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唐啟波:環球經濟正經歷大變局 宜藉大灣區窗戶拓內地市場機遇

2023年,環球經濟正經歷重大變化,通脹持續高企及利率攀升導致經濟增長下行疊加多重地緣政治危機,資本市場前景充斥著不明朗因素,投資風向轉趨謹慎下,新創企業已不能再依靠單一市場政策紅利,必須要走出國際探索更多機會。大灣區身為連接國際與中國的窗戶,可把握自身獨有地理及市場優勢,把握機遇,借勢而起。 投資市場變局 全球化戰略方針成破局關鍵 中國創投企業早些年前受惠於國家政策紅利,多個硬科技產業擴展快速,半導體、新能源、光伏等相關企業遍地開花,隨著多個政策及指引出臺,不少創投企業成功中國市場快速站穩陣腳且實現多輪融資。彼時,強大的中國市場為企業投資故事生色不少。 然而,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溫,部分美元基金謹慎調整市場方針,融資管道進一步收緊,同時國家政策措施紅利正逐步消退,在創投行業面臨深度整合下,全球化戰略方針成為創投企業新的核心思路。企業全球化目的除了分散了業務地緣政治風險,境內外佈局也能實驗商業模式及營收能力。    連接國際市場  應善用大灣區生態優勢  作為連接中國與國際的橋樑,大灣區可以借助跨境或多個體系的優勢,借助香港成熟資本市場體系,創業家能更充份關注市場動向及拓展資源網絡走向國際。大灣區開放及中西文化共容的營商環境也能令企業更好面向國際。另一方面大灣區具備成熟工業能力,為企業提供生產及供應鏈支援。更為重要的是,大灣區近年積極支持創研企業,落實多項指施包括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青年發展基金等,協助初創企業落地。 戈壁大灣區創立於2016年,一直支持著大灣區的初創企業走進國際,截至2022年,戈壁大灣區累計投資70多家間初創企業,成功孕育Welab、Airwallex、Amber、Animoca Brands等7間獨角獸企業。2023年內,戈壁大灣區也持續加注,其中包括健康監測初創公司PanopticAI、生物醫學測試初創公司BioMed、跨境物流線路整合平臺NextSmartShip、生物科技集團醫克生物、三維超聲成像技術、設備與解決方案提供商中慧醫學成像及建築科技企業isBIM。 創投行業整合 硬科技創新需求持續 儘管創投行業面臨行業整合及資本撒離的難關,戰略新興產業需求依然持續,十四五規劃建議數字經濟為國家發展主旋律也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國資委發佈消息稱,今年1至8月份,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超8,400億元,同比增長約30%,在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有力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資本寒冬,創研如何創造正向現金流及技術含金量成活下去的考量依據。戈壁大灣區會持續關注市場具潛力的企業,不忘致力扶助初創企業成為世界級的領導者的初心。   撰文:唐啟波  戈壁大灣區管理合夥人 ============= 延伸閱讀:唐啟波 :廣州初創蓬勃發展 大灣區發揮生態優勢 展現巨大增長潛力 ============= 深入閱讀政經生活文化,更多內容盡在: Website:www.capital-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apitalPlatformHK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apital.ceo.entrepreneur LinkedIn:www.linkedin.com/company/capitalhk/ [...]

博客

唐啟波:大灣區有望成為獨角獸新搖籃

胡潤《2021全球獨角獸榜》顯示,中國去年有301家獨角獸企業上榜,數目雖僅次於美國的487家,市值排名卻穩佔首兩位:字節跳動以2.25萬億元攀登全球榜首,其次是螞蟻集團。[1]值得留意的是,17%上榜的獨角獸(即50多家)將總部設在大灣區,數目是排名第三印度的總和,反映初創看好大灣區的「孵化力」。港府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提出設立50億元「大灣區投資基金」,將進一步有利初創融資,大灣區成為獨角獸新搖籃指日可待,人工智能、工業4.0、金融科技、大消費、醫療保健和可持續發展6個領域的初創企業更加有望成為明日之星。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超過8,600萬,是中國其中一個最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地區,既擁有優良的地理位置,連接內地龐大的消費市場,亦可透過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將服務輸出海外,為大灣區初創企業匯聚人才、國際融資及拓展市場締造獨特的優勢。大灣區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打造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再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創業孵化、國際技術轉讓、科技服務業合作等利好措施,將加速大灣區初創企業發展。   人工智能、工業4.0、金融科技、大消費、醫療保健和可持續發展初創具潛力   人工智慧(AI)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最具前景的領域之一,區內擁有226間人工智慧相關的初創企業,數目超越上海、僅次於北京,匯聚頂尖大學及人才,人工智慧產業總價值在2020年已經超過300億元人民幣[2]。隨著國家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我們相信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應用會繼續普及。   除了人工智慧產業,工業4.0也是大灣區的重點領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中國製造2025》,目標未來10年將中國發展為世界級高科技製造強國,各產業供應鏈及產業系統將進行升級自動化,以提升效率與緩解勞工短缺的問題,人工智慧與機械人的研發製造業產業在市場上將有剛性需求。大灣區是重要的製造基地,以及供應商和OEM工廠的所在地,工業4.0相關的初創企業在國情下將大有可為。     隨著中國擴大內需,人均收入逐漸接近富裕國家水平,消費力不容忽視。線上消費在疫情下已成為新常態,帶動跨境電商快速增長,中國零售商首次躋身全球零售十強。[3]其中李寧、小米、華為這些本土品牌在中美貿易戰升溫及自身產品質素提升的前題下迅速崛起,成為不少年輕消費者擁護的「國潮」品牌,,預計大灣區消費零售市場的價值將於2025年翻一番。借助灣區內豐厚的供應鏈資源,許多「出海」品牌及產品也在快速誕生,把中國製造帶向全球。   疫情下,醫療保健產業亦同樣受到關注,疫苗研製、遙距診斷醫療等生物科技範疇成為投資焦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生物技術界定為優先培育和壯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生物製藥、高端醫療診療設備等初創企業發展,加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設立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發和環球科研合作,大灣區醫療保健產業未來幾十年將潛力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