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

全球華人企業家總商會主席岑政熹:辦品牌選舉冀提高餐飲業ESG參與度

近年全球暖化、環保問題是近年全球政府共同關注議題,對於全球三分之一温室氣體排放來自食物系統,根據2015年數據顯示本港大約三成廚餘來自工商業界,每日約產生1,000公噸,工商業界廚餘在過往10年更呈現增長趨勢。有見及此,全球華人企業家總商會及駿富慈善基金會日前(23日)假於中環街市舉辦首屆「ESG全球關愛餐飲品牌選舉」開幕禮,冀以選舉形式鼓勵中小企業關心環保、全球暖化問題,以貢獻服務社會,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全球華人企業家總商會執委會主席岑政熹表示,希望透過活動推動環保,令下一代生活越來越好。 全球華人企業家總商會執委會主席岑政熹希望透過活動推動環保,令下一代生活越來越好。 一眾專家在會上分享對環保與ESG的看法 岑政熹:環保需要每人行多步 力量才更大 岑政熹希望,透過是次選舉提高餐飲業者對ESG的認知,特別碳中和,從中思考如何主動減少廢棄物、節能降耗、碳排放、可持續食材採購等。他補充「ESG全球關愛餐飲品牌選舉」將會由專業評審團根據環境保護、社會福利及企業治理等準則選出最佳ESG上市餐飲品牌大獎、最佳ESG連鎖餐飲品牌企業大獎、最佳ESG餐飲品牌中小企業大獎及最佳ESG管理人員卓越大獎。 隨著中小企對ESG日漸重視,岑政熹表示,商會希望成為政府及民間之橋樑,特別推動環保理念,「中國夢其中一項是青山綠水是金山銀山,推動環保理念為下一代建立更好生活是商會理念之一」。他表示,環保需要由上而下、下而上實施,政府推動政策時很多時需要解說,但「政策很多時解不清,需要民間力量更早教育商家,配合環保大趨勢」。 在開幕禮上,大會更邀請到將為今次比賽擔任專業評審團三位專家,包括: 嶺南大學香港商學研究所副所長林德明、威博顧問總經理暨首席顧問盧威林及中主環球集團主席陳樂禧,聯同「ESG全球關愛餐飲品牌選舉」榮譽顧問黃家俊及亞洲雜貨執行董事葉錦昌等分享對餐飲業走向環保及碳中和的看法。 林德明:政府需協助中小企業投身環保 嶺南大學香港商學研究所副所長林德明表示,全球不同地方越來越多突發性天氣變化,這些和温室效應相關,餐飲業除了需要能源外,食材運輸及製作涉及能源。他表示從最近研究得出香港超過9成中小企業對碳中和理解和認知不足,較難參與整個碳中和政策,這個情況亦令擔心。他補充,最近和不同機構合作,期望製作能源、碳中和指標,協助中小企業投身環保。 威博顧問總經理暨首席顧問盧威林表示,不少餐飲業反映「沒有人才、沒有方法、沒有資金」實踐ESG,「香港不是沒有技術,但相關技術很貴,因為用的人少」,盧威林認為政府有責任帶頭為中小企提供相關資源及制定標準,讓企業跟隨以推動環保等可持續發展政策。 開幕典禮後大合照。 ESG全球關愛餐飲品牌選舉籌委主席趙瑞萍在會上公布參賽資格及詳程,現已正式接受報名,截止日期至9月22日。申請表格可於https://www.lovingenterprise.com/下載,電郵地址: secretary@gcec.org.hk 查詢可致電聯絡電話:2111 1137 ============= 延伸閱讀:淺談 ESG(一):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時尚品牌可從小處著手 由包裝做起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可持續發展

