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汪敦敬:很對!香港住房問題需要解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三月七日表示:「香港住房問題需要解決!」,中央表態,市場當然非常重視。 我十分同意中央多關注香港的房屋問題,作為市民,當然認同《國安法》令香港回復安寧!在疫苗上中央亦照顧香港不少,政制上的問題中央也正為香港去蕪存菁,並不是作為市場想依賴中央,香港問題多,地產上的分配不均勻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而是我希望香港作一次性的變革,然後香港人就要靠自己努力了!我當然也認同香港政制是需要改革,視野短線而且充滿民粹的西方民主方式,來到現代已經駕馭不到煽情爆炸的手提電話年代,中央改革香港選舉制度並不是倒退而是以更正確方向繼續前進! 要解決香港土地問題其實並不難,因為我們根本有足夠土地!問題之一是香港裡面的既得利益錯綜複雜,甚至盤根錯節,並且力量強橫,所以歷屆香港政府都未能解決。正正因為難解決,所以才會出現「明日大嶼」計劃,但亦可以倒過來說,如果我們解決了土地問題,「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規模就自然會縮小,不單只花費公帑會減少而且可以有更快的時間效益,要解決土地問題中央出手是最快的方式,我認為最快解決的就是針對最少既得利益者的部分,就是為綠化土地方面定下清晰的規劃,其實只要動用香港2%的綠化土地,就可以滿足香港未來年輕人20年的需求。一直以來,大部分香港人都是被傳媒所渲染,錯誤認為:「發展等於破壞環保!」其實環保是管理上的問題,管理得好,發展不單只不會損害環保,甚至有利環保,新加坡就是一個好例子! 另一個我認為十分有效卻只有中央能夠做到的就是活化丁權,順便一次過解決歷史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說地產霸權,但是地產霸權的衍生我不認為是單向形成,而是由制度不足、和環境欠佳互動而來,不少發展商都是對香港建設很有貢獻的,只要我們善於運用去重新規劃土地上的分配,發展商是可以由厚利待沽變為薄利多銷的形式,那樣很多問題亦可以解決到! 我強調特區政府亦要作行政改革去加快效率,放開以前的官僚制度,追求「中國速度!」。最後,香港年輕人拼搏不足,而且有個別是對中國的高速發展因被誤導而有了偏見,所以在投資上追不到大時代,在這世道某程度亦可以算是「因概念誤差引起的貧富懸殊」,我認為,香港要重振拼搏精神,結構性改革中央可以幫到你,但前途始終要靠自己去打拼啊!   撰文:汪敦敬  祥益地產總裁 [...]

名人系列

Bibliotheque 書匯 「共居生活」為住屋問題帶來新出路?

香港樓價持續高企,遠遠拋離年青新世代的負擔能力,居住問題成為香港目前最嚴峻的社會隱憂。有建築設計團隊即買入旺角舊樓業權,以翻新的方式將舊樓改裝成「共居住宅」,向大學生及年青人分租個人單隔或是床位。負責團體表示,他們所提供的不只是居住空間,更希望開拓新形的「共居模式」。 Text / Stephen Wong Photo/Cheung Chin Yui 首先對香港市民宣傳「共住」概念的,其實正是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及其下屬運房局局長陳帆。去年7月,陳帆在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政府正在構思「同屋共住」計劃,坦言將類似「七十二家房客」;林鄭月娥早在擔任政務司司長其間,亦已曾表態支持共住「光房」協助基層生活,於其2017的施政報告當中雖然未有「共住」字眼,但一樣有支持「光屋」的提議。 改善社區 活化空間 香港年輕人面對久高不下的租金及樓價,想擁有咫尺的私人空間,其中一個方法正是尋找近年再次冒起的民間「共住住宅」。位於旺角登打士街的「書匯 Bibliotheque」屬由單橦舊樓改建而成的共住屋,提供單人間隔及床位出租。項目的發展集團Synergy創辦人兼總監黃兆麟(Keith)表示:「我與伙伴團隊也是由建築設計出身,在住宅及空間運用設計方面富有經驗。直到約莫是四至五年前,我們開始思考,香港人目前所需要的住屋空間,是否不再是發展商能夠提供的住宅?我們便開始試行開展『共居』的建築設計。」 Keith又指出,「書匯」並不是團體的首個共居項目,在2015年,他們亦曾經在紅磡建立了另一項名為「SynBOX Hostel」的計劃。他坦言香港很難有價錢相宜的住宅,發展商在興建住宅空間上更有改善之處。他分析說:「如果是主流的發展商,在投地以外,最常見的方式是收購舊樓,然後整幢拆卸再重建『納米樓』,再提供予市場;另外,目前亦有部份廢棄空置、日舊失修的舊樓,仍有可能得予善用。因此我們決定可以能夠從舊樓處著手,再度活化既有的空間。」 [...]

