響。此外,環境局早前已批准中電、港燈興建新的燃氣發電機組,造價共達一百一十億元。資產壽命長達四十至六十年,亦即機組至少用到二○六○年。但若港府採用聯網買電,加大輸入內地電力,部分本港機組或淪為閒置的備用機組。由於這些投資本身已會造成電費上調的壓力,若閒置下來,將會造成浪費。 此外,亦有分析認為,轉向內地買電其實只是把污染轉嫁給內地,再者,內地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會對香港造成污染,因為若發電廠設於廣東沿岸,空氣污染物亦很大機會被吹到香港,根本無助改善空氣質素。即使當局承諾區域能源合作只限於可再生能源,但如何有效地監察質量亦是值得關注,因為過去內地一些發電廠,經常被指在開發過程中,置環境於不顧,破壞山河、影響下游農業水資源等,亦曾有不少媒體報道,內地一些風力發電場根本沒有連繫到電網上,白白浪費了電力。是以在與內地合作的同時,香港政府不妨參考海外的例子,致力把本港的再生能搞好,讓本港的電源保持多樣性。 環顧全球,奧地利的再生能源佔比在歐洲國家中可為最高,佔比達到百分之七十九點三。有如此的成績,主要得力於研發與創新能力,奧地利製造業平均投入研發之經費約為其產值的百分之二至三,而其環保產業的經費則高達百分之六點五。而在當地的「二○一○年新能源法」中亦訂有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獎勵措施,以及成立「環保與新能源研發獎勵基金會」(簡稱FFG)等協助企業籌措資金的機制。可見,政府的扶持在發展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