太古地產:綠色升級 參與抗暖化聯署 支持零碳經濟

近年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商界關注的議題,2015年聯合國195個成員簽訂巴黎協定,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努力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之內,以應付氣候變化帶來更極端天氣。太古地產(01972)剛宣布參與「Business Ambition for 1.5 °C」聯署運動,承諾配合將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1.5°C內,成為香港及中國首個參與聯署的地產發展商。太古地產董事及高級顧問郝唐惠莉表示,會積極配合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並定立更多可持續發展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   太古地產近年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工作。2019年,太古地產成為香港和中國內地首個長遠減碳目標獲SBTi批核的地產發展商。有關目標涵蓋公司旗下直接營運的物業和整個價值鏈,包括租戶營運及新發展項目。於2020年,太古地產旗下所有發展中項目均已取得綠色建築評級計劃最高級別認證,97%的既有物業亦已取得綠色建築認證。此外,公司旗下成都遠洋太古里項目最近更實現使用100%可再生電能,達成另一個重要里程碑。 另一方面,太古地產已榮獲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準及指數認可,包括於2020年連續四年成為唯一一家獲納入道瓊斯可持續發展世界指數的香港企業, 並位列全球地產業界表現最佳的首5%。最近參與「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聯署運動,承諾配合將全球暖化升幅控制在1.5°C內。正如太古地產行政總裁白德利表示,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面對的重大危機,需要大家合力應對。集團參與「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運動」,承諾致力控制全球暖化,正是朝著正確的方向更進一步。 [...]

專題

【迎戰16度】南極突破20度,極端氣候加速全球暖化

從1979年至2017年,南極冰蓋損失的冰量至少增加了六倍。 地球變暖的速度比最初想像的要快,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同時,氣候變化正在給地球的海洋造成嚴重破壞。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南極是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在過去的50年中,其溫度上升了近3°C,並且從1979年至2017年,南極冰蓋損失的冰量至少增加了六倍。 撰文  徐善雯| 攝影  copyright@United Nations 2009-2019 南極今年熱得相當反常,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努利斯(Clare Nullis)說,即使在炎熱的夏季,這一在南極洲北部記錄到的溫度也是不同尋常的。他表示:「稱為埃斯佩蘭薩(Esperanza)的阿根廷研究基地位於南極半島的北部;記錄下了新的創記錄溫度:18.3°C,即使在夏季,這也一個人們通常不會與南極洲聯繫在一起的數字。這打破了2015年創下的17.5°C的記錄。」 水位不斷上升 南極的年均氣溫為零下25°C,沿海地區的年均溫度為零下17-20°C左右;內陸地區平均溫度則為零下40-50°C;東南極高原地區最為寒冷,年平均氣溫低達零下57°C。到現在為止,地球上觀測到的最低氣溫為攝氏零下89.2°C,這是1983年7月在蘇聯東方站記錄到的。 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建立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旨在提供客觀可靠的科學信息。2013年,氣專委發佈了第五次評估報告, 報告結尾明確指出,氣候變化是真實存在的,而人類活動是導致其發生的主要原因。 南極半島西海岸約有87%的冰川已消融。 [...]

