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無人駕駛」當紅 規模生產指日可待


最近兩個月,無人駕駛技術再度掀起熱話,不僅有廠商發布最新的自主駕駛技術,業界亦預計,大規模量產的無人駕駛汽車很可能在 2025 年左右就會上市;甚至有市場預測指出,到2030年,全球的無人駕駛汽車數量將達千萬部。無人駕駛,似乎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該技術量產的速度,也可能比大眾想像來得更快。

撰文 蘇梓

打開報章,常會發現有關無人駕駛的最新消息。無論是各大傳統汽車廠家,還是Google、Intel之類的科技巨頭,都紛紛開發無人駕駛技術;甚至汽車共乘服務商 Uber 也來分一杯羹。根據美國著名智庫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報告,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投入800億美元的經費研發及投資於無人駕駛車行業。而在香港,科學園也於月前宣布,與中文大學共同研發無人駕駛車。顯然,無人駕駛已成為全球各個行業的新寵。

科技巨頭斥資研發

上月,矽谷晶片製造商 Nvidia 發表其首款用於完全自主無人駕駛車輛的晶片。該第三代 Drive PX 汽車平台處理器代號為 Pegasus,是具有數據中心等級處理能力的汽車平台多核心處理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 320 萬億次。這台處理器內含 NVIDIA Xavier 晶片,和多個行動處理器及圖像處理器組合,便可對應俗稱「Level 5」等級的無人駕駛,即沒有任何人為干預的狀況下自主行駛,用於製造沒有方向盤、剎車等操控裝置的無人駕駛汽車。Nvidia也因此被媒體譽為自動駕駛的「最強大腦」。

市場研究機構 IHS Markit 首席汽車分析師 Luca De Ambroggi表示,NVIDIA 在車用晶片方面固然領先一步,但 Intel、NXP 等公司也不甘落後。作為另一家晶片巨頭, Intel 早前收購 Moblieye後,正與寶馬、Delphi 等汽車製造商合作,共同研發無人駕駛平台,並有可能在 2021 年推出該平台。

另據Nvidia計劃, 2018 年中開始向汽車製造商提供 Pegasus,啟動面向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Nvidia汽車總監Danny Shapiro 表示,研發這類產品並非為了取代司機,而是提升長途駕駛的效率和安全性,首次應用將是貨運中心的物流車輛。目前,物流供應商DHL、汽車零組件供應商 ZF 與 Nvidia 合作,展示了一款搭載第三代 Drive PX 晶片的原型產品,用於操控的傳感器包括六台相機、一台雷達和一台光達。

與此同時,各大科技廠商也馬不停蹄地投入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例如文件顯示,在 2009 年到 2015 年期間,Google 共斥資 11 億美元,用於無人駕駛軟、硬件的開發;去年 3 月,通用汽車則以 10 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初創企業Cruise Automation;今 年 2 月,福特汽車與人工智能企業 Argo AI 合資,也花費了 10 億美元。6月,蘋果向租車公司Hertz租用一批車輛,用於測試其研發的無人駕駛技術。而無人駕駛領域最大一筆收購,當屬 Intel 收購以色列感應器公司 Mobileye,交易總額高達 153 億美元。

德國車企搶先一步

今年9月,德國汽車廠商 Audi 推出首款無人駕駛量產汽車 A8,在無人駕駛市場搶先一步。在當月舉行的法蘭克福車展上,Audi 展出 A8並向公眾演示這款汽車的性能。在部分路況下,A8能夠自動駕駛,由無人駕駛系統決定何時需要更換車站,且不需要司機即時觀看路況,但司機在無人駕駛系統發出警報時需要控制汽車。無人駕駛技術分級中,A8 屬於 Level 3 的無人駕駛,系統的智慧化程度高於 Tesla 和通用汽車的 Lever 2 無人駕駛,是全球首款量產的 Level 3 無人駕駛汽車。A8若在高速公路上無人駕駛,最高時速為60公里。Audi 透露,到 2018 年或2019 年,所有客戶都可使用無人駕駛功能,Audi 會申請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許可。

德國是無人駕駛立法方面的先行者,只需要司機持有證件,獲批准的無人駕駛汽車便可以進入公共道路。德國的立法者還在不斷遊說歐盟推出相同的規定,推進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為了應對無人駕駛相關法規的空白,Audi 公司已明確表態,啟動無人駕駛後發生的任何事故責任都由該公司承擔。

