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2022 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 以「集籽種城」共同探索城市韌性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協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為主要贊助機構,兩年一度的本地建築界盛事——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下稱「雙年展」)第二階段展覽,已於日前起於北角(東)渡輪碼頭及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壓軸展出,而第一階段展覽則在上月底率先於中環街市登場。「雙年展」是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活動之一。 今屆雙年展由六位策展人共同策劃,他們均為土生土長的「80後」香港建築師及設計師,活躍於各建築及創作領域,包括在數個國際都市走了一圈後又回到香港的美國註冊建築師梅馥曼(Fei)、熱衷城市研究的荷蘭註冊建築師何尚衡(Alfred)、跨媒界藝術創作及策展人盧韻淇(Wiki)、擅於遺產保育建築的香港註冊建築師徐卓華(Erica)、對香港古蹟及歷史有濃厚興趣的香港註冊建築師黃洪銓(Nicky)、以及從事文物保育專業的香港註冊建築師龍文菁(Carla)。 今屆雙年展的主題為「集籽種城」,聚集了50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共同探索怎樣令社會上的不同元素共存、取得平衡。策展團隊希望參展單位透過反思「種籽」的概念——一種微不足道,卻具備抗禦困難的生命根源,能夠如經營種籽庫般,把民間別具韌性的「種籽」,置放於陽光下,讓大家見證及推動其成長。今屆雙年展中每顆收集得來的「種籽」形狀各異,但都是始自對人的關注,憑藉一個單純的信念,一起摸索我城未來的方向,寫下屬於當代的香港故事。 今屆雙年展的香港部分舉辦至11月26日(星期六),四個展覽場地分別是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及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而深圳部分則將於今年11月25日(星期五)於深圳羅湖粵海城·金啤坊展開,展示三件實體展品及其他跨媒體創作。策展團隊對場地的選擇亦印證「集籽種城」的概念,挑選一些為人熟識並散落城中的地方如碼頭、街市等,喚起當中的日常人文故事,讓大眾重新築起某些失落的記憶。香港部分在展覽期間將舉辦一系列社區項目,包括工作坊、學術研討會、導賞團及放映會等,配以多元化的展品,內容涵蓋實體與虛擬世界,包括裝置藝術丶互動設計丶跨媒體創作及虛擬技術,令今屆展覽貼近大眾,成為屬於每個香港人的雙年展。今屆雙年展已率先於上月底開放中環街市展區,其中聚焦多個社會議題,希望加深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對於城市發展及相關內容的認識,當中部份展品以互動方式,由淺入深地讓參觀者寓學習於遊戲。 重點展品: 由深食設計的「味圖:香港街道鴛鴦」食用體驗,以味道代表每一條街道所展現的多元社區,從食物體現和反思街道景觀和社區活力。 遊戲「時間知行」由多媒體藝術家張韻雯所創作,鼓勵玩家投資時間,身體力行地實踐永續發展目標,遊戲結合虛擬與現實,玩味十足。 由智樂兒童遊樂協會設計的「設計遊樂空間唔係講玩(除非係……)」試圖以樓梯滑梯、模型、展板,邀請來自不同社區的孩子告訴我們平日會在哪裡和如何玩耍,嘗試從兒童角度去看遊戲和設計,並希望喚醒專業設計師內心愛玩的一面。 