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兩岸經貿回暖「台灣迎大灣區機遇」


台灣一直向本港輸出本土食品,台灣商會不時與本港商場舉辦大型推廣活動。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中央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開啟全面扶持建設,粵港澳三地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新時機,有希望與全球三大灣區,包括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並肩。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不僅有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創新科技中心深圳、環球貿易中心廣州,其他諸如中山、東莞等地也正向現代化製造業中心邁進,灣區經濟正在逐步成形。上月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港澳及大陸四地,令兩岸經貿易關係走向回暖之勢。本港第三大貿易夥伴台灣,有本地台商領袖指出,未來能夠延續這個氛圍,台商能同步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發展,迎接這個百年一遇的機遇。
Text / Henry Lau    Photo / 張展銳、鄺銘漢

台港經濟一直關係密切,據台灣「國際貿易局」的數據,香港和台灣經濟關係密切,而且保持連年貿易額的增長。在2018年,台灣是香港第三大貿易夥伴;第五大港產品出口市場;第五大轉口市場;以及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而香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以及第二十八大進口來源地。香港是海峽兩岸間接貿易的一個重要轉口港。有關轉口貿易在2018年按年增加了14.9%,總值達4,015億元(512億美元),佔兩地貿易總值約22%。若以5年中期走勢分析,2013年至2017年期間計算,香港與台灣貿易每年平均增長率為5.4%,其中,兩岸經香港進行的轉口貿易,每年平均增長率為6.8%,香港扮演內地與台灣重要的貿易中介角色。

據台北貿易中心的資料顯示,香港自台灣進口產品主要為電子及製造業、工業用品,如積體電路、電腦配件、機器及機械零件、手機、磁帶磁片、半導體、石油及瀝青礦物提取油類等。台北貿易中心表示,在港積極推銷台灣產品,藉由香港,讓國際加深認識台灣的產品。

有匿名的台商坦言,近十多二十年來,中港台經貿關係容易受兩岸政治因素影響,台灣政黨輪流執政,一旦傾向台獨立場的政黨如民進黨上台,兩岸經貿關係便會急劇冷卻下來。自蔡英文上任後,也調整了對外經濟政策,如推動「新南向政策」,轉向東南亞國家加強貿易往來,減少台商對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的依賴。但去年在「九合一」選舉後,許多台灣重要縣市「由綠轉藍」,如20年來民進黨的長期盤踞票倉高雄市,也由國民黨韓國瑜勝出,韓承認「九二共識」,加強了更多中港等商界人士赴高雄投資的信心。另一方面,上月韓國瑜一連多天出訪香港、澳門、深圳、廈門四地,進行經濟之旅,至今累積訂下已逾52億新台幣(約合港幣13.24億元)的訂單,韓國瑜在記者會上表示:「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第一季就收穫了52億成果,我們自己感覺相當不錯,但是未來還要繼續努力,不能懈怠。」

隨著中台經貿回暖,內地政府早前亦頒發惠台31項措施,向台商開放辦理居住證,讓台商在內地營商更為方便,增加了他們留在中國投資的信心。但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亦有部分台商選擇回流台灣發展,或轉陣到東南亞,如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等低成本的地區設置生產線。
 

江素惠主辦香江論壇,以「大灣區發展對港台企業界的機遇」為題,探討新形勢下香港和台灣的經濟新定位及發展機遇。

江素惠:台商醫療保健及科技業有優勢
回歸時留港逾30年,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江素惠評價韓國瑜此行,強調「拚經濟一百分、拚政治零分」, 首訪港澳及大陸的深圳、廈門,是一個很好的安排,因為港澳地區是國際知名的經濟活躍大城市,而深圳及廈門,則是大陸著名的兩個海港城市。她說,深圳緊鄰香港,廈門則靠近台灣,高雄很早就想跟大陸這兩個海港城市進行更多交流,而且深圳、廈門都是台商很多的地方。所以她認為,韓國瑜首訪大陸選擇深圳、廈門,大有「試水溫」的第一步意味,如果第一步成績不錯的話,韓未來可能會深入到大陸其他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交流。

江素惠在2001年卸下公職,離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翌年成立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舉辦香江論壇邀兩岸三地政商學界名人交流分享,同時擔任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會長。她指出,透過民間基金會的平台,至今已舉辦逾40場香江論壇及10場講座,有助促進兩岸四地各界人士經貿交流。

