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香港有錢無地方使 不如減稅


— 港府豈止「守財奴」政策,更沒有理財創富。
— 要發展的大型基建,已經「上馬」甚至落成。
–「開流」不成,不如「節源」,即是減低稅率。

行政會議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的網誌「重出江湖」,立即一石激起千重浪,事緣他重新解讀了《基本法》第一○七條「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的規定,並批評「過去十年,政府一直採取「守財奴」政策,導致大量盈餘出現,拖著經濟後腿,可說是穩健有餘,進取不足,亦不合時宜」。

事實上,本欄一直指出,一個好的財政司司長,應該像財務總監,除了管賬目,還要將經濟當作一盤生意去經營,如何增加收入,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控制支出;然而,過去十年,香港的財政司司長,卻只像會計,司職出納而已,程度更僅是文員級數,完全沒有審時度勢而作出判斷,更遑論理財創富。

最簡單者,起碼是在經濟好時未雨綢繆,經濟差時則增加開支,理論與任總的「車快收油、車慢踩油」同出一轍;可是,特區政府一直以來卻往往在經濟好時派錢,在經濟差時勒緊褲頭,即是錦上添花及落雨收遮,稱得上徹頭徹尾的倒行逆施。

正如房屋政策一樣,眼見樓價節節上升,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應該是大幅增加供應,惟港府的做法,卻是嚴厲打擊需求,除了提高按揭門檻,還開徵各式各樣的印花稅。
結果,樓市規則被夾硬扭曲,樓市運作被粗暴干預,樓價繼續上升,地價亦冉冉向上,上不到車的依然上不到車,全港過百萬個業主不敢賣樓,發展商則仍然肚滿腸肥,就連庫房亦盆滿缽滿。

且看過去的財政年度,即一六至一七年,政府財政盈餘達到一千一百○八億元,皆因實際收入比起預算高出逾七百億元,而這主要多得賣地和印花稅收入的增加。當中,賣地收入達到一千二百八十億元,創出歷史新高,比起預算高出超過九成之巨;至於印花稅,亦比預期多了八十億元,相當於一成六。

十年「守財奴」政策下,香港財政儲備已累積至近萬億元的水平,足夠政府運作二十四個月之餘,更在全球排名前十,尷尬的是,如今港府卻是「有錢無地方使」,皆因環顧全港,要發展的大型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以至第三條跑道,統統已經「上馬」興建,前兩者更已經接近完成階段。即使港鐵再開設支線,所需資金不多之外,還有地產項目補貼。

既然「開流」不成,不如「節源」,即是減稅。先是利得稅,可吸引到企業進駐香港;還有薪俸稅,則可令每年財政預算受惠最小的中產階層得益,真正做到還富於民,總好過一次性的胡亂派錢。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
《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