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王涵:促進香港與内地經濟融合的「針綫」

一直以來,香港因應內地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而不斷調整定位,在參與、協助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亦提升和擴展自己的經貿功能、產業實力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以自己之所長服務國家之所需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壯大,正是香港過往賴以成功的秘訣,亦是本港今後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當前中國經濟邁向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對香港來說既是挑戰,亦會帶來新的契機;在當前局勢下,香港較爲明智的做法是更主動、更有系統地融入國家發展,以把握、發掘和創造其中之機遇,有助於本港經濟發展,更能促進兩地經濟融合。而香港企業便可為這一過程「穿針引綫」。像近日希慎收購位於上海靜安區新閘路 668 號及688 號商業項目這一舉動,便是其中例子,無論對企業發展本身,抑或是對兩地經濟融合,均是有利之舉。   其實,希慎參與内地建設自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經已開始,發展了當時的廣州花園酒店。希慎今次將以人民幣 35億元收購位於上海靜安區新閘路 668 號、688 號的一個商業項目,側面反映希慎堅信中國內地的發展增長潛力,並致力繼續在香港、大灣區以至整個中國内地投資。并且,新購入的商業項目位於靜安區,為上海市中心最成熟且具發展潛力的區域。該項目靠近漢中路站和南京西路站,兩者均為上海地鐵三線樞紐 (類似香港的中環站),是上海地鐵客流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規模僅次於人民廣場站。   有人可能會懷疑,希慎在香港發展模式未必適合内地。但是,今次收購項目該項目的附近為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區與上海老城區,其格局相當類似銅鑼灣利園區,包括白沙道、蘭芳道等具特色的內街,新舊交融。因此,希慎於銅鑼灣利園的發展模式將非常適合上海靜安區的新項目。其實,對於大企業而言,收購優質項目比自己孵化要划算得多。因爲孵化最大問題是時間和人。項目由設計到成熟至投放市場,最少也要兩三年時間,并且市場未必會接受。若錯過黃金時間,模式也可能不再使用,從而使競爭力下降,所投資本也可能因此而付諸東流。而收購則避免了這類問題,因爲市場已經檢驗過項目的可能性,買來即用,沒有試錯成本且風險可控。而希慎投資的上海徐家匯港滙廣場,為一站式購物熱點,便是一個優質項目,相信會為希慎帶來豐厚回報。   在企業基本面上分析,翻查其年報可發現,希慎本身財務狀況相對穩健。其現金儲備超過100億港元,為本港地產發展商中現金儲備最多的公司之一,因此,今次約42億港元的項目不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今年6月,希慎與華懋集團攜手投得香港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商業用地。項目建成後,希慎於利園的版圖將大增,再加上上海發展,發展前景亮麗,希慎有被重估價值的機會。對於股東,是一個利好消息。   撰文:王涵 香港理工大學在讀博士 堅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

本港時事

智能城市大勢所趨 專家解構中港發展藍圖

上月在港舉行的互聯網經濟峰會,由智能城市聯盟籌辦的「智能城市提升生活質素」專題論壇,專家講者包括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聯盟理事長李鐵;港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等,他們分享了中港在發展智能城市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李鐵指出,中國的智能城市發展離不開城市化發展,高速的城市化發展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內地的城市化比率已達到了57.5%,城鎮人口7.93億。按照目前的發展,到了2030年內地城鎮人口將達到9億。「這代表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是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另外,中國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個,500萬至1,000萬人口的有10個,300萬到500萬的有21個,100-300萬的103個,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近1,500個。「這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群,美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9個,而中國有16個人口超過香港的城市。這麼大的城市發展,也構成了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商機。」 另外,在互聯網發展方面,內地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系統,全國互聯網用戶7.3億,73%是城鎮用戶,27%是農村用戶,而手機網民更達6.95億。「互聯網、流動通訊的發展速度驚人,騰訊的活躍用戶是8.9億,中國移動是8.5億,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支付用戶,活躍用戶5億,年度活躍買家4.39億,都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數據科技提升生活方便度 中國智能城市發展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重要的增長,其中約有300個城市已跟三大營運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簽署了智能城市的協議,發展覆蓋了二十多個領域的智能城市系統,包括市政服務、教育、交通、治安等。 在促進智能城市的發展中,中國政府特別強調要滿足一系列的目標。李鐵指出:「第一是生態城市,必須要促進綠色發展;第二是有利環境友好、節能減排;第三是方便居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離不開智能城市的因素,比如說快遞,建基於互聯網背後強大的數據系統,再加創新,通過市場的力量進行研發,提高居民生活的方便度。」而中國政府促進智能城市的發展有四大因素:智能的家庭、智能的社區、智能的園區、智能的城市,不同的單元主題中有不同的企業提供市場服務,像一些科技企業、房地產企業、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都建立了智能城市部。 李鐵認為,中國的智能城市發展有以下的趨勢。「第一是服務從碎片化轉變為系統化,目前為止,全世界的智能城市,絕大部分仍處於碎片化階段,各個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進行智能城市服務的發展。我們正在出現整合,希望在一個空間、平台內,能把各種最先進的智能要素(如大數據、支付、醫療)集中起來,再把它實現系統化。過去是每個企業在做自己的智能城市,我們努力搭建平台,讓不同的企業進行融合,進行互補。」 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 第二個趨勢是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過去智能城市是政府主導,出現碎片化,現在政府轉型,不再搞政治工程,更多的提高城市的效率。舉個例子,最近在內地出現共享單車熱,在短短半年內,各地出現一片黃、一片綠,一片藍,其實以往政府也提供了共享單車,包括北京、寧波,但只限於固定的站點讓人取車,使用完後要交還回原點,這沒有解決最後一里路的問題,因為站點與住所有一定的距離。而現在的共享單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每年交一、兩百塊錢,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享用單車,可以將單車停放在任何地方。有了摩拜一類共享單車後,人人都在騎,成為了中國智能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新元素,解決了人民生活方便的問題,也是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的典型例子。」 第三是促進互聯網和IT產業和城市運營商、開發商的合作,過去電訊企業、互聯網企業是各自為政,而接下來可望與房地產企業、金融企業更多的合作,從而實現很多的創新,在智能城市的系統化有更堅固的基礎。 移動數據角色關鍵 第四是數據源的變化。「政府強調大數據,認為對管理可以起很大的支持作用,而過去大數據系統主要是通過政府的商貿數據,可是現在移動的數據源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數據的概念。比如說,現在整個城市的交通管理基本上靠移動數據的支持。事實上,人口管理、產業發展等的數據可以每分每秒變化,移動數據源有利掌握其中的狀況。而且很多的大數據公司,它們的數據源既依託了網絡企業,像摩拜單車、滴滴打車、三大電信供應商等,這些數據源將會對政府的管理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無論對於智能城市的規劃、管理和信息的掌控,都有大的便利性作用。」 李鐵指出,接下來中國的智能城市要進一步實現市場化、系統化,各個企業都在加大研發實力,而國家發改委、智慧城市聯盟等亦在促進企業跨界別合作,讓更多企業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合作、利益分享。」 人口與建築老化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