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策略

總商會梁兆基:港科技產業投資及人才投入不足 或成經濟隱憂

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出席論壇時表示,今年香港經濟頗艱難,首三季經濟都負增長,料第四季亦會出現收縮,全年經濟收縮達3%,雖然特區政府今年推出消費券計劃,但未見香港零售出現大幅反彈,並再三強調,只有通關,香港零售及經濟才會反彈。 生產力局主席陳祖恒(右一)與一眾星級講者,包括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先生(右三)、Micro Connect創辦人及主席李小加(右二)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左一)出席《智瞻2023》首場論壇《宏觀經濟展望》。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日前假香港科學園舉行《智瞻2023》論壇,主題為《經濟開新篇 • 科技創優勢》,兩場智瞻領袖主題論壇涵蓋宏觀經濟展望及2023年十大焦點科技兩大議題。論壇旨在分享最新趨勢及各種機遇,讓港企特別是中小企如何從中抓住新機遇。   梁兆基坦言,香港面對不少挑戰,當中包括人才短缺,過去兩年本港流失不少勞動人口,且很多屬中層管理人員,而人才外流問題在未來兩、三年未必能夠扭轉,勢不利經濟發展。再者,香港對科技產業投資不足,科研開支只佔到GDP 的1% , 低於內地的2.4%,亦低於經合組織(OECD)標準的3%,但科研投資要比目前增加超過兩倍是很大挑戰。 梁兆基在小組討論中表示,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香港企業可以透過大灣區走向內地市場。他說:「香港怎樣抓住機遇,這是一個問題。香港的優勢在於,香港對歐洲、美國市場非常了解,未來中國內地市場會比美國市場更龐大。香港要考慮怎樣服務好內地消費者、客戶。」   林毅夫:冀港府支持服務業及製造業轉型 打入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對於近年不少人將香港與新加坡作出比較,以視像形式出席論壇的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指出,80年代的時候,香港人均GDP較新加坡高七成,但現時卻較新加坡低三成,認為與兩地政府的角色有關。林毅夫表示,在50至70年代,新加坡和香港的產業結構相若,當年香港金融和製造業發展理想,但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香港製造業式微,集中金融服務、貿易及旅遊業,但新加坡政府積極支援提升當地產業及服務業,令新加坡在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均表現出色,而生物科技、製藥及電子科技更為其強項。林毅夫認為,特區政府要繼續支援服務業及製造業,加強具優勢的產業,從而打入國際市場,香港才有望重新超越新加坡。 生產力局主席陳祖恒表示,過去數十年,香港處於舉足輕重的位置,在製造業、貿易和金融領域上擔任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國際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而新經濟和創新科技的迅速發展,將推動香港在技術轉移的領域扮演新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將本地及內地的技術成果商品化。同時,透過發揮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將進一步提升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自主創新發展中「走出去、引進來」的雙重作用。     [...]

企業策略

企業如何在供應鏈危機期間降低風險?

