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廖錦興:城市的變遷

生活在大都會的香港人,天天埋頭苦幹努力地工作,為的是追尋自己的理想生活,但怎樣的生活才是理想?實在因人而異。很多從世界各地而來的朋友盛讚他們眼中的香港,多元化、國際化、高效率、交通網絡一流,是美食購物天堂,當中歐洲友人最激讚,由於美言出自至友,所以我並不覺得這是客套話,再者我曾到訪不同歐洲國家工幹和旅遊,切身體驗地球的另一邊是有多麼進步的空間。然而過去十多年,香港人見證著內地的整體發展,雖然城市建設十分成功,但又被譏諷「硬件有餘,軟件不足」,然而現在就連二三線城市也硬軟俱全,我們也許要看看一個美好城市是怎樣打造出來的。 最近閱覽一篇內地有關城市社區治理的文獻,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的研究員撰寫,他利用構建一個三四線小城市的城鎮化發展的案例作為分析,以中國模式的城鎮化改造。例子是一個浙江省杭州市轄下的一個小社區,本地户籍人口5.9萬,外來人口25.3萬,均分佈在1.2萬家各類生產經營單位裡。人員流動大、追踪難度不比現在香港政府封街鎖樓找出新冠病毒不明源頭帶菌者容易。因此管理部門先從城市社區治理主要挑戰著手進行理順: 一) 大型社區的織密網格 由於區內累積人口稠密,過去亦欠缺規管,令樓房建設大小不一,人口密度頗大,樓宇雜亂無章。此外一些大型社區高層次人才集中,工作、求學的外籍人士增多,考驗社區網格員(一種在社區的網格化管理組織內,做具體工作的人員,在社區內擔當領導角色、當中可以是專業人士或知識份子如醫生、老師等,類似香港北區鄉村的鄉紳人士)的交流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透過社區網格員的了解和溝通,掌握社區內的具體建設問題,再一一理順。 二) 多元訴求需聯動方式化解 利益群體及訴求多元化,容易導致社區產生矛盾和衝突,管治單位為化解當中的糾紛設立調解中心,讓居民有一個排解的途徑,亦令整個社區的氣氛融洽,在投入新的思維和操作締造良好的基礎。 三) 社區自治利用組織激活 一個有待發展的社區必然是以基層市民為主要組成部份,亦必定有其固有思想、文化和風俗,在將城市化願景投入前,治理單位是要讓市民有社區自治能力,當家作主的時候也增加不少凝聚力和歸屬感,當大部分市民都具備以家的心態來看社區,再由當地組織推廣與時俱進的現代化建設,激活新思維,更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閱覽內地城鎮化的相關文獻時,的確有不少難度,不只是頗多內地地道詞彙,亦難以用香港人的角度去審視內地獨有的文化特質。然而我能體會到成功打造一個現代化建設城市,並非只靠法律和行政指令便可,必須既有「道」加上「理」才可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