今屆雙年展匯聚本地及海外具代表性的參展單位,他們來自科學、藝術、教育、設計、社區、建築、保育及影像等領域,從自身角度出發,透過「自下而上」、「共居」、「人與自然的共生」及「生活宣言」四個命題,構想富韌力的城市,「種」出和而不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藍圖。 自下而上 – 社區設計與社會設計 當城市面臨老化問題,建築環境亦如是。在這前提下,自下而上地由居民的需求所展開的社區設計,相對於由上至下的管理式設計,理論上能避免城市更新時所引起的衝突。這種設計模式可怎樣重新定義建築師和規劃師的角色?又能否成為推動文物保護的一種方式? 重點展品 支持人本交通、改善街道設計的群體「街道變革」希望透過 「#Streetopia」,鼓勵公眾表達「#咁理想條街點樣」。 香港清潔工工具研究所透過作品「清潔工DIY工具」展出清潔工友們如何自費製作既實用又耐用的「開工架生」默默貢獻社會,一方面宣揚他們自製工具的智慧,另一方面旨在喚起大家對清潔工的關注。 共居 – 多元化與包容 香港這城市素以包容、多元化見稱。我們是如何與不同人群,其中包括弱勢群體、殘疾人士、LGBTQ社群、長者和少數族裔等共處,讓這裡成為每個人的宜居城市?不少參展單位梳理了其對多元與包容的城市設計方法的反思。 重點展品: 在中環街市展出、出自Make Room Community的研究作品「房屋不是結果 – 過渡房屋的社區營造和展望」藉著露營床與睡袋為主要媒介,以居民的角度,記錄他們從劏房單位搬遷到新落成過渡性房屋社區的轉變,從而對過渡房屋政策和設計進行比較評估,藉此促進本地弱勢社群創造復原力。 納 設計及建築事務所的展品「充氣教堂」是一個便攜式、可重複使用的充氣結構,想像市民在疫情下因社交處所關閉、假日無法參與宗教聚會之時,如何以單人模式在戶外完成信仰儀式。 人與自然的共生 – 可持續規劃 為應對疫情危機,人們開始遙距工作。城市人口的流動減少,同時有更多人選擇搬到負擔較輕的宜居地區,成為了重構城市規劃的契機——發展可持續城市時,我們是否應比以往更尊重大自然與傳統文化,以及「城市與鄉村」、「當代與歷史」、「人類與自然」之間應有怎樣的共生關係? 重點展品: 由曾偉俊、梁皓晴和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共同創作的實驗項目「蜂。酒店指示牌」試圖展示設計不應單純為滿足人類的需求,還應配合其他生物的需求,讓城市更富生物多樣性及包容性。 以鄉郊復育為題的項目「本地竹實驗」設於北角碼頭,參展人繼里畫坊為沙頭角擁有360年歷史的梅子林客家村制訂復育方案,集合了研究團隊、居民、參與學生及義工們的知識、技術、經驗和創意,探討人與自然關係、在地物料如竹、磚瓦和植物染的使用,共同策劃香港的鄉郊資源庫。 生活宣言 – 另類生活與低碳生活 為保護環境,奉行低碳可持續生活是不少個體以至國家所宣揚的價值。然而在全球疫情下,廣泛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及網購產生的大量包裝材料,教我們不得不反思該如何挑戰現狀並忠於信念,過上更富韌力的可持續生活。 重點展品: 探討城市規劃的項目「雜草重生」設於中環天星碼頭(七號碼頭),由王曉欣及龐宇靈設計,透過反思看似常帶貶義的「雜草」的生態價值及其韌性,旨在累積日常生活中近在咫尺卻被忽視的自然知識,建立有關城市荒野的體驗並探索在高密度城市景觀中與其他物種共存的方法。 由創意集體「懷疑人生就去」、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共同策劃的「天星沙龍」,帶參加者乘坐電動渡輪穿過維多利亞港前往青衣天星小輪船塢,通過歷史、文學和流行文化,重溫與這片小海港緊密相連的城市故事,將緩慢的渡輪改造為休息、反思生活和沉浸式城市觀察的靜態空間。 [...]