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素食消費產業,女性主宰決策權 

我們每日的飲食選擇,不只會影響自身的健康,同時也可能對地球及其他物種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過份消耗肉類就是其一。根據聯合國研究資料指,畜牧業及肉食工業佔全球總碳排放達14.5%,是促使全球暖化的「元兇」之一。近年越多越多人認同以「少肉多菜」及素食減少碳排放的理念,其中不少為女性,成為素食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 撰文:余美玉    攝影:鄺銘漢 自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以來,人類對肉類的需求有增無減,至今全球牛、羊的飼養量增長近1.5倍,豬的飼養量增長1.6倍,也因此令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多達300億噸至400億噸。根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於2017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牛肉在十大對氣候有害的常見食物中排榜首,豬肉和雞肉則分別排第七和第九位。日本一項研究亦顯示,生產一公斤牛肉會產生約36公斤的二氧化碳。一個以肉食為主的人,平均一年所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量約有1,500公斤,以素食為主的人則不足500公斤。 畜牧業加速全球暖化 因應全球暖化日益嚴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環保團體大力提倡「少肉多菜」,甚至是素食,歐洲各國亦響應呼籲,繼挪威及芬蘭也先後規定軍隊每周有一天必須吃素,以協助減低碳排放。加拿大衛生局剛剛公布了最新的健康飲食指引,把牛奶和乳製品從指引中剔除,取而代之是鼓勵國民增加素食。 食素除了可為環保出力外,同時也可令自健康受惠。非洲豬瘟於豬年預料繼續肆虐亞洲甚至歐美,中國農業部於1月公布全中國已撲殺豬隻超過91萬隻。繼台灣後,泰國政府宣布禁止中國豬肉及製品入口。工業化畜牧業不僅極度消耗土地和水資源,養飼過程更使用大量抗生素且環境惡劣,全球急切需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去取代現時的肉類生產,方為治本,而根據聯合國的建議,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或普遍稱素食)就是一種低碳、可持續的飲食方向。 「食肉獸」比例銳減近五成 越來越多人加入素食行列,Green [...]

大中華時事

【綠色投資】香港拓綠債市場,確立綠色金融中心地位

近年氣候劇變、環境污染及全球暖化等問題日益惡化,世界各國元首逐漸意識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之重要性,因此聯合國成員在2015年底簽訂《巴黎協議》,以減低碳排放為目標,冀望能通過國際間的協作,共同遏止全球暖化的趨勢。要推動綠色發展,必需要有綠色金融的配合,為企業或投資者提供融資渠道及資本改善營運模式及設備等,締造低碳經濟。然而,低碳經濟不等於低效經濟,綠色金融不只為企業及投資者帶來了契機,且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一股新動力。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鄺銘漢  在綠色金融的領域中,越來越多企業發行「綠色債券」融資。綠色債券是指發行人將募集資金於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例如再生能源、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氣候變化等。據國際非牟利機構「氣候倡議組織」(CBI)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可持續債券發行額達1,398億美元,按年上升58%。CBI預測,至2020年全球綠色債的發行額將達1萬億美元。很多投資者都留意到綠色債券的投資機遇,需求日趨強勁。盧森堡於2016年更成立了全世界首間綠色債券交易所(The Luxembourg Green Exchange,LGX)。現時有超過130隻綠色債券掛牌,規模達630億歐元,是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交易平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近年亦積極肩負起作為大國承擔對環境的責任,不只加入了《巴黎協定》,更在「十三五」規劃表明加強綠色金融及可持續發展。其中,2015年12月人民銀行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後出台了綠色金融債券和綠色債券的相關發行管理辦法,及後在2017年3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為非金融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及其他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提供了指引。 中國綠債規模全球最大 在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迅速起動。截至2017年底,國內市場綠色債券餘額達4,334億元人民幣,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而根據CBI數據,單計去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按年增長4.5%至371億美元,發行規模僅次於美國。其中符合國際綠色定義的發行量為229億美元,佔全球發行量約14.6%。據中國人民銀行預計,至2020年底,中國發展綠色金融產業可以帶來約2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機會。 至於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債券市場相對沉寂,綠色金融領域起步也較晚,在港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寥寥可數。根據資本市場數據提供商Dealogic資料,香港去年綠色債券融資總額僅略高於3.1億美元,不只與同為金融中心的倫敦難以比肩,更遠低於印度、菲律賓等亞洲市場。然而,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的綠色債券建議方案,或有望幫助扭轉現狀。該方案建議推出上限為1,000億港元的政府綠色債券發行計劃,堪稱全球迄今最大主權綠色債券計劃,同時設立綠色債券資助計劃,以推動內地、「一帶一路」沿線、以至國際投資者透過香港的資本市場為綠色項目進行融資。這將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礙,同時亦可鼓勵資金流向低碳的項目和技術。 香港起步慢要追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