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中國・海外・香港

樓市速報:常規補地困難 發展商轉吸農工地皮


政府開拓新土地資源又屢屢受挫,特別是近期受到社會衝突影響。

樓價持續高企,發展商要保持貨如輪轉,但又無法在官地市場補充到足夠土地,加上政府的土地開發舉步維艱,原定今年中公布細節的土地共享先導計畫及「明日大嶼計畫」,都要被逼押後,發展商想要透過投地補充土儲亦愈來愈遇困難。有見及此,有不少發展商轉向囤積多年的農地、工業地埋手,透過補地價補充土地儲備,當中最積極的便是新鴻基地產(00016),市場人士認為,相信未來仍會有大型項目進行補地價。

近日,長實(01113)就油塘2幅工業地與地政總署完成換地申請的補地價協議,作價22.103億元轉為住宅用途,每方呎樓面補地價約為5,283元,較宏安地產(01243)於2年前就四山街項目曦臺補地價,每平方呎樓面補地價3,615元,高出46%,換言之,兩年的補地價升近五成,亦創出區內工業轉住宅補地價新高。

根據文件顯示,項目分別是東源街5及8號,現時劃為「綜合發展區(1)」用途,總地盤面積約8.37萬方呎,前者即東源街5號(地盤B)是在會德豐(00020)的樓盤PENINSULA EAST旁,地盤面積約6.1萬方呎;至於8號(地盤A)目前是位處臨海的一所工廈,佔地約2.27萬方呎。經補地價後可作住宅用途,地積比率約5倍,總樓面面積約41.8萬方呎。當中地盤A可建樓面較少,涉及11.3萬方呎,而地盤B則提供30.5萬方呎樓面,預計2025年落成。

據悉,長實籌畫上述項目已久,早在2016年獲城規會批准興建5座19至29層分層住宅,總樓面面積約40.61萬方呎,提供536個單位,折合每伙平均面積約758方呎。不過,最近計畫有變,長實向城規會申請,建議將地盤樓面面積增加約3%,建築物則減少1幢至4座,但單位數目則增加至903個,較舊有方案多出367伙,增幅達68.5%。單位增加的同時,單位面積卻相應縮細,平均面積只有約453方呎,較原來的縮細了約四成。其中405伙為面積少於431方呎的小型單位,317伙則是面積431至753方呎的中小型單位。

毛利率豐厚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服務董事總經理陳超國表示,按目前補地價金額,每呎約5,000元建築及利息成本,計及「發水」一成的因素,即每呎投資成本近1萬元,以兩成利潤及八成實用率計算,日後建成後實用呎價料約1.47萬元,較同區新樓樓價低18%至38%,如九龍建業(00034)的海傲灣,近期實用呎價達2.37萬元,而曦臺呎價則約1.8萬元。

除長實外,新界農地大地主之一的新地,最近亦就21億元就元朗牛潭尾石湖圍項目,完成補地價協議。地政總署資料顯示,新地及置地合作的元朗石湖圍項目可建樓面48.65萬方呎,換言之,即每呎樓面地價約4,316元,補價後新地段編號為丈量約份第105約地段第2091號,屬住宅(丁類)用途。地皮鄰近潭尾軍營及同系葡萄園,現為一幅11.3公頃的農地,2014年發展商曾獲批以0.4倍地積比率,興建300座洋房,項目最高可建3層,高度不超過10.45米。

然而,新地藉北環線或設新田站的概念,進一步將項目與週邊土地,以及落馬洲公共交通轉站週邊土地,建議合併發展為一個小型發展區,石湖圍土地的發展密度可提升至5倍住宅地積比及0.5倍非住宅地積比發展,涉及546.95萬方呎,擬建25幢32至43層高的住宅大廈,共提供11,292伙,並大幅縮減每伙平均面積至484 方呎。以單位數目計,更超過10,643伙新界上車屋苑沙田第一城。

此外,本年1月至今,地政總署累錄2宗換地個案,撇除石湖圍項目,另一宗換地個案為英皇國際(00163)旗下跑馬地宏德街舊英皇駿景酒店原址的補地價個案,項目可重建成一幢住宅項目,補地價為138萬元,預計今年拆卸重建,預計在2023年落成。

供地量大減

之前幾年政府都積極推地,每年賣地達20至30幅,加上鐵路及市建局的項目,發展商要吸納土地並非難事,可是過去2年政府推地數量明顯減少,今年上半年共推出7幅土地,當中有3幅地皮更是百億地王,相較2016及2017年高峰期時,平均每半年有多達10至15幅地皮推出,推地量明顯減少。就算是最近政府新一季推出的賣地計畫,亦只推出2幅住宅地皮,涉及近1,350伙,即使連同港鐵(00066)黃竹坑站第4期的800伙,3幅地皮合共才有2,150伙,顯然發展商要透過投地吸納土地儲備變得困難。

再加上,政府去年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六四比增至七三比,私人土地供應因此由以往每年目標1.8萬伙大減至1.35萬伙,供應目標下調25%。與此同時,香港土地供應持續短缺,無論是公營還是私營都是供應不足,然而,政府開拓新土地資源又屢屢受挫,特別是近期受到社會衝突影響,為了避開各種政治敏感的措施,不單是「明日大嶼」,就連公私營合作等建議均須押後推出,短中長期土地供應均受阻。

立法會早前已將涉及逾5億元的「明日大嶼」相關研究,在財委會中由原本處於議程的第三項調至最後一項。消息指,有機會引起公眾「官商勾結」疑慮的「土地共享先導計畫」,原本是發展商補充土地儲備的一個渠道,但今年初政府宣布全盤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後,計畫的細節框架仍未落實,當局在評估社會最新形勢後,已決定將計畫押後,不會如期在未來1、2個月內推出。

基於發展商賣樓貨如輪轉,每年在銷售一定單位後,亦要補充特定數量的土地,而土地共享推行又遙遙無期,發展商難以等待計畫落實,有見及此,近期發展商都積極透過補地價增土儲,同時又有不少發展商趁機擴大旗下土地的發展密度,其中又以新地最為積極,去年集團已就兩幅地補地價。去年12月,集團就與長實發展的屯門小秀項目,完成補地價協議,涉及金額約17.32億元,地皮面積26.69萬方呎,以總發展樓面34.7萬方呎計,每方呎樓面補地價約4,990元,項目料提供573個住宅單位,為去年最大宗換地個案。

新地最積極

在同年11月,新地亦完成上水古洞南項目補地價,地盤佔地40.43萬方呎,最高可建樓面面積16.17萬方呎,獲淮以地積比率0.4倍發展,興建90幢洋房,涉及補地價金額5.35億元,每方呎樓面補價約3,309元。由此可見,連同上述兩宗補地價個案,新地自上年12月至今,7個月內累計斥資逾43億元,購入共98萬方呎土地儲備。可見發展商已自行物色發展機會,以作「兩手準備」。有市場人士認為,當投地無法補充到土地儲備,便會打囤積多年的農地或工業地主意,透過補地價補充土地儲備,相信未來仍會有大型項目進行補地價。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