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股災十周年】中國把握黃金十年,警惕貿易戰變數


中國國民購買力大增,近年走出國門大舉消費。

十年人事幾翻新。2008一場金融海嘯,改變了世界格局,各國經濟此消彼長。西方不振的同時,東方湧現後起之秀。自美聯儲於2009年3月開始執行首輪QE政策,美元開始長期處於弱勢,這讓中國趁勢崛起,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資金,外匯儲備不僅倍增,人民幣更一度成為全球最強勢貨幣,對美國龍頭地位構成強大挑戰。

撰文  蘇梓

這場金融危機不僅使中國飛躍發展,更讓其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在席捲全球的衰退大潮中,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發揮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通過貿易和投資,中國有力地幫助世界多國走出危機。

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8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8年,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世界兩個GDP 10萬億美元以上的國家之一。中國今天的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60%以上,大約是日本、德國、英國的GDP之和。

今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已從過去的資本短缺時代,進入了資本豐裕的時代。投資曾經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不過正漸漸「熄火」,取而代之的是國人強勁的消費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到2010年三年間,中國形成了投資高峰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2008年為53.2%,2009年躍升至86.5%,2010年又回落至66.3%。2009年的貢獻率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為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貢獻率為負。隨後,中國的投資總體呈現不斷下滑的態勢。

消費成為增長主力

有市場分析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人的消費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動力。簡言之,國民花錢與否,其實決定了國家經濟是否增長。這跟剛剛改革開放時的中國相比,有天壤之別。目前國人的收入在全球範圍內來看都不算低,例如全球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年收入普遍是20萬以上人民幣的水平,而中國年收入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已不在少數。

分析指出,2017年中國GDP增長接近7%。按照此增速,加上人民幣的升值因素,10年內中國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美國40%乃至50%沒有太大問題,可以邁入發達國家門檻。

而中國人收入在2017年的快速增長,為2018年的消費繼續提升奠定了基礎。根據2018年1月《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中國老百姓今年的實物商品消費金額預計為5.8萬億美元,將會超過美國。

美拖累全球發展

正在全球經濟努力於艱難中逐步復甦之際,美國卻高舉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向很多重要貿易夥伴發動貿易戰,中國首當其衝。中國股市、匯市、樓市接連下挫,資金外流嚴重。多個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德意志銀行、彭博早前曾發出預警,貿易戰可能觸發相當於2008年金融危機規模的經濟衰退,同時引發全球通脹,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高達4,700億美元。

美國此舉,對於世界經濟持續的恢復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無疑是沉重打擊。自今年美國開打中美貿易戰開始,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就籠罩在陰霾中,各大市場明顯下跌。時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市場有必要總結各方經驗和教訓,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機制健康、風險可控的金融市場。

此外,金融體系早已成為世界經濟體系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國際資本流動、全球資源配置等重要功能;與此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大金融市場的聯動性顯而易見,風險傳染也更加迅速。金融市場穩定需要多邊互惠的世界經濟,兩者良性互動將增進人類福祉,兩者惡性循環則將拖累全球發展。

實體經濟為根本

美國發動貿易戰的藉口之一,是長期的貿易逆差導致美國製造業外流,搶了美國人的飯碗。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分析指,美國經濟的很多問題出在其虛擬經濟過度繁榮上,譬如10年前的次貸危機和雷曼事件就是最好例子;如今美國的貧富差距擴大、製造業外流等問題也是如此,但美國卻非要在別國身上找藉口。

鑒於金融風險的全球聯動性,國際金融危機後,各國意識到只有協調與合作才能維護全球的經濟安全。然而,當前美國政府奉行「美國優先」,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對國際經濟合作的態度發生轉變,使世界再次處於新的十字路口。

分析認為,應對金融危機,既要從金融角度找癥結,更要從非金融視角找出路,必須深刻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金融危機10周年最大的啟示在於,僅靠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必須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任何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一國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石。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係,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乃金融立業之本。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