江素惠續指,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在去年舉斊辦香江論壇,以「大灣區發展對港台企業界的機遇」為題,探討新形勢下香港和台灣的經濟新定位及發展機遇。她分析,台商如港商一樣,透過大灣區的區域調合所產生的巨大效應下,台企投資預料有很大的機遇,未來會有更多台灣企業,直接進駐大灣區發展。她說:「台企可利用大灣區建構的平台,強化與國際接軌的能力,而灣區內城市往來便利,有效達致開發內地龐大的內需市場,其中台商重點的發展行業,如醫療保健及科技業。」

她引述如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在論壇上表示,在當今世界城市群競爭的趨勢下,企業要準確把握機遇,首先要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功能定位。粵港澳大灣區應綜合世界三大灣區功能,發揮其高端製造業、科技和人才的優勢。而香港在其中擁有醫療和人才的領先水平,他建議企業關注灣區內互通醫療模式,並在人口老化的嚴峻形勢下在大灣區建設國際醫療養老試驗區,以充分利用香港的優質醫療資源。他續指,醫療和生命科技產業是港企業發展,及兩岸合作的新風口,鼓勵港澳台的具先進醫療經驗的機構在試驗區內設立分支機構,相信其發展潛力巨大。此外,論及台灣在灣區發展時,他認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和文創產業在中國大陸都有很大市場,粵港澳大灣區是台灣企業發展的重大商機。

江素惠強調,在大灣區佈局中,台灣的角色並非旁觀者,而是合作戰略夥伴,聯合台灣參與大灣區的設,是能夠互補優勢,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她相信,在未來的大灣區發展中,台灣能夠扮演一定的角色。
 

台灣一直向本港輸出本土食品,台灣商會不時與本港商場舉辦大型推廣活動。

邱文潛:香港是台商進內地市場重要據點
邱文潛是第一代登陸本港的台商之一。他說,回歸前的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回歸至今香港仍保持這一地位,在未有兩岸「三通」政策下,香港是台商進內地市場重要據點,在「三通」後,據他所見,香港的角色並未有褪色。上世紀80年代初,邱文潛已開始從事進出口貿易為主,已視本港為「第二個家」。作為一個國際貿易商人,他坦言於2000年申領永久居民身份證以及特區護照,而拿著特區護照到世界各地商務公幹非常方便,「客人今天有需要,我明天就可以飛。」他憶述,此前用台灣身份證件到中南美洲等一些國家,要提前半年申請簽證,非常不方便。故此,台商利用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交流平台甚為便利。

去年面對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身兼香港台灣工商協會總會長的邱文潛表示,目前在大陸投資台商佔全球海外投資台商總量的八成,在貿易戰下,很多台商採用「分散風險」的策略,部分前往東南亞考察及外遷,部分台商亦會保留內地生產線,部署轉型升級,以作應對當前形勢。
 

邱文潛指出,香港交通便利,制度健全且經濟自由,仍是台商跳入內地的重要橋頭堡。

他談及美國加徵關稅後,對以出口為主的大陸台商而言,肯定將受到很大衝擊和影響,在港台商亦深感憂心。他續指在中美貿易戰中,從事傳統製造業的台商,例如傢具、電子商品、紡織服裝、皮革製品和電器設備製造等,由於本來的毛利率就較低,出口受到的衝擊就更大。若無法順利轉移生產基地、轉型升級的中小型台商,將面臨淘汰考驗,反之,若能掌握文創、生技產業、智能機械、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發展機遇的台商,將能轉危為機受惠。他預料,中美貿易戰在短時間內不會結束,因此對台商來說,生產多元化將十分重要。

邱文潛指出,中央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令整個大中華地區充滿大量商機,台灣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台商也應抓住市場機會,可借本港一國兩制的優勢以解決目前中台政治方面的困難,將台灣的高端製造業和中國大陸的現代發展相結合以尋求出路。他說:「大灣區加上『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會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也為兩岸企業深化合作、共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新舞台。台商可以發揮技術優勢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找到『一帶一路』貿易暢通方面合適的切入點,與內地企業攜手合作,共拓全球市場。」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