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中國・海外・香港

樓市速報:引例收地加填海 解決香港土地荒


美銀美林的研究報告稱,4大發展商持有農地面積合共約1億平方呎,當中以恒地佔地最多。

最近民建聯向特區政府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促請政府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用以興建公屋,填補目前極大缺口,重建輪候冊市民「3年上樓」的希望,不少學者認為此舉確可緩解目前供應短缺的狀況。資料顯示,4大發展商持有農地面積合共約1億平方呎,只要政府能成功引例收地,可有效在短、中期內大量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然而,有市場人士亦指要順利推動此政策並非易事,簡化目前的程序最為重要。與此同時,明日大嶼填海計畫亦不可忘,畢竟香港未來仍然需要有新增土地,多管齊下方能有效解決房屋短缺的問題。

由《逃犯條例》修例所引發的政治衝突一發不可收拾,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同時一直積壓甚深的社會民怨亦瞬間爆發,反映出香港深層次矛盾嚴峻,特別是房屋及土地問題,民建聯因此向政府提出多項建議,以盡快解決民生問題,其中在房屋政策方面,該黨建議政府應更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徵收棕地、私人農地興建公營房屋,收回預留迪士尼樂園第二期發展的土地作興建公屋之用、興建過渡性房屋、推行租金津貼,以及租務管制。

有消息指出,民建聯上月就施政報告與林鄭月娥會面時,提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興建公營房屋,讓基層盡快「上樓」的建議,有與會者表示,林鄭對建議持開放態度,「不置可否,也不再抗拒」。觀乎去年在立法會上,政府對引用該條例收地建公營房屋有所保留,政府當時解釋該條例不能隨意使用,因基本法第6條和105條保障私有產權,土地擁用人可就此提出司法覆核告政府,官司動輒經年。

民建聯主席李慧表示,明白政府及社會擔心貿然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或會招徠司法覆核,最後「因快得慢」,但她強調任何政策都有阻力,「唔能夠因為驚(被司法覆核)而唔做。」她又指過往案例政府均勝訴。翻查資料,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興建公屋,自回歸以來便有13次。

地產建設商會主席梁志堅稱,不反對政府在已規畫為公營房屋的土地引用《條例》。

短線缺口難補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亦認同過往對此條例「用得太少」,他解釋按政府現時掌握的土地,未來10年只能興建約24.8萬個公屋單位,與《長遠房屋策略》訂出的目標31.5萬個,相差高達6.7萬個單位,他形容是極大缺口。他估計,政府要在未來3年覓多75公頃土地,才能補足相關缺口,故建議政府要更「大刀闊斧」、更「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亦認為,此舉對紓緩房屋供應短缺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政府能成功推動條例,便可為發展400至500公頃新界農地「打開大門」,就算面對司法覆核挑戰,仍然值得推進。他指出,大發展商持有的1,000公頃新界農地,即使引用《條例》收地或惹來法律挑戰,要面對不確定因素,惟回顧過往政府引用該條款的案例,涉及的法律風險其實不大,加上如今收地是用作興建公營房屋,符合公眾利益。

而且,收地後規畫新發展區滿足公眾利益,一直以來都是行之有效,如發展元朗橫洲基本上便是依靠收地,才能興建1.7萬伙的大型公屋屋苑,「就算有法律挑戰,其實就住公眾用途法律挑戰,相對而言風險比較細,過往有案例,法律文字上非常清楚,講到明係公眾利益,無大問題。」

對此,新鴻基地產(00016)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願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並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他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畫」。但他又指,政府若選擇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公屋,「我都冇計」。公司目前已有2幅屯門土地被收回,惟不能接受政府數年後再拿有關土地到私人市場出售。

政策阻慢發展
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黃植榮稱,不論是公私合營或土地共享計畫,都希望政府有實則措施。集團正努力將農地申請規畫及進行估價,並加大樓宇密度,在過去3年已轉換900萬方呎農地,可提供約1.5萬伙單位。然而,農地規畫需8年才於城規會通過,取得土地條款需12年,即由申請至獲批補地價最少20年,希望政府拆牆鬆綁。

雖說使用《收回土地條例》可增加房屋供應,可是明日大嶼填海計畫等政策亦不能忽視。

據美銀美林的研究報告,目前本港4大發展商之中,恒基地產(00012)持有最多農地,長實集團(01113)則最少。資料顯示,4大發展商持有農地面積合共約1億方呎,當中以恒地佔地最多,持有農地約4,500萬方呎,佔比達四成半;另新地持有農地面積約3,000萬方呎,佔比亦有約三成,而新世界發展(00017)則持約1,600萬方呎,長實則位居第4位,持有農地約900萬方呎,遠低於恒基及新地持有的農地數量。

事實上,發展商近年亦積極就旗下農地進行補地價,令「生地變熟地」,其中新地西貢西沙路十四鄉大型發展項目,就於2017年完成補價,涉資約158億多元,屬本港歷來最大額的農地補價個案,原擬興建約4,900多伙,新地去年又向城規會申請,放寬該用地的發展密度,並將單位數目大幅增加至約9,500伙,令手持可建的單位數目大增,反映農地發展的潛在價值甚大。

而一向積極收購新界農地的恒地,農地分布廣泛,亦有多個項目於近年獲批住宅發展,包括粉嶺古洞北及粉嶺馬屎埔項目等。資料顯示,該集團持有的馬屎埔農地位於馬適路綠悠軒北面,佔地約17.4萬方呎,於去年年初與政府完成補地價,金額逾25億元,以總樓面面積約60.9萬方呎,呎價約4,151元,更創下北區補地價呎價新高。

中資積極收地
除了本地薑外,據民間研究機構本土研究社的報告,中資地產商才是近年的囤地新貴,中資的新界地皮面積雖未及本地地產商,但已到達「可分一杯羹」的局面。以雅居樂(03383)為例,便有200萬方呎、綠景中國(00095)有88萬方呎、富源國際亦已買入落馬洲河套區蠔殼圍41個地段。

然而,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卻認為,現時發展商雖然持有大量農地未開發,但大部分地皮週邊都未有任何基建設施。由於發展基建的成本遠高於住宅,故地產商並無任何誘因去加快農地發展,除非政府配合建設基建。而農地發展另一障礙便是補地價,若政府開價不被發展商所接受,發展商亦不介意等待補地價金額降至他們認為可接受的水平。

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及土地政策小組主席劉振江強調,收地並非易事,因除了土地業權人的賠償外,同時要安置當時土地使用人,且部分租用人於土地上的作業對經濟有貢獻,不能一刀切,令困難增加。即使土地成功收回後,當中需克服大量技術問題,如基建等問題。而政府使用《收回土地條例》興建公營房屋,需時大約6至7年,過程包含收地、基建及建屋。

與此同時,雖說使用《條例》可增加房屋供應,可是明日大嶼填海計畫、舊區重建等政策亦不能忽視,特別是「明日大嶼」,因新市鎮的發展過程中,需來自不同區域大面積土地,而填海是創造土地,香港未來仍然需要有新增土地,所以填海仍然是有需要,多管齊下發展才能有效解決房屋短缺的問題。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