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闆週記
三大產業需揼水 北韓挑機確厲害
2017-08-14
—直接津貼市民買樓,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更加簡單。 —香港是服務型社會,要花錢自然是花在服務業的身上。 —北韓即使射不準關島,其挑戰美國的舉動已叫人刮目。 財政司司長的職責,應是理財、創富,現時香港坐擁近萬億元「財富」,未來如何「應使則使」?究竟哪些地方應該使錢? 解決住屋問題依然是今屆政府的重中之重。特首林鄭月娥在其競選大綱中便已提出,重建置業階梯——增加「綠置居」的供應,讓有經濟能力的公屋租戶購買,以騰空公屋單位予輪候人士;另外,亦在居屋與私樓中間,增設「港人首置上車盤」,由公私營合作,讓收入和資產超出居屋上限要求,但又負擔不到私人住宅的首次置業市民「上車」。 本欄絕對贊同「協助市民置業」的理念,但卻認為未必需要這麼大費週章架床叠屋,弄多幾個階層出來,不如索性直接津貼市民買樓,人人有份永不落空,豈不更加簡單? 反正現時地價這麼高,啟德發展區閒閒地每方呎都要1萬元,而興建公屋、居屋,政府則不收取分毫地價,以單位平均面積為500方呎計算,即是白白放棄了500萬元,若然用以津貼市民買樓,繼而將本來打算發展的公屋用地,賣給發展商起私樓,便皆大歡喜,也避免了暴殄寸土尺金的寶貴土地資源之嫌。 而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是46萬個單位,當中,公屋佔了20萬個,即是每年2萬個,如果將之改為興建成可出售房屋(居屋又好,私樓都好),1年便可突然增加2萬個單位,絕非小數目,再加上向四大發展商每個每年批出1萬個農地轉用途單位,合共1年一下子便增加到6萬個單位了。 旅遊 醫療 教育 極具潛力 除了津貼市民買樓,近萬億元的財政儲備,還可投放到哪裏去?既然香港是服務型社會,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服務業貢獻了超過九成,那當然是花錢在服務業身上,當中包括四大支柱的旅遊業,以及曾經被譽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的醫療與教育。先說旅遊業,隨著澳門的旅客數字回升,博彩收入亦回升,相信香港的旅遊業,距離回暖的日子也不遠矣。根據旅發局數字,今年上半年,訪港旅客共有2,781萬人次,較去年同期的2,716萬人次,增長2.4%;當中,過夜旅客逾1,30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的1,243萬人次,增長5%之多,非過夜旅客則為1,476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的1,473萬人次差不多。 不過,香港的旅遊硬件向來不足——景點不足,酒店也不足,就連聚首商務旅客的展覽設施都不足,而所有硬件,到頭來也是由私人企業發展,換句話說,需要政府花錢的,只是與住宅市場一樣——增加土地供應,即是填海!其他可以做的,就是大灑金錢向外大力宣傳香港罷了,但這又灑得幾多? 相反,醫療產業則可瘋狂地投放下去。因為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醫療開支勢必冉冉上升。根據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16年資料,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24歲,位居全球之冠;女性亦以87.32歲,超越當地成為世界第一長壽。而事實上,根據統計處公布去年進行的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截至去年6月底,本港人口逾733萬人;當中,65歲或以上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由06年的12%,上升至16年的16%,首次突破百萬關口,達116萬;年齡中位數10年間亦由39.6歲,增加3.8歲,至43.4歲。最重要是,除了本身需要,醫療產業更可服務內地,成為一盤極具潛力的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