吳老闆筆記

三大產業需揼水 北韓挑機確厲害

—直接津貼市民買樓,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更加簡單。 —香港是服務型社會,要花錢自然是花在服務業的身上。 —北韓即使射不準關島,其挑戰美國的舉動已叫人刮目。 財政司司長的職責,應是理財、創富,現時香港坐擁近萬億元「財富」,未來如何「應使則使」?究竟哪些地方應該使錢? 解決住屋問題依然是今屆政府的重中之重。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競選大綱中便已提出,重建置業階梯——增加「綠置居」的供應,讓有經濟能力的公屋租戶購買,以騰空公屋單位予輪候人士;另外,亦在居屋與私樓中間,增設「港人首置上車盤」,由公私營合作,讓收入和資產超出居屋上限要求,但又負擔不到私人住宅的首次置業市民「上車」。 本欄絕對贊同「協助市民置業」的理念,但卻認為未必需要這麼大費週章架床叠屋,弄多幾個階層出來,不如索性直接津貼市民買樓,人人有份永不落空,豈不更加簡單? 反正現時地價這麼高,啟德發展區閒閒地每方呎都要1萬元,而興建公屋、居屋,政府則不收取分毫地價,以單位平均面積為500方呎計算,即是白白放棄了500萬元,若然用以津貼市民買樓,繼而將本來打算發展的公屋用地,賣給發展商起私樓,便皆大歡喜,也避免了暴殄寸土尺金的寶貴土地資源之嫌。 而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是46萬個單位,當中,公屋佔了20萬個,即是每年2萬個,如果將之改為興建成可出售房屋(居屋又好,私樓都好),1年便可突然增加2萬個單位,絕非小數目,再加上向四大發展商每個每年批出1萬個農地轉用途單位,合共1年一下子便增加到6萬個單位了。 旅遊 醫療 教育 極具潛力 除了津貼市民買樓,近萬億元的財政儲備,還可投放到哪裏去?既然香港是服務型社會,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服務業貢獻了超過九成,那當然是花錢在服務業身上,當中包括四大支柱的旅遊業,以及曾經被譽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的醫療與教育。先說旅遊業,隨著澳門的旅客數字回升,博彩收入亦回升,相信香港的旅遊業,距離回暖的日子也不遠矣。根據旅發局數字,今年上半年,訪港旅客共有2,781萬人次,較去年同期的2,716萬人次,增長2.4%;當中,過夜旅客逾1,30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的1,243萬人次,增長5%之多,非過夜旅客則為1,476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的1,473萬人次差不多。 不過,香港的旅遊硬件向來不足——景點不足,酒店也不足,就連聚首商務旅客的展覽設施都不足,而所有硬件,到頭來也是由私人企業發展,換句話說,需要政府花錢的,只是與住宅市場一樣——增加土地供應,即是填海!其他可以做的,就是大灑金錢向外大力宣傳香港罷了,但這又灑得幾多? 相反,醫療產業則可瘋狂地投放下去。因為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醫療開支勢必冉冉上升。根據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16年資料,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24歲,位居全球之冠;女性亦以87.32歲,超越當地成為世界第一長壽。而事實上,根據統計處公布去年進行的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截至去年6月底,本港人口逾733萬人;當中,65歲或以上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由06年的12%,上升至16年的16%,首次突破百萬關口,達116萬;年齡中位數10年間亦由39.6歲,增加3.8歲,至43.4歲。最重要是,除了本身需要,醫療產業更可服務內地,成為一盤極具潛力的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