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策略
股市

韋立民:全球科技股的回報格局起變


自2008-09年環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科技類股表現亮麗。2018年似乎將再創佳績,全球科技股板塊由年初截至7月底已上揚近12%,遠勝增長類股(+7%)和全球股市(+4%)。      

不過,推動該板塊驕人表現的背後動力如今卻不再一樣。2018年之前,科技股的總回報有賴三大動力推動,包括盈利、股息和市盈率擴張。自2010年以來,盈利增長是促進科技類股表現的最主要因素,在總回報中來自盈利的部分為49%,而市盈率擴張對總回報的貢獻在當時高達37%。

回報動力已轉變

此局面在今年已經明顯改變。年初至今,盈利增長已成為全球科技類股總回報表現的最大支柱,反觀市盈率已由回報動力變成回報阻力。

全球科技股自2012年以來市盈率重估上調的風潮已接近尾聲,除非科網股泡沫時代重演,否則市盈率重估在未來對回報的貢獻力將持續萎縮,並由盈利增長取而代之。

全球科技股現時在市盈率24倍水平左右,接近科網股泡沫期後22-25倍的上限;早期科網股泡沫後的經濟擴張中,全球科技股的市盈率都未能突破這個上限。如板塊市盈率進一步由2018年的高位降至當時的下限(即22倍),科技股今年的回報表現仍將保持正面,但未來的進賬較現水平可能會出現4%的跌幅。若市盈率能夠維持現水平,那麼預期科技股在2018年將有22%的盈利增長,年終時有望為總回報額外添加4-5%之助力。萬一市盈率重返25倍或以上水平,那麼科技股的總回報漲幅便可能在7月底的12%之上,再另外增加11%。

走勢將波動但吸引力不減

美國科技股的股本回報率持續改善,是造就去年美股大漲的基礎。自2012年以來,回購股票活動活躍,配合股息支付比率顯著上升,已使科技股的股本回報率區間由2008年前的15-20%,上升至現時的20-25%。因此,即使推動總回報表現的背後動力已由市盈率擴張,轉變為盈利增長,但科技股回報展望仍將優於大市,可望繼續吸引投資者的青睞,尤其是美國市場。藉著從下而上的分析,投資者需識別並且避開易受市盈率收縮影響的公司,轉而重點發掘盈利持續增長且估值前景穩定的科技企業。

這正是何以投資者不應依賴指數型產品,被動地投資科技股的最大原因。透過主動管理,投資者將可應對科技股回報格局自2018年起的轉變,因時制宜地把握科技股的潛力。

Related Articles