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時事

迎戰16度:中國綠債發行量飛升 標準參差成挑戰

受惠於寬鬆的信用環境及基建撐經濟政策,中國上半年綠債發行量大躍進,升幅高達六成二,其中低碳交通項目更是集資聚寶盆。除了量增,中國綠債更有衝向日本或香港等國際市場的趨勢。以香港市場為例,去年就有六成三的綠債來自中國境內。隨信用政策持續,加上綠色「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相信中國綠債市場會繼續增強。不過,有機遇亦有挑戰,專家認為現時中國發展綠債市場最大挑戰是其標準跟國際有一定差距,相信只有統一標準收窄差距,才能更上一層。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八月發布的《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二○一九上半年報》,今年上半年,中國境內共發行了一千四百三十九億人民幣的綠色債券,按年上升百分之六十二。其中,四成九的發行量符合國際綠色債券定義。若以區域劃分,指華東地區(以江蘇、江西、浙江為首)和華北中部(以山東、北京、河北為首),以及廣東省和四川省的發行量佔了主導地位。當中,廣東省、山東省和江蘇省的發行量位列前三名,分別為十八億美元、八億美元和七億美元。 綠色債券一般是由政府、銀行、市政機構或企業所發行,為解決氣候變化的項目而融資。在一六年,一百九十五個氣候峰會締約國成員簽訂了《巴黎協議》,旨在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於攝氏二度甚至更嚴謹的一點五度之內。協議重點條文包括發達國家須於二○二○年前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至少一千億美元資金,以緩解氣候變化造成的衝擊,自此全球興起了一股綠色金融潮。 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家之一,低碳發展已成為國家重要綱領,因此,其綠色債券市場於巴黎峰會後亦一日千里地發展。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統計,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僅次於美國,佔全球綠債總發行量接近兩成。 低碳交通項目多 中國綠債在上半年發展迅速,主要基於上半年信用政策寬鬆及基建增加所致。其中許多地方國企及央企在地方城市的委托下,建設鐵路、水電站、城鎮污水處理等項目,故要發行綠色債券,這拉動了發行量。另外,券商分類評價加分、綠色債券補貼政策不斷落實,亦成為推動綠債發行的潛在誘因。 在各種的綠債發行中,根據上述的《中國綠色債券報告》顯示,低碳交通是最大的募集資金用途類別,佔上半年總發行量的百分之三十七。其次為佔了百分之二十六的可再生能源和以及佔了兩成的水源處理。 低碳交通佔比大,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路面污染情況嚴重,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二○一八)》顯示,一七年中國機動車污染的四項污染物排放總量初步核算為四千三百六十萬噸,雖然比一六年削減了百分之二點五,但仍是中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因此,有發展綠色交通的迫切性。 而至今年六月,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三百四十四萬輛,僅佔汽車總量的百分之一點三七,故發展潛力大。 除了環保汽車,中國政府亦積極發展鐵路系統,如「十三.五」規畫中,就計畫鋪設三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將覆蓋中國八成大城市,單是一九年,政府已計畫投入八千億元人民幣在軌道交通領域中。國際能源署(IEA)二○五○年鐵路發展的最佳情境預計,中國若能通過不斷擴大鐵路建設,如在二○五○年前建設十萬多公里的高鐵線路,便能夠減少百分之十二的交通排放。 加速國際化進程 除了數量上的增長趨勢,中國的綠債亦正在加速國際化進程。據東方金誠的不完全統計,自一六年到一九年六月末,中國境內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等多家中資機構在香港聯交所、東京專業投資者債券市場等境外交易場所發行了二十一隻綠色債券,規模約一千三百八十億人民幣。《香港綠色債券市場報告》報告亦指,在一八年,內地及海外機構在香港發行了九十億美元綠債,佔總量的八成三。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內地,一八年發行了七十億美元,佔市場總額的六成四。 展望下半年,專家認為信用政策會持續寬鬆,加上繼續有基建托經濟,再結合財政部對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項目的資金補助等利好措施,預計下半年綠色債券一級市場會再增長,估計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城鎮污水處理以及鐵路等都會是熱門的綠債項目。 另外,隨著綠色「一帶一路」的推進,沿線城市的綠色融資需求日趨擴大,加上「債券通」落地,中國企業在境外發債以及境外企業境內發債亦會呈上升趨勢。 然而,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郭曉蓓認為,中國綠債現時最大的挑戰是質量和標準。她指出:「對比國際綠色債券,中國綠色債券還有一定差距,依然面臨著標準不統一、認證體系有待進一步規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有待加強等挑戰。」 中國在過去短短三年間,出現了十幾家第三方綠色債券認證機構,包括評級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環評與環境咨詢公司等。這些機構的認證內容,包括綠色項目篩選、募集資金專項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管理三部分。 缺乏統一監管 不過,由於缺乏統一監管,每家認證機構的報告內容和格式有所差異:如中債資信和中誠信多以打分卡的方式認證;東方金誠、普華永道等以定型為主,判斷債券是否為綠色基礎上;中債資信和聯合赤道則為債券的綠色程度評級。這種情況與國際上的第三方認證有所不同,國外綠債評估很多是根據GBP(綠色債券原則)或CBS(氣候債券標準)兩大評級體系。 另外,目前中國綠債標準的制定者跟認證者之間的身份上存在重疊,可能出現角色衝突。例如在央行制定和修正綠債目錄時,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會提出建議,而該委員會的理事單位包括了大型第三方認證機構和部分綠債發行人。 標準參差影響到投資者信心,一些地方或企業對綠色金融概念的濫用情況亦會嚇退投資者,如有地方以建污水處理廠和固廢處理廠為由發債,但誇大了當地對這些環保基礎設施的實際需求,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污水處理廠供過於求。 要根治有關問題,首先要實現國內標準統一,然後逐步實現國際國內標準的一致性。另外,亦應強化市場向綠色債券配置資源的能力,比如強制要求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提高投資者綠色投資的能力、提升第三方評級機構認證評估的質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