  中國近期的封鎖措施和針對俄羅斯的持續制裁為全球供應鏈帶來顯著改變。不論是零售商和汽車業,還是農業和工業,來自東歐、俄羅斯和中國的主要供應均大幅銳減,這對全球貨物流動性產生了不利影響,導致產品和服務成本上漲。 國際企業還需要留意歐洲、美國和其他司法管轄區的嚴厲經濟制裁和出口管制,因為來往中歐的貨物和資金流動可能會進一步減緩。從採購原材料,到交付產品至最終目的地,適當供應鏈管理是全球企業均要面臨的重大挑戰。 大部份制裁措施都會限制運輸兩用貨物,它們同時具備民事及軍事用途,例如無人機和無人機軟件、加密設備、重型機械、石油精煉技術和航空產品。美國商務部和歐盟警告說,這些兩用貨物可能被用來生產生物、化學或核能的恐怖主義武器。 此外,國際刑警組織警告,當烏克蘭戰爭結束時,許多從各國運來援助烏克蘭的武器和戰爭物資,可能會輒轉落到犯罪組織手上。 對於商業組織而言,最重要是了解供應鏈中的每個接觸點及第三方關係,尤其要確保當中沒有牽涉販運武器和戰爭物資的跨國犯罪組織。 在西方的制裁威脅下,香港銀行和企業是否願意跟俄羅斯方面合作,仍是未知數。香港金管局曾表示,根據香港法律,銀行沒有義務遵守外國政府實施的單方面制裁,但要自行評估風險。背後的原因顯而易見——不少全球化的企業在美國或歐洲擁有金融資產,而且供應鏈中部分商業交易涉及受制裁國家的商業或銀行系統。所有企業都須要進行盡職調查,以防止商業夥伴與受制裁的公司建立任何商業關係,這些都可能為供應鏈帶來變數。 由於新冠疫情和烏俄衝突導致航班取消或改道,航空業尚未完全復甦,為全球貨運能力倍添壓力。滴漏效應導致歐洲、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工廠關閉,令未來供應鏈可能有中斷的危機,而且全球商品庫存將更見緊拙。 在全球供應鏈問題和不斷變化的制裁措施下,全球企業越發意識到,如果他們的商業夥伴、供應商、客戶和供應商可能參與洗錢或其他非法活動的話,將會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 企業如何在這場供應鏈危機中降低風險? 實時獲取第三方資訊:通過自動化系統獲得來自供應商、客戶和其他業務合作夥伴的資訊,全面了解第三方網絡。 量身訂立風險評分:針對不同組織的需求,在分析系統中訂立風險評分,快速分辨各自的潛在問題或相關的領域。 留意潛在風險和新興趨勢:向技術供應商取得第三方合作夥伴和客戶監測儀表板,有效洞察潛在的第三方風險,從而分辨和解決有關業務合作夥伴和實體的新興風險趨勢。 警報補救:設置升級警報的門檻,以量身訂造的警報和跟進報告去解決迫切的問題。 供應鏈不僅會受到新冠疫情和烏俄衝突影響,更可能被跨國犯罪組織利用來洗錢、販運戰爭物資和資助恐怖主義。不過,企業依然能夠正面回應挑戰,利用量身訂造的科技和資料庫,去配合各自的需求,有效降低供應鏈中的風險。 [...]

博客

李秀恒:求同存異才能共同發展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日前於印尼峇里島舉行,全球經濟影響力最大的20個國家首腦齊聚一堂,期望就全球通脹、疫後經濟復甦等議題達成基本的共識。然而,在環球政治及意識形態多極化的趨勢之下,各國之間的分歧,本身就導致了目前的經濟下行。   多極分化 歧見難彌 G20成員佔全球GDP超過80%、人口超過60%、貿易超過75%,對全球經濟可謂舉足輕重,曾在2008年次貸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時升級為領導人峰會,共同推動金融領域改革以共渡時艱;亦曾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就暫緩債務還款達成共識。雖然這些應對措施未必是世界經濟危機的最優解,但來自不同地緣政治環境、擁有迥異意識形態的世界主要經濟體,能夠摒棄分歧,團結一致共同商議如何解決問題,本身就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國際局勢,這對於發展中經濟體及全球貧窮人口的生活改善來講尤為重要。   而進入2022年,彌合分歧、凝聚共識似乎在不同國家陣營之間顯得愈來愈遙不可及。首先,俄烏戰爭讓西方發達國家紛紛以單邊經濟制裁手段表達反對態度,而由此引起的能源價格高漲、通貨膨脹讓全球深陷衰退陰霾;其次,通脹及過去數年的貨幣寬鬆政策讓世界主要經濟體以快速、大幅的加息為調控手段,不但壓抑了經濟活動,更向較貧窮的國家輸入了通脹;此外,中美博弈從多方面進入白熱化,尤其是美國聯合盟友進行的精準脫鉤,讓成熟的全球產業鏈遭到破壞。   分歧愈大 復甦愈難 而以上這幾種分歧,都無法透過幾次簡短的領導人會晤在短期內解決。   俄烏衝突方面,本次G20峰會俄羅斯總統普京並未親身出席,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亦僅透過視像發表講話,國際調停力量無法對雙方加以引導。雖然中美作為兩個最有影響力的大國就俄烏問題表達了對和平的支持,但鑑於近日來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的局勢,想要快速和平解決衝突恐為難事。   在通脹方面,雖然根據美國勞工部最新公布的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美國時隔七個月首次錄得8%以下的年增率(7.7%),核心CPI亦比市場預期的6.5%低0.2個百分點,但聯儲局仍須觀察數據是否為暫時性,才會進一步考慮會否暫緩加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