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策略

生產力局論壇支援中小企 新常態下創新轉型

新冠疫情改變了企業營運模式。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林宣武表示,經過兩年疫情,更多企業意識到在「新常態」下要透過創新科技改善營運模式,加速投放資源發展智能製造及數碼轉型以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並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善用香港優勢與國際接軌,才能突圍而出。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指,商界最期望通關,指疫情下企業在客源、貨源、員工方面都有很大挑戰,中小企被迫要創新,更要思考如何助傳統業務應用新科技。 《ForeSight智瞻2022》首場論壇展望來年香港宏觀經濟。論壇講者包括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陳智思(左二)、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左一)、科大經濟學系兼任教授雷鼎鳴(右三)與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左三)及總裁畢堅文(右二)。   林宣武出席《ForeSight 智瞻2022》論壇時表示,面對當前困局,業界明白科技是未來的重點,很多中小企願意投資創科,以協調供應鏈並提升生產效率。他說,未來該局將繼續積極提供技術、資金及人才的三方支援,與中小企攜手同行,加速數碼升級轉型及增加科技應用,優化營運及提升業務可持續發展,以配合未來國家規劃下香港將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大趨勢。   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表示,隨着香港有效控制疫情,疫苗接種率持續上升,預期2021年經濟出現顯著反彈。並指本港企業在過去一年面對的最大障礙是跨境旅遊嚴重受阻和社交距離限制,故現時業界最大期望是通關。在疫情下,企業在客源、貨源、員工三方面都面對重大挑戰,所以中小企被迫要創新,但有部分中小企面對資金問題,所以政府的支持相當重要。部分中小企即使知道要創新,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入手,認為香港需要科技人才,以思考如何助傳統業務應用新科技。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發展科技及其他產業乃大勢所趨,以配合中央支持下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航空樞紐等。香港應善用自身科研優勢和融資功能,積極思考如何與深圳產生協同效應,進一步發展創科事業,加速融入國家大局。隨着內地出入境及檢疫措施有望放寬,香港中小企應就通關作出全面準備,迎接貿易及旅遊等的新機遇,促使經濟重回穩步向上的軌道。   任志剛倡設專家小組 加快融入國家發展   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出席同場另一節論壇時表示,在國家百年變局下, 「十四五」規劃特別具前瞻性,香港要思考可扮演什麼角色,並從三方面推動:首先,制定政策要有理論基礎,例如「十四五」規劃指出要「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資本是生產要素之一,香港可以與內地產生協同效應,取長補短,推動資本流動及貨幣兌換。   其次,香港要了解內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色,更好地協助管理風險,例如額度管理,單位管理,項目管理及地區管理。最後,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之下可以成立一個專業、專責及專有權力的專家小組,以推動政策有效落實,從而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中)出席另一節論壇時表示,在國家百年變局下, 「十四五」規劃特別具前瞻性,香港要思考可扮演什麼角色。                     [...]

本港時事

任志剛建議港股設人民幣計價選項,你認為這是利多於弊嗎?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在「十四五」規劃宣講會上,建議港股設人民幣計價選項,認為單是增加5、60家恒指成份股可用人民幣買賣,都可以令人民幣投資使用量增加,又重申建議不是取代港元地位,而是設有額外選項。 他認為當有更多人使用人民幣投資,港元會因股市波動而引發的資金流出流入也會減少,繼而有助港元匯價的穩定,甚至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上早前港交所 (0388)亦 獲批推出A股指數期貨,刺激港股逆市上市,反映市場對此亦傾向看好。 理想地看,隨著未來愈來愈多中概股來港上市,選擇部分使用人民幣計價及結算的話,減低美元周期性擾動影響港股估值外,亦可更客觀地反映中資企業的營運價值,但現實是否真的可以吸引資金參與其中呢? 回想2012年首隻全球首隻以人民幣及港元計價的「雙幣雙股」——合和公路基建(0737),現時已改名為「灣區發展」,但每日成交卻相當稀少,平均成交金額都不足100萬元,反映吸引不了外資買賣人民幣計價港股;相比起每日都有大量北水透過滬港通、深港通買賣港股的活躍交投情況,人民幣港股的發展明顯是比了下去。若果要大力發展人民幣港股,或許要選擇大型藍籌股,例如港交所(0388)、騰訊(0700)為先行步隊作發行,或許就會增加市場參與的動力吧。 [...]

專題

【邵看天下】邵志堯:任總的智慧

97年的金融海嘯一眨眼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情,打鱷三雄有兩位在牢房內,真的令人唏噓,只餘一位以白頭髮為icon 的任志剛總裁可逍遙過日子,有一句關於樓市的經典金句出自他口中:「有自住樓是平倉,多過一層樓是多頭,而没有樓是空頭。」這句話言簡意賅,一層自住樓只能和香港的經濟同步,而把自住樓賣掉是百分之百的沽空樓市。 除了這金句之外,他在任内也做了非常對的事,便是為金管局購入自用的辦公室,當時他一人頂著不少立法會議員,質疑他購買國際金融中心2期的決定,自用的辦公室有能力的話便要買,這和自住樓同出一轍,同樣是半官方機構,證監會每隔幾年便為他們的租約而煩惱,管金融的機構為了高昂租金要搬離中環金融中心是很諷刺的事,但為了解決高昂租金而轉嫁於會員,又會令會員心有不甘,這就是任總作為領導人高贍遠瞩睿智的表現。 和金管局一樣,貿易發展局、旅遊發展局和消費者委員會都買入自己的地方,才得以生存,不仰人鼻息,購入物業要在當下決定,肯定會有人對價格持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會覺得偏高而不同意,筆者認為他們是短視的,如同上述的立法會議員,物業要用長時間軸去看,檢芝麻而丢失西瓜令人惋惜,今天中美貿易戰令到樓價有所調整,是一個很適合的機會入市,有能力者仍左顧右盼,並希望能在調整的最低位才入市,筆者只能說這是你的福分和運氣,在上升中能在調整的最低位購入萬中無一,當下的決定才是最重要,重看購入金管局的歷史新聞和視頻會令你增智慧。   [...]

