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柯創盛:做大個餅維持公共財政穩健

隨着本港人口高齡化加劇,特區政府最近十年的經常性開支增幅很大,甚至遠高於收入的增幅。香港政府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由回歸後1997-98年度的14.13%,已大幅增加至2022-23年的28.44%,情況值得關注。 2021年,香港的政府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為24%,相比加拿大、英國及法國分別為39%、45%及54%的比例為低,但這些均屬高稅率國家。若扣除國防開支,2021年美國的總公共開佔約GPD約26%,與香港的24%只相差約2%。 按照《基本法》第107條及第108條,香港要奉行低稅制,並指出財政預算應以「量入為出」之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要達致公共財政穩健,較理想的方法是增加庫房收入,以達致「量入為出」,避免出現結構性赤字。就如利得稅佔政府超過四分之一,大企業的投資及經濟活動非常重要,政府有必要改善本港的營商環境。事實上,大企業及高收人士作投資或消費,因涉及較大額資金,可產生的乘數效應亦大,出現「水漲船高」的效果,幫助市場。根據2020/2021年度年薪逾100萬元的「高薪一族」約有20.4萬人,合計繳交569.9億元稅款,佔整體薪俸稅收總額超過75%。 然而,據百佳超市之數據顯示,中半山區,南區,離島,九龍塘等高消費地區店舖的生意額明顯下跌,較疫情前的2018年及2019年同期相比,銷售額有23%的跌幅,平均人次下跌20%。政府有必要更積極「搶企業、搶人才」,同時整合散落在不同部門之中的招商引資事宜,避免各自為政,削弱成效。 政府亦可積極研究借助市場力量,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今年中便公布私人參建資助房屋先導計劃的細節,新計劃命名為「樂建居」,而先導計劃中的指定折扣率則為市價的六五折出售。「樂建居」的一大好處是透過資助房屋的折扣率,以比私人住宅較低的置業成本,從而讓市民更易上車,並且依賴私人市場,提升單位質素,設計亦更具靈活性。特區政府既能滿足市民的置業需求,亦不用特別出資興建資助房屋單位,省卻繁複的行政成本及建築成本。政府借助市場力量發展資助房屋,相信這是一個可繼續探討的方向。     撰文:柯創盛  前立法會議員 ============= 延伸閱讀:柯創盛 :打救球市 需增娛樂元素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柯創盛:地價跌勢成公共危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本財政年度的修訂預算,將錄得約1,400億元赤字,高於原來預算的約560億,其中一個原因是樓市疲弱影響賣地收入。近期多間大型地產商相繼公布業績,盈利紛紛出現倒退,甚至出現虧損情況,就如希慎興業去年虧損11.6億元、信和置業少賺42%、新鴻基地產純利跌44%,而新世界發展純利亦跌15%。此外,九龍倉亦發出盈警,這確令公眾關注,地產公司的黃金時代是否已成過去。   據業內人士表示,隨着息口上升導致建築成本上升,加上項目工程審批程序繁複,而且地產商投地出價只會更趨保守,賣地價格無可避免或要下跌。就如近幾個月,已先後有政府赤柱環角道豪宅地、市建局觀塘商業項目及港鐵小蠔灣項目均相繼流標,這正反映政府官員或相關機構的期望與市場看法有落差。政府剛公布2023/24年度的賣地表,將提供12幅住宅地皮,合共可興建逾9,000個單位,未來的投地結果如何,勢必影響庫房收入。特區政府宜盡早作部署,尋找其他開源節流的之財,以確保香港未來財政穩健。 至於樓價走勢, 隨着疫情受控社會逐步復常,未來不需太悲觀。正如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所指,即使本港樓價過去一年因外圍和加息不利因素影響有所調整,但樓市有剛性需求,加上恢復全面通關和搶人才措施帶動。預期買家下半年重臨市場。未來,香港或出現土地價格下跌,樓價平穩發展的新趨勢。   撰文:柯創盛  前立法會議員   延伸閱讀:柯創盛:加稅不如做大個餅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platform.hk/ [...]

博客

史立德:疫後財政政策的重構方向:港式「加減法」

世界主要經濟體近期正積極重構疫後公共財政政策,其策略大致可分爲「加、減、乘」三法;「慎用減法」是指逐步退出疫情時的臨時性措施,並配合疫情現況和經濟復甦所需,彈性安排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退市」;「巧用加法」則是提高現有稅種的稅率或開徵新稅種,以協助重建穩健的公共財政;「善用乘法」是指帶頭增加在特定產業或人才培訓的投資,以調整經濟結構;而香港近期的財政施策方向與海外經濟體相似,有「巧加慎減」的特點。   過去3年是香港公共財政的快速擴張期;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共動用逾6,000億元推出一系列抗疫措施,並在《財政預算案》中推出大規模逆周期措施。隨着年初第5波疫情爆發,政府推出嚴苛的社交距離措施,重挫本地經濟,企業經營信心和投資氣氛急降,政府秉持「應使則使」的態度,及時推出第五、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以及新一輪「保就業」計劃,以紓解民困和穩定經濟。   非常時期  非常政策應對   香港一直以財政紀律著稱,政府嚴守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原則。過去兩年多來,政府一方面為應對疫情反覆的「非常時期」而多次動用大筆公帑「開倉濟民」,同時部署將部分「非常政策」減磅或退出,並加緊探討如何增加收入來源,為恢復公共財政的穩健性盡早籌謀。雖然特區政府去年因抗疫而大幅增加財政支出,但得益於去年大部分時間本地疫情受控,經濟活動漸次恢復,2021-22財政年度更錄得189億元盈餘;「控疫情、保經濟、穩財政」終能殊途同歸,甚至可說是「三位一體」;這或許亦是特區政府堅持以「權變」手法運用公帑並在今年繼續推行赤字預算的考量之一。   眾所周知,低稅率和簡單稅制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但鑒於近年公共開支較大,故特區政府積極研究如何在維持低稅率,又不影響民生的前提下,開拓新收入來源,並提出了多項加稅建議,例如去年上調股票印花稅、將向大型跨國企業徵收本地最低補足稅等。除了着眼於增加庫房收入,在政改方向上亦與當前國際趨勢一致,主要針對經濟負擔能力較強的個人和大型企業,並傾向於以資產為徵稅的稅基。   得益於多年積累下來的深厚底蘊,本港財政儲備至2021年底仍保持在超過9,000億元的高水平,加上特區政府近兩年加緊探索「非傳統」開源渠道,包括發行綠色債券以及將未來基金的部分回報納入投資收入等,可以說,本港公共財政狀況在未來一段時間雖略為轉弱,但「倉廩足」的基本格局並未改變;政府仍具備足夠財政資源支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應「多用乘法」 提振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