光學雷達企業 Velodyne 總裁 Michael Jellen 早前表示,現在的無人駕駛汽車實際上都需要操控。無人駕駛技術的商用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當汽車廠商推出完全不需要司機控制的產品時,才是無人駕駛發展的起點。

加入共享元素

公共交通行業也對無人駕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今年9月,Tesla創始人兼行政總裁Elon Musk將共享元素加入到他的未來電動車願景中。他表示,車輛在不使用時,可以透過無人駕駛接載其他乘客,做到共享資源又可賺取收入。

而在歐洲與北美提供共乘服務「Car2go」的德國車廠Daimler,則推出更大膽的概念,實行將包括的士、Uber在內的出租車全部變成無人駕駛,車輛能夠點對點接載乘客到目的地。該公司希望,能夠在2030年實現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概念。Daimler將採用名為「Smart Vision EQ」的微型汽車,作為的士和其他種類出租車的代替品,在車廂內不會再出現軚盤或油門,代之以全自動駕駛方式。它細小的車身,能夠為交通擠迫的都市節省空間,方便靈活,停泊自由度高。

Daimler提供的出租車方案是,用戶能夠用手機應用程式叫車,而附近無人操作的智能汽車,會自動駛至乘客所在地,以點對點的方式接載乘客到目的地。這部「Smart Vision EQ」性能將達到Level 5 水平,屬於完全自動駕駛,沒有人會再做的士或Uber司機。乘客只要在手機應用程式上設定好目的地,上車後便可順利抵達目的地。至於這部智能車,設計也將會相當前衛:車身前會出現大型顯示屏,同叫車的乘客打招呼。

Diamler表示,除了上述「Smart」之外,公司會先在2022年之前推出超過10款自動駕駛汽車,由2座位到SUV,提供多種選擇。除了有無人駕駛的士外,私家車車主未來亦可透過自動駕駛技術,做到真正資源共享,最終達至零碳排放的目標。

不過,要達到Level 5的完全自動駕駛等級,除了靠汽車先進的感應器與極為精準的地圖之外,亦需要路面配套,例如交通燈、指示牌要能夠讓汽車準確判別。這需要汽車生產商與各地政府更好的配合,方能真正實現。

跨越海陸空領域

除了陸上交通,科技的發展甚至可讓人類的「野心」上天下海。今年9月,在美國加州城市San Diego,就出現了工程師利用電腦操縱數千公里外海岸航行的巨型貨輪。工程師的操縱桿通過衛星通信與貨輪保持連接,由此可僅靠手動遙控操作而精確控制遠在蘇格蘭海岸的船隻移動方向,而電腦屏幕上的船隻虛擬圖標正在不斷移動。與此同時,在這艘貨輪上,有另一組實驗人員正在一邊監控設備運轉,一邊監控船隻的搖擺顛簸。

無獨有偶,10月下旬,民航機製造龍頭波音公司宣布投資自動飛行技術發商 Near Earth Autonomy。後者係卡內基美隆大學機器人學院所創,開發包括傳感器套件,三維測繪與防碰撞等多項技術,能讓民航機自動操作,符合波音公司的需求。稍早前,波音公司還宣布買下無人飛行技術公司 Aurora Flight Sciences,為的是發展先進的自駕技術、長程電力驅動飛行,以及拓展國防事業。

波音除了發展自動化飛行技術,還打算利用機器人生產飛機。據傳媒消息指,波音於今年上半年透過多種手段裁減員工超過 6,000名,原因是管理階層認為,唯有透過自動化生產,才能持續提升次世代飛機的生產效率。

新加坡領跑亞洲

無人駕駛技術並非歐美的專利。在亞洲,新加坡可謂一枝獨秀,該國政府對於無人駕駛,比區內鄰國更為積極和開放。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已積極與多家無人駕駛公司展開了合作。由於新加坡政府為無人車測試提供了諸多方便,多家無人車的創新企業和科研機構紛紛落戶星洲。

從2015年7月起,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便已陸續在市內容許獲批准的機構進行無人駕駛車測試,地點包括One-North、新加坡國立大學、科學園、Dover以及Buona Vista地區,至今全國可供測試的路段總長度已經達到55公里。為安全起見,測試區有告示牌註明測試在進行中,無人駕駛車也必須標有貼紙方便識別。

新加坡又規定,無人駕駛車在測試前須通過安全檢測,進行測試時車上也須有司機,在必要時會以人工駕駛汽車。去年,新加坡更成為全球第一個讓無人駕駛的士「nuTonomy」上路的國家,預計在2018年,亞洲第一輛投入商業化的無人巴士也將在新加坡上路。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