大中華時事

【《資本》三十年回顧】二十年過去,九七是與非

今天是十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港股除了在八七股災三十周年那天有所調整,挫逾六百點外,總算脫離了「十月股災」的魔咒。 二十年前的今天正值九七金融風暴,當時香港才剛回歸三個月,本來對經濟前景一片憧憬,樓市股市一片暢旺,市民熱炒紅籌股,三十二隻紅籌股的平均市盈率高達106倍,而樓價指數更是在一年間升了四成。然而索羅斯(George Soros)為首的國際炒家正是看準了香港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在衝擊了整個東南亞的泡沫經濟後把戰幔移至香港。在1997年10月28日,對沖基金拋售港股,恆指曾於當天下跌1438.31點,最多曾跌1722.32點。 炒家認為維持住聯繫匯率制度的成本高昂,認為香港政府會被迫使放棄聯繫匯率,造成港元下跌。於是自1997年11月始,對沖基金開始對港元長達十幾個月的進攻。對沖基金在匯市、股市及期市聯動沽空,全方位對港元發動立體式襲擊: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現匯換美元,同時賣空港元期貨,然後在股市拋空港股現貨,並在恒生指數期貨市場大量沽售期指合約。國際炒家的這些招數曾橫掃整個東南亞,泰銖跌幅達70%,印尼盾跌65%,馬來西亞元和菲律賓元跌35%。 最後,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將息率大幅度地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對沖基金三次進攻均未夠能摧毀港元,但利率過度上升對股、樓均造成極大影響。當時民怨一片沸騰,《資本雜誌》的民調顯示,有八成受訪者均不滿意主要財金官員的表現,甚至戲謔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為「任一招」(只懂得用加息對付炒家)。當時《資本雜誌》更評論「要求他們落台的聲音更接近五成,若在外國,他們的位子能否繼續坐得穩,很成疑問!」 直至一年後,1998年8月5日,對沖基金開始對港元發動第四次衝擊。此時香港政府沒有大幅加息,而改用外匯儲備的美元承接港元沽盤,再將港元購入香港藍籌股作為長線投資,當時有受訪的出市代表表示「幾十年都未見過這情況!」。這項新策略成功穩定港元滙率以及恆生指數,但亦即時換來美國聯儲局主席格蘭斯潘的強烈反對,認為大大損害自由市場。不過,當時《資本雜誌》的編首語明確表示「本港六百萬市民生於斯長於斯,憂戚與共、榮辱與共,更沒有理由不團結一致對外,全力支持特區政府痛擊國際炒家的行動」。 直至98年9月,俄羅斯金融危機爆發,打擊對沖基金的投資,以致國際炒家無力應戰港府救市,唯有撤退。香港政府於是正式在這歷時一年的金融戰爭中擊退炒家。在此一役,港府動用大量外匯儲備投入股市,一度佔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為部分公司的大股東。直至1999年11月,香港政府將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 香港經濟在這場戰役中雖然戰勝,成功捍衛港元,但亦損失慘重,恆生指數一度跌穿6600點,而樓市亦崩潰並一直跌至2003年,重創香港經濟。儘管當時任志剛的做法備受爭議,但歷史證明當時香港政府的做法是正確的,當時香港政府成功捍衛了港元的幣值,使香港經濟不用像東南亞地區一樣承受長達十年的衰退。而格林斯潘約半年亦改為讚揚香港金管局的做法,稱任志剛為效率最高的央行行長之一。而金融學界亦普遍認為,當時港府在港元捍衛戰中,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 以下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資本雜誌》的節錄,感受當年的股災氣氛、市民的怨氣以及《資本雜誌》當年支持港府救市的取態。 撰文:秦晞輝 以下節錄自〈危城十月 國際炒家狙擊港元揭秘〉,吳小明撰,載於第121期《資本雜誌》,1997年12月: 「十年一覺牛市夢? 96年底,香港股市和樓市的投資氣氛暢旺,當時不少市場人士就開始質疑,是否到了經濟泡沬的階段;不過,持相反意見的人多,普遍認為市場到98年才會出現調整。事實上,港府那時也預期在97、98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6%以上,遠遠高於今年10月股災後國際貨幣基金會所作4.25%,甚至美林證券3.3%的估計。 97年初,市場一片樂觀氣氛,預測認為恆指會升破16,000點;7月1日回歸後,香港股市無變,人心暢旺,加上回歸前北京控股上市達破紀錄的1,267倍超額認購,回歸後所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會議,又重申改革開放路線不變,使市場人士進一步憧憬紅籌、國企股前途無限,再掀起新一輪的散戶蜂擁入市紅(籌股)潮,每日成交額超逾400億元。其中三十三隻恆指成份股平均市盈率達16.5倍,而三十二隻紅籌股的平均市盈率卻高達106倍。樓價亦大幅標升,短期炒賣風氣熾烈,香港基本上已進入資產價格泡沬(asset pr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