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系列

The Transformation of JCCAC 「侯婥琪.山寨的十年蛻變」

在維基搜尋一下,找到「山寨廠」一詞,意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香港開始興起的小型工廠,當時這類「廠」規模很細,甚至只有幾個人運作的「有限」公司,主力經營家庭式手工業。於1977年落成樓高七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其中一個山寨廠的代表,當時已成了全世界首個多層設計的工廠大廈。這幢大廈於2008年被活化成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蛻變成藝術村和藝術中心後, 2018年是它改頭換面的第十個頭年。十年人事幾翻新,十年過去,究竟可以為香港留下甚麽足跡?今期,有JCCAC的行政總裁侯婥琪(Lillian)說今與昔,為這個地方勾勒出清晰的輪廓 。 Text / Jamie Tsang     Photo/Cheung Chin Yui   藝術家的聚腳地 十年前,「文青熱」和「市集風」剛冒起,而「市集風」的始祖大概非JCCAC莫屬。在市集中,往往會遇到不少的藝術家和自由人,而和Lillian對談,話題亦離不開「藝術」二字。她說:「對於藝術家來說,他們都要食飯,但藝術比食飯更重要。」JCCAC有如藝壇綠洲中的一股清泉,為藝術家或文藝團體提供了一條進路。「十年來共有三百萬人次來過中心,曾舉辦過很多展覽和活動,其中『賽馬會黑盒劇場』便有500套劇目演出。劇場細細的,專注給予較小型或獨立的劇團作嘗試。我們知道Creativity就是要不斷給予機會,試過後便可改進,慢慢得以成長。」 多年來,往來流轉之下,約有250多個機構或單位留下足印。Lillian接觸到的藝術家或藝術團體,很多時不求賺大錢、獲名氣,只為用心演出或全心打造作品,讓觀者心中留下片刻反思。   活化社區的漣漪效應 常言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由機會主義出發,在這個地方幫助一眾藝術家發揮創意。從前讀大學主修音樂的Lillian,畢業後沒有去做音樂,反而當上藝術行政,最初在香港管弦樂團工作,期後又轉至香港藝術發展局,約8年前來到JCCAC。她的日常工作的其中一個主要任務,是擔任橋樑角色,跟不同的藝術家溝通交流,再面向公眾,對外宣傳推廣,同時間,讓有心之士進駐場地建立工作室。直至現在,單位由130多個增至140個。「我們分數個層次的租金,有四分一的單位會留給畢業不超過三年的新晉藝術家,定立低廉的租金,約300呎一個單位,大約只須2,000元的租金,最多可以兩至四個同學去一起Share。在可以負擔得來的情況下,讓他們試試做創作,變相是一個很大的扶持。」香港藝壇的普遍現象是:除非是少數較有名氣的,大部份的藝術工作者收入偏向微薄,甚至有不少藝術工作者需身兼數職維持生計,加上香港的「土地問題」一向嚴重,面對租金高昂,藝術家要尋到工作空間或起步點,也許要循著工業大廈或藝術村出發。JCCAC的租金策略,是讓新入行的藝術家,有空間可以放膽去做自己的事。 除了藝術家獲益,普羅市民也因此而有所得益。自JCCAC開幕後,恰如作了先驅者,引領附近的街道小區發展出獨特的文創生態版圖。Lillian形容,以往人們一提石硤尾,就只有舊公屋和老人村,如今卻能驟變成文青喜愛的聚腳地。 她表示,大家可由JCCAC出發,再到附近的TOOLSS CAFÉ坐一坐,繼而轉往深水埗區的美荷樓青年旅舍和雷生春一帶隨意逛逛,感受當中的人文氛圍。經過十年的視覺藝術「慢煮」過程,透過不同元素領域的表演活動,文創氛圍得以發酵,藝術變得落地,社區對視覺藝術認知多了;JCCAC在藝術界和社區界,不經意烹調出一種別注的馨香之氣。 [...]

香港

【活化工廈再啟動】文藝商業元素 優化社區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重啟活化工廈計劃。政府在先前的活化工廈計劃中,至今已批出合共124宗改裝整幢舊工廈以及重建工廈的申請,直指計劃提供更多樓面面積以配合香港不斷轉變的社會及經濟需要,亦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政府檢討成效後決定重啟工廈活化計劃。在第二期計劃下,加入改裝整幢工廈作過度性房屋用途,應對房屋問題;並隨著首批活化的項目啟用,不少由傳統工廈改建成商場、寫字樓或酒店等混合式發展,令產業大幅增值之餘,部分化身成藝術文創中心,甚至成為當區地標,優化周邊社區環境。 Text / Henry Lau 、Jamie Tsang Photo / 張展銳、鄺銘漢 全港現時有逾1,400 幢工廈,共佔土地面積逾2,000公頃(約相當於120個維多利亞公園),分布於全港各區,是本港珍貴的土地資源。活化工廈計劃自2010年4月起實施,容許達15年以上舊式工業大廈(工廈)業主,免補地價將整幢工廈改裝活化,並可改裝作其它用途,多改建為寫字樓、藝術工作室、服務式住宅等。截至2016年2月底,地政總署共接獲215宗在活化工廈措施下提出的申請,其中124宗已獲批准,釋出合共可提供約138萬平方米的樓面面積。在獲批的124宗個案中,有28宗整幢改裝舊工業大廈個案的擬議新用途,包括「康體文娛場所」用途,作文化及創意產業之用。 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決定重啟工廈活化計劃,新措施加入改裝整幢工廈作過度性房屋用途;基於首期政策下,部分工廈業權分散延誤重建進度,當局乃推出連串的優化措施,包括如整幢改裝,限時3年內改裝商業、商貿及工業地帶內、樓齡15年或以上的工廈,作分區計劃大綱圖列明的准許用途,免收地契豁免書費用;就現有工廈個別單位而言,5年內放寬申請地契豁免書政策,准許有序地將單位用作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及創新科技用途。業主毋須另行申請及繳付地契豁免書費用,但前提是該用途必須屬規劃制度下已准許的用途。在顧及公眾安全前提下,容許擴闊緩衝樓層准許用途,涵蓋電訊機樓中心及電腦數據處理中心,以促成業主局部改裝低層為非工業用途。倉庫用途定義更廣闊,涵蓋貨物裝卸及貨運設施、可循環再造物料回收中心。 南豐紗廠重開 成保育創新科技新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