企業策略

活託邦拓嶄新香港共居概念

全新共居品牌活託邦Oootopia繼早前於啟德及大角咀開幕的共居項目,九月將於香港大學港鐵站附近落成第三個共居住宅項目活託邦 · 西環,為活託邦增添一員,並為香港服務式住宅帶來新氣象。   各項目設計融會不同特色 在最新項目活託邦 · 西環內,設計靈感源自鄰街繁華夜生活的「活吧」“Ooobar”,讓活託邦人可在輕鬆舒適的環境下交流暢飲。各個項目均採用多種高可塑性的材料呈現設計主題,融合文化和社區元素,反映建築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共居環境,如用於活託邦 · 大角咀外牆上,使外牆與周圍環境互相輝映的耐候(風化)鋼物料。另一方面,在啟德項目設置超過1,500呎的舒適客廳和設備齊全的廚房,透過落地大玻璃窗,增加室內採光之餘,無形中把住宅內外的人群連繫起來,凝聚住戶;而活託邦 · 大角咀則設有啟發自日本傳統塌塌米的和式客廳,採用自然色調和多樣的建築材料營造溫馨的家庭感覺。 活託邦把「共居」的定義,由共享空間深化為共享精神,活託邦旗下的三個項目均由擅於公共空間設計的Groundwork Architects + Associates Hong Kong打造,由創辦人阮文韜及其團隊塑造一系列匯合文化與社區元素的時尚實用設計。活託邦行政總裁林文超指出,活託邦希望以三個「活」革新香港服務式住宅:活出機遇、活出胸懷、活出真我。因此,他們為每個項目用心設計空間,引入高性能的設計方案,並促進活託邦人之間的交流,締造一個充滿活力、積極正面和完全包容的社群,體現共居的真正意義。每個經精心挑選的設計元素,對於塑造嶄新共居概念來說均十分重要。 在每個活託邦項目的共享空間和住宅房間中,都運用了木材貫穿整個設計。阮文韜認為天然的設計材料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同時天然材料擁有非常持久的耐用性,讓住戶可以更容易粉飾自己的空間。室內其他精巧的設計,包括房間內更備有地毯和額外寢具,令房間增添份外溫暖的感覺。林文超續指出,個人化和舒適感在活託邦生活模式中是不可或缺的原素。   加強住宅的實用性 除了在項目設計上花心思,在其他配置中也致力加強住宅的實用性,活託邦 · 西環的房間內均設有摺疊家具,包括可摺疊的餐桌及活託邦原創摺疊睡床Switch bed。相比市場上同類型的服務式住宅,活託邦的三個項目均配有更多的儲物空間及住戶共享空間。種種貼心的設備使活託邦人感到賓至如歸,如置身於家中一樣。在共享和私人空間中,創造更多充滿關懷與交流的生活環境。在這個高樓聳立、人情冷暖的城市中,人們的生活都被限制於細小狹窄的公寓,漠視周遭的鄰居和事物。活託邦與Groundwork 都希望可以為這個現象尋找解決方案。 [...]

商事動態

香港共享居住空間Weave on Boundary 八月開幕

香港最新共享居住空間公司Weave Co-Living(蓮牽)旗下首個項目Weave on Boundary將於一星期後正式開幕。Weave於近日公佈更多有關該物業內公共空間的環境、住客網絡平台以及餐廳合作夥伴的詳情。Weave on Boundary目前正接受入住申請,並將於8月1日開放入住。 Weave所提供的居住空間,著重舒適、便利和社群,同時亦包含有助提升住客整體住宿體驗所考慮的因素。故此Weave講求在私人空間和社區生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同時結合精心設計的空間和現代科技。Weave按照這些準則為年青專業人士和千禧世代打造出一個嶄新而又租金相宜的共享居住空間。Weave on Boundary設有充分的公共空間反映出品牌的核心定位,設有乒乓球桌、閱讀空間,而客廳備有大熒幕電視、Bose革命性的音響系統、大型投射屏幕、舒適沙發和豆袋;廚房內各種廚具以至餐具等一應俱全,而熱愛健身的住客可以盡情使用跑步機、橢圓機、健身單車及自由重量等健身器材;住客更可到天台花園享受陽光並與朋友燒烤。 另外,Weave為住客而設的網絡平台「Wally」將會加強團隊與住客以及住客間的溝通。該平台的功能包括訪客登記、預約公共空間、瀏覽及報名參加Weave的活動,還有各種生活著數優惠,為住客提供便利又熱鬧的社群生活。Weave on Boundary地下為佔地兩層的all-day dining餐廳——芳華絕代,由經營位於鬧市角落的「山旮旯」餐廳的餐飲集團所營運。 Weave Co-Living創辦人Sach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