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金融開放 中資無懼


傳統金融外資沒得比,網上更加如是。

— 只有在港已建立相當基礎的「外資」,才有發展機會與空間。

— 願意大幅度開放金融市場,相信關鍵之一是中資已做大做強。

— 今次正好與當年港英政府將香港金融市場開放給外資作比較。

時值「十九大」閉幕及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之後,以及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APEC峰會發表講話前夕,中國財政部宣布,內地金融業開放的步伐大幅度提速,包括放寬外資對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至五成一;更取消對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比例規則;三年後亦會放寬對保險公司的持股比例至五成一。消息一出,全球側目,彭博甚至形容為「Big Bang Moment」(大爆炸的時刻)。

當然,中國金融市場之大,外資早已虎視眈眈,只是一直以來受到諸多限制,以致發展舉步維艱。根據統計,外資的銀行資產比率,便從九十年代的百分之二左右,降至去年的一點三八;保險業的外資比率,也從○五年的百分之八點九,降到去年的五點六,多間合資證券公司的外資甚至已經撤股。如今市場開放,對一眾外資而言,應該是天大的好消息。

不過,想深一層,事實卻不盡然。皆因可以全資設立金融公司又如何?外資在中國,既無資本基礎,亦無客戶基礎,與已經做大做強的中資,根本難以競爭。以零售銀行為例,沒有存款,何來貸款?換句話說,外資只能做交易,即投行業務罷了。

只有在香港已建立相當基礎、在內地已具備相當規模的「外資」,才有發展機會與空間。例如匯豐、恒生,以至友邦等。就連渣打或東亞,也未必夠中資鬥,更莫說經紀行。

事實上,中央此時願意大幅度開放金融市場,相信關鍵之一是中資已經做大做強,不怕外來競爭。尤其是在金融海嘯之後,歐美金融企業在港勢力大不如前,市場被中資搶佔了不少。

傳統金融如此,網上金融更是如此。淨計第三方移動支付,中國艾瑞諮詢估計,中國相關市場的規模,去年增長超過兩倍,至三十八萬億人民幣,是美國的五十倍!當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主導了市場,兩者合計日均交易額超過二千億人民幣。

因此,今次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可謂「假」開放,亦正好與當年港英殖民地政府將香港金融市場開放給外資作比較,後者因為本地公司並未做大做強,以致一放外資入來,市場佔有率逐漸被蠶食,結果便是培養不出一間本地薑巨無霸,銀行如是,險商如是,券商亦如是,嗚呼哀哉。反觀中國,甚至新加坡,則是培養出一些當地的巨無霸企業後,才開放市場,便不會將市場拱手讓予外資。依此看來,哪種制度比較好?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

《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