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動態

百年傳統「嶺南藥廠」 積極引進AI人工智能全自動生產線

經歷疫情之後,本地不少傳統行業都從中汲取了教訓,明白到升級轉型的迫切性,並希望能趕上步伐。向來致力推動香港資訊通訊科技和本地製造業發展的 香港無線科技商會(WTIA),就推出了「智創互聯4.0」系列以幫助業界認識更多創新科技,早前更以「引領我城,智慧轉型」為主題舉辦了「工業4.0物聯領袖峰會」。WTIA主席李勁華於峰會上公布了該會最近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半成的被訪公司曾於最近3年內完成過工業4.0的相關項目,更有超過7成的企業曾為客戶提供與工業4.0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顯示新型工業正在本港逐漸興起。 當中,具百年歷史的 嶺南藥廠 正是積極求變的一個好例子。藥廠目前的生產線仍然是採取半自動化工序,故在生產製作、年度審核方面,往往需要花上大量人力及時間處理。然而,嶺南藥廠營運總監譚天樂教授(Timothy) 表示,廠方上下已經有轉型的覺悟,他深信只要藥廠與時並進,善用新科技及加強數據管理,並將現時的半自動化生產工序變成全自動智能化,藥廠的轉型絕對是指日可待。 嶺南藥廠目前有3條生產線,但仍舊相當「傳統」地採用半自動化工序,部分工序例如檢查藥樽有否破損、樽蓋是否蓋好或樽身有否貼上標籤等,仍然只憑工人以肉眼監察。Timothy透露公司已着手計劃轉型,會將生產線逐漸變成全自動化,就連包裝工序也會陸續改由電腦系統管控。他解釋:「藥品生產廠房需要一個淨化環境,內裏的溫度、濕度及換氣率等都需要嚴格監控,同時廠房中愈少人出入就愈能減少污染。因此在這方面,若能使用AI人工智能系統去監察廠房生產過程,既可第一時間解決生產上出現的各種問題,亦可減少同事出入廠房,他們可安坐辦公室遙距管理,而環境參數、生產數量、生產過程有多少產品損耗等,都會由AI一一準確告知。至於包裝工序中的監察工作,在實施工序智能化後,亦會由系統自動監控,大大提高準確度,減低人手需求。」 提到AI人工智能,近期愈來愈多公司運用ChatGPT去提升產業發展,原來嶺南藥廠也在積極研究這類創新科技的可應用性。Timothy表示:「我們暫時覺得ChatGPT較適用於Audit方面的工作,就目前來說,我們對於可應用在生產工序中的AI人工智能技術會較有興趣。」早前Timothy作為「工業4.0物聯領袖峰會」的講者之一,在會後就提到正與生產力促進局研究藥廠生產客製化(Tailor Made)產品的可行性。因不同藥膏、藥油的樽蓋設計大不相同,目前藥廠要做到客製化有一定困難,而在生產線中引入AI人工智能技術,或許能提供解決方案,但仍有待研究。 升級轉型 邁向工業4.0 然而,香港製造業要實現升級轉型,也必然會面對一定困難,例如:土地問題與資金問題。Timothy坦言,香港地空間狹小,大部分中藥廠的生產線均設於工廈的不同樓層中,嶺南藥廠亦不例外,未能像地方闊落、樓底超高的內地工廠般,使用大型機械臂等裝備,以減少人手處理。他表示:「在這種限制之下,生產力促進局希望我們藥廠仍然可以透過工業4.0科技計劃,以及盡量運用AI人工智能系統的支援,將傳統生產工序全面自動化,長遠達到減少人手、縮短生產時間和減輕成本等目標。」 至於資金方面,早前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在「工業4.0物聯領袖峰會」上提出了「再工業化資助計劃」,Timothy認為這絕對有助本地藥廠發展。他解釋:「因為本地7、8成中成藥廠都是中小企業,若一直單靠人手處理生產工序,恐怕難以達到國際GMP水平。『再工業化資助計劃』正好協助這些中小企重新投資機器和先進設備,減輕成本。」他希望這項資助計劃的門檻不要定得太高,同時期望生產力促進局能擔當顧問角色,按企業的不同需要為其度身打造申請資助及增加產量的方案,再配合工業4.0,效果就自然能夠「一加一大於二」! Timothy感恩有機會參與「工業4.0物聯領袖峰會」,讓大眾知道傳統中成藥廠也能夠結合AI技術發展,變得智能化、現代化和國際化,走向世界市場。同時他希望能與業界多作溝通,彼此交流切磋,共同找到改進的方向。他總括了藥廠的未來兩大發展方向:「第一,是做好嶺南萬應止痛膏、莪朮油、紅花油及黑鬼油等現有產品,務求在自動化及智能化技術協助之下,能大大提高年產量和銷售盈利。另外,是未來繼續研發不同類型產品,希望藉着公司的名聲及創新科技,將嶺南藥廠帶到國際市場,令有華人的地方都有我們的產品。」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查毅超:香港再工業化 科研轉化能力成關鍵

