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動態

林鄭月娥出席粵港澳工商界「千人宴」

香港工業總會日前聯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及工總轄下珠三角工業協會在東莞舉辦第16屆「香港珠三角工商界合作交流會」(「千人宴」),邀請廣東省人民政府、東莞市人民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粵港工商界領導及代表出席,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及創新科技發展進行交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擔任「千人宴」主禮嘉賓並致歡迎辭。其他致辭嘉賓包括廣東省人民政府黨組成員陳雲賢及東莞市市長梁維東等。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備受注目,東莞市濱海新區是大灣區發展的五大重點平台之一,東莞提出定位為大灣區的國際製造中心,致力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打造「智慧製造之都」。工總主席郭振華致辭時表示:「為把握這個黃金機會,工總成立了『大灣區經濟發展委員會』,利用珠三角工業協會的網絡,反映業界的聲音與建議,從而協助港商融入大灣區發展,把握新投資機遇。」今年大會以「先進製造創里程 莞港合作譜新章」為主題,以期深化莞港兩地的合作及交流,進一步推動科技產業化,共促發展。 工總亦於晚宴上與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廣東省港澳辦)簽署友好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定期召開工作聯絡會議,策劃年度互訪交流及商定年度合作專案。雙方亦支持粵港工業企業「抱團出海」以開拓國際市場,支援建設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並將開展粵港民間合作研究,提交建議予政府參考。憑藉工總廣大的工商業網絡,加上廣東省港澳辦的支持,雙方將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達致合作共贏。 [...]

大中華時事

「世界工廠」不再 中國製造全面轉型

(原文載於2017年9月第364期《資本雜誌》第30頁) 月前,全球最大電子產品製造商富士康宣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建立液晶面板工廠,在業界引起極大迴響。外界認為,富士康將生產基地由中國轉向美國,對中國製造業敲響了警鐘。近年各大製造商紛紛將生產轉移至中國以外的地區,這也讓擁有「世界工廠」稱號的中國,不得不正視挑戰,以順應世界製造業的新趨勢。 撰文 蘇梓 過去數十年來,中國製造業繁榮,雄霸世界出口巨頭地位。然而隨著近年美國減少進口中國商品、生產力日漸被科技所替代,以及發展中國家加入競爭,中國製造大國的地位受到動搖,其出口貿易的龍頭地位也岌岌可危。 經濟高速增長引擎 中國的製造業騰飛,始於國家改革開放後。1980年代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民營企業,通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取得國外大額訂單進行原始資本積累,而重工業、基建等的發展,則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在製造業這一「引擎」的帶動下,中國保持著世界上最快的增速。這一情形,與經濟起飛中的日本頗為相似:2014年中國製造業對GDP貢獻佔比約為30%,與1975年日本製造業對GDP的貢獻(32%)相若;中國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7%,而日本從1975到1985年這10年間,製造業的GDP增速也一直在7%上下波動。 製造業的發達創造了中國貿易出口的輝煌時期。單論美國,長期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就有4大類別,分別為服飾、電子產品、電機設備及非電機設備。2010年,中國服飾及電子產品進口量各佔全美國的50%及40%,十分驚人。隨著中國貿易出口強勢,亦拖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出口,包括墨西哥、南韓及台灣等。電子產品方面,日本更是輸給了中國,不但出口美國的銷量大跌,連帶影響其在英國、德國及台灣的市場。「中國製造」成為廣受全球認識的標籤,無論何種產品,幾乎都印有這一標籤,從電子零件到衣物鞋履,從日用品到奢侈品,概莫能外。 周邊國家崛起 所謂「風水輪流轉」,中國的經濟長期依賴強勁的出口貿易推動,直到2010年出現改變。當年起,中國貿易出口轉弱,上述4大類別商品出口美國的數量開始大幅放緩,此舉也導致中國的加工貿易數據顯著下跌。此外,2010年中國加工出口佔出口總額50%,到今年初已下跌至35%。這反映了中國勞工因技能水平日益提高,以致工資上漲,生產成本增加,因此有不少組裝相關業務轉移至低工資國家進行。加工出口所錄得之損失,亦是中國收入來源減少的原因。 除了貿易出口放緩,周邊各國加入競爭是另一大挑戰。尤其是服飾製造業方面,近年消費者如果稍為細心便可發現,服飾的產地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孟加拉、柬埔寨以及印度等國家的名字,而不再以中國為主。其中孟加拉和印度的服飾製造業方面一直持續發展,而越南的電子及電機械裝配,以及柬埔寨的汽車零配件生產的市場份額亦不斷增加。在中國漸漸褪去光環之際,這些國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商們的眼光。 近年來,原本是中國製造中心的珠三角日漸凋零,工廠紛紛撤離,工人甚至無工可做。這也反映出中國整體製造業處於萎縮狀態,取而代之的,是孟加拉、柬埔寨等新一代製造強國。隨著進駐的外國廠商數目一路增加,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受到拉動,它們也開始逐漸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就像孟加拉,取得的成就格外引人矚目。在紡織業的推動下,該國的增長率已穩步加速到6%以上,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 亟需擺脫「低端」印象 2011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國。但這並未扭轉外界對中國製造品處於低端的印象。這也是「冷酷」的事實:中國的製造大多處於工業價值鏈的低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消耗的是本土的資源和能源,然而核心技術仍要靠引進;勞工收入方面,中國也難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這也決定了中國的製造業必然是以低端產品為主。 如果說中國對外技術的依存度較高是外因,那麼創新力不足,則是中國製造業較發達國家落後的內因。有研究表明,中國每年用於固定資產的上萬億元設備投資中,有超過60%是引進的,即使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有57%的技術源自國外。中國製造業的迅速擴張主要依賴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在產品技術形式上,主要的技術手段就是模仿,自主設計、自主經營的產品比例則比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