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瀋陽發展引深思 港樓問題未解決


— 瀋陽的發展非常落後,與武漢、南京等完全無得比。

— 瀋陽的問題,正幅射到整個東北三省,中央須正視。

— 所謂新房策,只是在已經有問題的平台上進行優化。

內地十.一國慶、中秋雙節黃金週剛過去,根據商務部監測,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5萬億人民幣,日均銷售額比去年黃金週增長10.3%。不過,人在被喻為東北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瀋陽,卻感受不到這繁盛氣氛。

曾幾何時,瀋陽市政府非常積極往外招商,而港人到當地投資的亦不少。不過,相信10年下來,賺得到錢的人猶如鳳毛麟角。不知道是官員管理的錯,抑或制度的錯,即是地方政府的問題,抑或中央的問題,總之瀋陽的發展,遠遠落後於重慶、武漢,更遑論與南京、深圳比,簡直是蚊髀與牛髀。

無須翻查任何經濟數據,只要身在當地,已能見到當中的差天共地——市面非常落後,雖然新建設的硬件不少,卻擺錯位,完全不似一個大城市,再加上飲茶食飯以至衣著打扮等消費市道相當糟糕,就連年輕人都稱不上時髦,附加值很低。

再看機場,20年前,香港飛瀋陽的航班,每週只得三、四班,已經覺得很不方便,其後曾經增至每週7班,豈料現時又回到當時;反觀南京,豈止航班增多,還使用大飛機。

人才流失嚴重

究其原因,地理位置或是其一,始終身處東北,天氣極差,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中,長達四、五個月時間都十分寒冷,氣溫低至零下十幾度實屬等閒,以致市民活躍程度大大降低。

雖有「天時」(中央政策加持),但「地利」不足之餘,「人和」亦有問題——要在當地做生意,技術上的程序甚多,淋淋瀋瀋事情亦多,政府很多政策都拖泥帶水。淨計樓市,樓價升了上去,內地個個城市的地方政府都因為囤了不少土地,所以非常有錢,加上從物業徵收各式各樣的稅,因此收入亦主要從樓市而來,且看武漢,甚至南京,便是這樣,可是,瀋陽卻是例外,見不到形成良性循環。

另一邊廂,瀋陽的人才溢出也相當厲害,所指的是學歷稍為高些少的,甚至是樣稍貌為好些少的,都往外跑,到其他城市打工。根據一份《人才流動分析報告》,作為一年一度白領跳槽高峰的春季,北京、上海、深圳固然成為最受歡迎三甲,但十大當中,也不乏其他新一線城市,包括成都、西安、杭州、天津、武漢、鄭州。

具戰略性地位

瀋陽的問題,正幅射到整個東北三省——雖然天氣惡劣沒得改變,但不能留住人才的情況卻須正視。尤其是今年4月,中央決定設立雄安新區,定位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勢必吸引人才湧至。不過,雄安所屬的河北省,傳統上「內部移民」很少,而已在北京、天津打工的外省人,則無誘因蟬過別枝,那雄安將會吸引哪些人前往?答案相信是東北三省,以至四川等。

如此這般,東北三省豈非雪上加霜?事實上,東北三省2016年的經濟增長,可謂強差人意。統計數據顯示,遼寧的增速為負2.5%,在31個省區市中排名最尾;黑龍江亦好不了多少,排在尾三,雖然增速未致於負數,但亦只有6.1%;吉林增速有6.9%,惟排名也僅在第二十五。當競爭對手多了,人才以至其他資源勢必更加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東北三省加起上來,人口多達1.2億,況且位處國境之邊,與朝鮮、俄羅鮮接壤,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性地位。可是,朝鮮又窮,俄羅斯又窮,黐著沒有著數,不像東南亞,天氣好,經濟又好,南方省市黐有數。既然如此,中央如果不解決三省的問題,10年後將會更大鑊。

房策阿茂整餅

怎樣可以解決窮省的問題?是否打造一些廉租房扶助低下階層就得?其實大陸並非沒有試過,但內地人不喜歡廉租房,喜歡擁有自己的物業,無樓根本結不到婚。香港也是一樣,政府卻不面對現實,只懂向投資以至真正居住的物業打稅,繼而補貼興建公營房屋。

且看本週三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其首份《施政報告》,房屋政策可謂「阿茂整餅」——將「綠置居」及「白居二」恆常化之外,再增設「港人首置上車盤」,只是在本來已經有問題的平台上進行優化,「壞蛋」怎變都不會變成「好蛋」,一切「優化」都是枉然。林鄭提出的措施,只是主觀性的,不是市場性的,應該大刀闊斧,手起刀落停止興建公屋。事關香港根本沒有住屋問題,房亦不是問題,試問哪個大都市無劏房?現時在北京,不少卡拉OK侍應都住劏房。

港府應該做的,是鼓勵及協助市民買樓,買的且不是架床疊屋不同層次的樓,而是私樓。否則,好像居屋,是將貨就價的次等樓,便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就連首置盤,是從私人發展樓的新盤撥出來,也是錯,因為設有限售條件(傳聞相當苛刻,例如10年不准轉售,或原價售回給政府),以及入息上限,犯了「患不均」的毛病;更重要是,整個物業「池」並沒有增大,極度短視。

如此搞法,只會愈搞愈亂。且看整個稅制,從前說稅基窄,主要靠地產而來,如今竟然再減企業利得稅率,此豈非令稅基更窄?而如此做法,則是因為地價被推高,印花稅又多了,以致庫房出現令港府尷尬的水浸,但派錢又惹人詬病,又不懂怎樣花,因此走去減稅,認真搞笑。

一週重點新聞

‧IMF宣布,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上調至6.8%,而明年則從6.4%上調至6.5%。國家統計局亦唱好內地經濟稱,今年內地經濟實現6.5%目標沒問題,甚至會更好。

‧人民銀行公布9月外匯儲備規模達3.1萬億美元,按月增加169.8億美元,為連續8個月回升。

‧特首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港人首置上車盤,但市場反應冷淡,因為未有任何細節,而且只有1,000個單位,杯水車薪。

‧《施政報告》建議,將實施利得稅兩級制,企業首200萬元利得稅降至8.25%,即現時的一半,其後利潤才繼續按標準稅率16.5%評稅。

‧為讓香港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林鄭定下了在本屆五年任期內,把本地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目前的0.73%升至1.5%,並為大學研究資金預留了不少於100億元。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黃遠輝稱,全港目前有約1,300公頃棕地,當中逾9成有經濟作業,會優先處理4個發展區,涉及540公頃,料約360公頃用地可釋出供發展。

‧據屋宇署資料,今年首7個月私樓動工量錄得1.34萬伙,按年多出2成,當中實用面積少於431方呎的細單位,更錄得11,244伙,佔整體比例達84%。

‧差估署公布,8月份私樓落成量亦回落至1,183伙,按月減少接近一半,首8個月則有多達1.24萬伙落成,有望達全年預測落成量1.71萬伙。

未來一週美國的焦點數據之一,便是週五公布的9月零售銷售,估計整體由跌轉升1.6%,將會是12年來最大升幅,這主要受汽車銷量強勁帶動,因受颶風吹襲,促使美國人替換舊車。同日亦有10月密竭根大學消費者情緒指數初值,估計輕微回落至95。上月消費物價指數亦同樣於週五公布,市場料因颶風因素,通脹升幅擴大,預料整體按月升0.6%,按年則料升2.3%。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

《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