去年7月推出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至今約一年已有16宗建設智能生產線的申請獲批,涉及行業包括生物科技、食品加工、建造、印刷及醫療器材等。可見現時工商業界,已逐步走上創科、先進製造之路。 本屆特區政府過去三年投放逾千億元於創科發展,推動研發、再工業化、產業發展以及發展基建。近年,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持續增長,由2014 年的167億元增加 57%至2019年的263億元。在政府的鼓勵和投入下,業界參與亦越來越積極。根據政府文件顯示,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夥伴研究計劃」推出兩年多已吸引私營巿場投入逾2億元贊助,與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將研發成果商品化;而「企業支援計劃」推出六年,獲私營公司投入4.45億元、政府配對投入4.02億元進行內部研發,強化企業內部的科研轉化能力。   一個地區的創科及先進工業發展,必須「產、學、研」三者環環相扣,各施所長,才能充份發揮影響力。一直以來,香港本地大學學術根基紮實,上游基礎研究實力廣受認同,獲得國家高度重視。自2018年落實「科研資金過河」以來,國家批出超過3.7億人民幣科研資金予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支持超過160項研發項目和參建19所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在「十四‧五規劃」中,國家將香港定位為國際創科中心,足證國家對香港的信心,並期許本地科研成就能夠貢獻於國家在核心技術能力及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所研發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在香港科研、轉化,現已在超過90個國家使用、每年惠澤700萬名孕婦,可見香港的前沿科研產業化並非痴人說夢,更已有成功例子印證。   創新科技要由實驗室走進巿場,當中少不得中游的應用研究、以及下游業界在商品化上的投資。香港的工業界近年積極投資創新科技強化競爭力,希望藉著在內地的產業鏈網絡及成熟的製造技術,充當本地科研及大灣區製造業基地之間的橋樑,協助更多基礎科研商品化。若能夠進一步強化上游院校、下游廠商企業之間的中游應用研究,定能大大提升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效率。我認為由香港政府成立的五間研發中心,對本港科研轉化擔當相當重要的角色,更是香港「再工業化」、發展先進製造業的關鍵。參考研究及發展中心的最新進度報告,五所研發中心的營運開支在兩年間上升約11.8%,但開展新增項目則未有增長。業界普遍期望,研發中心能夠投放更多資源與大學合作,將更多前沿基礎科研轉化為具有應用場景、可授權的技術,助港資廠商創造新產品及新產業。工總亦向政府建議協助研發中心制定績效指標,規定他們與大學合作的比例,及要求研發中心開展一定比例的平台項目,做好將基礎科研轉化為廣泛業界應用的連接角色。此舉更可助港資廠商在本地進行高增值先進製造工序,進而在內地產業化,形成兩地科研合作的最佳模式。   發展創科任重道遠,必須締造互利互補的合作模式,方能事半功倍。在剛公布的《施政報告》,工總期望政府能延續對創科及工業界的支持,作出更具前瞻性的規劃,完善產業生態圈,助香港科研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充分發揮國際創科中心的影響力。     撰文: 查毅超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

企業策略

生產力局:為食品製造商建智能生產線

生產力促進局一直致力為製造業升級轉型,引入先進技術提升生產力及解決傳統製造業痛點。生產力局日前與本地食品生產商廚房壹號簽署合作協議,為該公司的中央廚房建設智能生產線,提供「一條龍」支援服務,由可行性研究、工廠佈局、生產過程及智能生產線設計、設備安裝和集成、執行測試及調試、以至配對政府資助基金及培訓科研人才都給予支援。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左)與廚房壹號有限公司創辦人黃志超簽署合作協議。   香港「美食天堂」之稱號譽滿全球,食品製造業乃香港傳統行業,生產線大多較為傳統,於香港地少、工資高昂的環境下,引入可節省廠房用地、人手同時確保產品質素的智能製造方案,對富前瞻性及對品質一向有嚴謹要求的「廚房壹號」別具吸引力。   「廚房壹號」現時主力生產低溫慢煮及燒燴食品,期望透過智能生產提升淨利潤。生產力局針對該公司業務進行深入了解及評估,按「廚房壹號」需要,設計了U形緊湊佈局的智能生產線,節省用地空間;精益化的生產設備佈局和生產流程安排,可減少材料重覆運送,有利加快整個生產流程並提升生產效率,預期明年第二季投入生產。 生產力局為項目提供全面技術支援,設置實時數據可視化系統以助監控生產流程,確保食品安全及可溯源性,並分析和預視特別情況,提前對設備作出預測性維護,可避免意外故障停機所招致的損失,讓企業控制每日平均產量更得心應手。數碼化訂單管理系統則可優化生產排單和出貨安排,減少冗餘生產造成浪費。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這條新的智能生產線將成為『成就智上』的又一成功例子,期待生產線於明年正式投產後,能為『廚房壹號』增加產量之餘,更可減少人工、倉儲、能源消耗的成本。此外,實時全面監控的智能系統,令產品質素更有保障,有利本地食品企業形象塑造,更可提升香港整體的食品安全水平,加強市場對『香港製造』食品的信心,為香港食品業注入智能製造新動力。」 「廚房壹號」創辦人黃志超表示,從事傳統食品加工多年,近年察覺到市場需求與消費者的行為均有所轉變,在考慮擴展業務時,希望尋求更智能的生產方式提升競爭力,配合業界大勢所趨。因此,公司把握疫情期間生意稍受影響的重整期,果斷決定為廠房升級,配置智能生產線。黃志超預期,智能生產線能夠為其節省廠房佔地,減省操作人手、提高產量並降低綜合成本,亦能確保產品符合國際品安全標準,長遠將為企業持續發展帶來益處。 廚房壹號項目是生產力局協助下首個成功申請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的項目,獲該計劃資助最多三分之一的項目總開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