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如果我是特首系列——土地政策


《資本壹週》680期 (2018年11月30日)

1. 作為特首,共有三大任務,涉及三個不同層面。
2. 衣、食、住、行,加上工商,在在都要用地。
3. 做個30年計畫,製造100平方公里土地出來。

如果我是特首系列——土地政策(一)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年多以來,一切算是順風順水;個人認為,作為特首,共有三大任務,涉及三個不同層面:第一,對內處理民生問題——照顧好老百姓,乃特區政府的最基本職責,無得逃避;第二,促進中港關係——特首既是特區之首,也是北京的代理人,即是兩地溝通的橋樑,如果溝通得宜,香港配合得到大陸,中國利用得到香港,便互惠互利、相輔相成;第三,則是更上一層樓,提升香港在國際舞台的地位——在北京賦予權力、在一國兩制下,增加香港在國際的曝光、作用與影響力,達此目標特首需要擁有國際視野。因此,如果我是特首,未來施政將會朝着這三個目標進發。

先說民生問題。要解決,並不難,因為政府有錢。事實上,香港一直以來積下來的制度,就是淨靠打稅,已經有盈餘、無負債,很有效。上個財政年度,財政盈餘更逾一千億元,財政儲備首次突破一萬億元大關。

民生問題當中,最逼在眉睫的,是「住」。此便牽涉到土地政策,皆因全港土地面積一千平方公里當中,只有百分之十是平地,反觀新加坡,土地面積只是香港的六成,卻全部是平地,但新加坡仍不停填海,填出了一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因而增加了兩成四之多,更計畫了到二○三○年要再增加百分之七。

事實上,衣、食、住、行瓣瓣都要用地,這還不特止,工商發展也要用地;然而,過去幾十年來,港府卻沒有大規模擴地,在一九八五至二千年期間,透過填海只創造了三十平方公里土地,遠不及新加坡,繼而發展出六個新市鎮(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和東涌),但近年已幾乎停步。

所以,如果我是特首,就會大刀闊斧做個三十年計畫,製造一百平方公里土地出來,相當於大嶼山的面積;否則,只會搞到人工貴、飲食貴、學費貴、睇醫生貴,樣樣都貴。

既然不可以不造地,問題是怎樣有效地造?要大陸撥地予香港?八十年代便有此建議,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深圳高速發展起來,此路已經不通;至於棕地、高爾夫球場,以至軍事用地,全部都有人正在用,而工業地轉用途亦已經用完,若非像九龍灣、觀塘的重建,也像柴灣般變成半工商,因此,造地一定是從填海而來。而既然要填,不如大規模地填。

可能有人會說,大規模填海,未必用得晒;惟此言卻差矣,填海造出來的地,一定不會浪費。淨計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的名額,一年便多了五萬人口,二十年便一百萬,「明日大嶼」計畫填出來的一千七百公頃,剛好容納得到而已!

況且,大陸要利用香港,淨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來港需求已經很大,而除了廣東,還有廣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環繞着的省分。如果有地,香港人口可達一千二百萬至一千五百萬。

總括而言,填海是必需,問題只剩成本,需要有效地長期地便宜,以及填海造地需時二十年,期間怎樣過渡,這個下期再談。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