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blog

林筱魯:跳出框框外


林筱魯 :資深規劃師/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

一場土地大辯論,引發坊間無限創意。規劃應有百年願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之外,全球氣候變化急劇,在在影響著未來城市建設的各方面考量。不少社會賢達及專業人士都借此離地高飛,天馬行空起來,筆者也來湊湊熱鬧。

香港現時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平方米,那麼750萬人口便約是1億1千2百萬平方米。現時戶均人口是2.8左右,亦即需要270萬個居住單位。若然我們都不求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但求環境怡人,景色就在門檻外,戶戶都是有自家花園的單層小屋,假若每戶佔地100平方米,那麼我們便需要270平方公里的居住用地,大概等於香港已發展土地的總和。再按比例加上道路、社區和各類配套等設施,郊野公園以外的所有土地都免不了要開發。

反過來,如果要省地,我們可否蓋一幢超級住宅大廈?以每層25伙算,實質佔地只需千多平方米。這大廈高10萬層以上,層高3.2米的話,便高達320公里,頂層跟太空站和人造衛星是鄰居;就算乘搭現存最快的升降機直上,由一樓到頂樓也要5個小時以上,升降機內必須要裝設休息室。當然,折衷一點的話,依別人倡議,建100層高的摩天公屋,每公頃8,400個單位,那麼3.2平方公里便足以容納全港人口。說難不難,只要將現時建築物條例中,住宅建築的地積比率上限,由10倍提高至40倍便行。

善用公共設施 可納多一倍人
假設大家既不想移山填海破壞環境,又不想住在超高層中,而接受在交通運輸和公共服務設施之上加蓋大平台,兼在平台上蓋建屋。道路和鐵路用地約佔香港整體面積的3.9%,公用設施和政府及社團用地則佔大約3%。而公營及私營房屋,加上鄉村用地也剛好是6.9%,亦即是說若然將所有道路和鐵路變成隧道,又在學校、醫院、街市、球場等設施上加建的話,毋須新增開發用地便足以容納比現時多一倍的人口。
若嫌在道路或已建土地上再加建,會令本已擠逼的環境百上加斤,便可嘗試打打水底的主意。水塘加河道和明渠約佔香港整體面積2.7%,只要不影響儲水和排水,在上加蓋建房,便有近3千公頃可用。按現時公、私營房屋的用地標準和密度算,隨時可供500萬人居住。就算全部用作建連花園的獨立屋,也可建30萬幢。

仍覺想像力不足的話,可知網絡世界對我們日常生活已影響甚深,撇開滿城宅男宅女的現象,預視虛擬實境的互動能力功能優化,物聯網和物流供應鏈的日益完善,各式用具的3D打印、食用細胞與纖維培植技術的突飛猛進,不難想像未來人類只需安坐家中,以至床上,便可如常生活交流。正是一機在手,倍感自由;可能再不需要傳統的生產、工作和儲存空間。香港的各類工、商業和倉儲用地,也是佔了整體面積的2.7%,單是這超前的設想,不增一寸的土地,人口增至千二萬也沒問題。

海上浮城  魚菜商業共生
不想打陸地主意,又怕填海影響生態,兼且颱風來時有可能陸沉,也沒有需要倡議空中樓閣,因為還有海上浮城這方案。這個點子實在棒!加上太陽能和海水化淡技術,要建多大便多大,不蓋房子也可用來堆貨櫃或者種菜養牛。抱懷疑態度的可上網查看,荷蘭已在建造。香港海域覆蓋面積對比陸地是3比2,為什麼不能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水世界作好準備,打造百代以後的城市典範?
行文至此,回首檢視,種種概念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何我們還要為如何獲得可發展土地而爭辯?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